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期刊好文 | 课堂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文/徐锦芬)

2022/5/9 10:17:39  阅读:394 发布者:

原创 徐锦芬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5-08 10:28

提要:课堂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是新兴的二语习得研究分支,由于其很强的应用性特征,强调研究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其研究结果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阐释了课堂环境下二语习得的定义及研究范围,然后介绍了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实验研究和民族志研究四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以期引起国内更多学者对课堂环境下二语习得研究这一领域的关注。

关键词:课堂环境;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2. ISLA 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在讨论ISLA的定义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ISLA中的第一个字母I代表的instructed的中文译文。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对instructed的中文译文有“教学环境下的”“课堂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下的”“指导下的”“授课型的”,笔者倾向于使用“课堂环境下的”这一表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课堂环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带有四面墙的课堂,还包括课外、国外学习项目、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网络学习环境等。例如,虚拟的二语教室是越来越流行的二语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线上线下混合和完全线上之间进行选择。

很多学者就ISLA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进行了论述。例如,Ellis1990vii)指出,“ISLA是指课堂上二语习得是怎么发生的”,认为“教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干预学习过程的尝试”(Ellis 20059)。Housen & Pierrard2005)认为,ISLA是指通过操纵学习机制和/或学习条件来促进语言学习的任何系统性尝试。最新的论述来自Loewen20152):“ISLA是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学术探究,探索如何系统地操控学习机制和/或学习机制发生的条件,以促进学习者发展和习得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Loewen的这一定义反映了ISLA涉及的几个关键方面:学术领域(academic field)、系统操纵(systematic manipulation)、教学情境(instructional context)、操纵目标(target of manipulation)、教学目标(goal of instruction)、教学类型(type of instruction)。例如,ISLA有别于其他习得方式(如自然习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系统操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环境可能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制约,而ISLA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世界其他地区或国家对二语教学的理解很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ISLA研究。这可能会挑战现有的ISLA理论或提供其他不同的视角。例如,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文化则要求ISLA研究者考虑社会、政治或意识形态变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正如Loewen2015)指出的,学习机制是ISLA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输入的加工和内化,二语知识的重组、整合和存储,以及二语输出的产生。但ISLA研究涉及的范围并不涵盖所有的学习机制,因为有些心理过程是无法操控的,例如,二语习得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或内在论观点(Innatist Perspective)并不聚焦教学。因为一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认知系统的组成。White201548)指出:“二语教师并不能通过‘教’让学习者掌握普遍语法(也没有人试图这样去做)。”与此类似,正如二语学习中基于频数或用法的方法提出的那样,输入中的提取模式所涉及的隐性过程一般不受二语教学的影响,因为基于范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通常发生在学习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然而,无论是内在论还是基于频数的观点,它们都对学习者所接受的可以被操纵的语言输入是怎样影响他们的二语学习过程感兴趣。因此,总体而言,ISLA研究关注的是假设或已被发现可干预的二语学习过程。

ISLA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语言教学能有益于学习者习得二语,具体来说是不同的教学选择会给习得过程和习得结果带来哪些差异。尽管各个研究项目有各自特定的目标,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更好地理解课堂互动中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不同形式的教学对二语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学习。根据Loewen2015)的观点,ISLA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教学是否有益于二语学习?2)如果有益,如何优化教学有效性?ISLA最主要的一个假设是二语教学很重要,对学习很有帮助。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有效性。笔者认为,有效性是相对于教学或学习目标而言的,例如,提高二语交际能力、提高二语阅读能力、通过选修二语课程获得学位,或者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促进职业发展等。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如何衡量学习者的外语产出一直都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常采用复杂度(complexity)、准确度(accuracy)、流利度(fluency)三个维度衡量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产出(Housen & Kuiken 2009)。具体来讲,复杂度指学习者二语产出的数量、详细度、丰富度以及多样性;准确度是用来测量学习者在二语产出中的语言准确性及其与特定标准语言的一致性程度;流利度则指二语产出的熟练度和流畅度,即在语言产出过程中很少停顿、犹豫或重复。

课堂二语习得研究者之所以采用这三个维度来衡量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产出是因为想要解释说明不同的二语学习者在面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和外界学习刺激时他们的二语能力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及其发展变化之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描述出具体的发展变化细节,即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速度、发展轨迹以及最终的发展结果。

ISLA研究涉及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类型。尽管显性知识(例如,能够背诵语法规则)相对容易获得并且可以被显性地教授,而隐性知识(例如,能够准确和流利地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不太适合教学,而且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有所进步。但是,如果学习者(以及教师和研究者)的目标是获得隐性知识,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例如,针对“能否先教授显性知识然后将其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一问题研究者的观点一直没能达成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1)非转化一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知识是不同的,显性知识不可能转化为隐性知识;2)弱转化一方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显性知识可能变成隐性知识,但这种转换并不容易;3)强转化一方认为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隐性知识。

ISLA视角考虑显性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了解哪种类型的操作(或指导)将对哪种类型的二语知识产生影响是很重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和以形式为中心的教学。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起源于交际语言教学法运动,正如Krashen等研究者所提出的那样,习得二语交际能力的最佳方式是让学习者在目标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而明确教授语言形式(例如教授语法)对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负面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大部分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都是微观层面的,但微观实证研究并不意味着不要宏观思维。微观研究通常聚焦某个小点,但如果没有宏观思维,视野就会很狭窄,甚至知识老化,微观研究的水平就上不去。因此,我们平时要关注宏观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宏观的外语(教学)政策研究等,这些宏观层面的知识和宏观思辨能力有助于我们确定微观研究的价值,为微观研究指明方向。外语教学过程非常复杂,微观研究可以揭示外语教学过程的细节,了解各种差异等,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ISLA 研究方法

如上文所述,ISLA是一个学术领域,这就意味着ISLA研究是一个严谨和科学的过程,研究方法的使用会对研究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即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而这些研究结果最终会被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因此,了解相关研究方法是确保课堂二语习得研究质量的前提。ISLA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和实验研究,近年来民族志研究越来越受到欢迎。

3.1 描述性研究

外语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非常复杂,为了揭示这一复杂性,我们不仅需要考察通常情况下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或者什么因素会影响学习,而且要更加深入地调查和了解个体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经验。描述性研究的目的就是描述一个现象及其特征,因此这类研究非常适用于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很多研究方法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桂诗春、宁春岩(1997105)将描述性研究定义为“介于质性研究与实验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研究设计旨在表征观察到的现象特点,收集被描述事件的相关数据,然后系统表述其特征或揭示几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研究中,研究者记录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以及语言和互动,或者用来了解教育者或学生的态度、观点、信念和课堂数据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转写和分析。

描述性研究对数据的分析方法通常包括频数、百分比和平均数等。例如,Nakatsukasa & Loewen2015)进行的一项描述性研究调查了语言教师在二语课堂中的母语使用情况。通过12小时的课堂互动录像收集数据,并将互动数据切分为不同的聚焦形式的片段,根据使用的语言类别(母语、目的语,或两种语言混合)和语言焦点(语法、词汇、发音)将这些片段编码,然后计算频数,并使用卡方检验考察语言使用类别与语言焦点之间的关系。徐锦芬(2016)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以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的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次话题讨论(互动任务)的录音进行转写的文本,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描述性研究强调研究环境的自然性、内容和数据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以及主、客观视角的融合性。

大型调查类的描述性研究一定要注意抽样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以徐锦芬、聂睿《我国重点院校新生英语能力综合调查与分析(2016)》为例,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外部效度),抽样尽可能考虑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群体、背景等因素,研究者选取了全国不同区域的八所重点院校,其中六所位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中南,两所位于就近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类型分别为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院校。每所学校按自然班在不同院系抽取300名左右新生参加调查。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基本上能反映出我国重点院校新生的总体情况。

3.2 相关性研究

相关性研究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探索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其目的是研究感兴趣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这种关联,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Leedy et al. 2019)。如果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以某种可预测的方式增加或减少,则存在相关性。因此,知道一个变量的值,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值。例如,我们可以调查以下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激励性行为、学生被激励的行为以及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的动机,前两个变量的测量可以通过观察教师和学生在实际课堂中的表现获取,第三个变量的测量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最后考察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

关于相关性研究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相关性研究具有动态性特征,即相关性研究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模式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两个变量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负相关关系,在这段时间之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会变成正数。Boudreau et al.2018)分析了学习者在完成课堂语言学习任务过程中愉悦与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以秒计算),学习者的愉悦和焦虑时而呈现正相关关系,时而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二,相关关系不代表因果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并不意味着一个变量引起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因为这两个变量变化有可能是由于未纳入研究的其他变量引起。例如,徐锦芬、李斑斑(2014)对我国41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究学习者可控因素(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成就归因和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她们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五种可控因素(25个变量)中有19个变量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19个变量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均构成因果关系。她们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19个变量中仅有6个变量能够预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她们指出,其他13个变量(如对成功的能力归因与努力归因)虽然不直接预测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可能通过其他因素(如学习策略)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产生间接影响。

3.3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旨在探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者严格控制干扰变量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中所产生的影响,操纵处理变量在各组学习者中的变化,以调查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设计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其目的通常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检验某种假设是否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实验研究需要对那些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进行控制,以免影响研究效度。实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某种因素(如教学指令、输入或互动的类型)是否能促进或抑制语言学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抑制语言学习。真正的实验性研究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提出并清晰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2)通过某种形式的介入(即“训练/干预”)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3)形成实验组和控制组;4)受试被随机分布到不同的小组;5)通过前测和后测(即时后测与延时后测)求出两组测试分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基于课堂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准实验研究,因为随机将受试分配至各个小组通常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实验性研究是在常规课堂环境下进行的。

近年来,随着学者越来越意识到教与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同学习者从某一种教学方式中受益的程度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在研究设计中融入了调节变量(moderating variable)。例如,Stefanou & Révész2015)研究了教师的直接书面反馈对学习者冠词习得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设计,将83名希腊英语学习者随机分为直接反馈组、直接反馈+元语言评论组,以及控制组(不接收关于冠词错误的反馈)。该研究发现,接收直接反馈的学习者比不接收反馈的学习者在冠词使用能力的发展上具有显著优势,而额外接收元语言评论的小组相比仅接收直接反馈的小组并未显示出额外的优势。值得指出的是,该研究还发现直接反馈对冠词习得的影响受到学习者语法敏感性和元语言术语熟悉度两个个体差异因素的调节。学习者语法敏感性及其对元语言术语的熟悉度越高,直接反馈的影响作用越强。

3.4 民族志研究

为了对课堂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过程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近年来民族志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民族志研究是对自然发生的、不间断环境中人类行为的研究,专注于对行为的文化解释,它强调从多维视角收集多样性数据(如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的重要性,以及使用这些数据去描述和理解行为的常规模式。民族志研究有三个主要特征:历时调查,综合性,从文化方面观察人类行为。此外,对课堂参与者的日记或备课笔记等进行研究也是民族志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方法。民族志研究也使用互动分析系统或录音以进行课堂观察,还可以用田野调查以补充这些方法。例如,Matsumoto2021)结合民族志方法与会话分析(作者将其称之为语言民族志),研究了二语课堂上学习者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参与语言学习以及手机的使用如何影响课堂话语动态。该研究使用会话分析考察课堂互动发展情况,使用民族志访谈探究学习者为何在特定时刻使用手机、他们使用手机上的何种资源等。研究发现,课堂上学习者使用手机能够使他们充分利用各种符号资源维系较长的话轮、获取知识主动权、解决交际问题等。

总体而言,ISLA研究者使用了一系列研究方法,从偏定量到偏定性,以及混合方法和调查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通过设计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2)通过观察方案分析教师和学习者的行为;3)通过记录、转写、编码、分析课堂相关语言片段,检查反馈序列、意义协商和语言形式片段等互动行为;4)使用问卷调查、摄入表、学习者日记、访谈和刺激回忆方案等内省方法,利用学习者的视角;5)开展民族志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ISLA实证研究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进行一个实验。重要的是,实证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教师要知道在课堂调查中或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怎样进行研究设计、怎样解释研究结果以及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要养成阅读相关理论文献的习惯,要了解外语课堂研究可借鉴的二语习得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如技能习得理论(Skill Acquisition Theory)、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等。笔者建议,未来ISLA研究者可以创造性地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数据收集方式可以尽量多样化,探索在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中有关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新问题。

4. 结语

ISLA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社会价值、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ISLA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现象,因为在我国典型的外语学习环境下,大多数人通过接受教学的方式学习第二外语,而且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事实上,ISLA是二语习得中最主要的一种模式,因此ISLA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其次,ISLA研究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二语的教与学都是高度复杂的任务,需要学习者、教师和社会投入巨大的时间、努力和资源,而ISLA研究结果能帮助教学实践的改善与提升。最后,ISLA研究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因为它需要考虑一系列相关的理论问题,包括语言的属性、语言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处理过程,以及所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笔者通过阐释ISLA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以及介绍ISLA的研究方法,以期国内更多学者和一线教师投身于ISLA研究。

注:本文选自《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第十二辑)第311页。由于篇幅所限,引言、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徐锦芬,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外语教育、教师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