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22/5/9 9:25:13  阅读:368 发布者:

学术研究 2022-05-06 10:4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鲁克俭:恩格斯自然哲学与马克思自然哲学之关系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著作,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中的硬核内容。新自然观将“时间之矢”引入自然界,是关于自然史(即自然界的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自然哲学是缺乏历史性的物活论,其后续与马克思试图完善唯物史观自然史基础的努力相契合。恩格斯自觉承担起发展基于大历史观的自然史方法的理论任务,其切入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新自然观。自然史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具有高度共识性的话题,所谓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相对立的说法,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双重误读。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自然哲学 大历史观 新自然观 自然史方法

张当:恩格斯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哲学意蕴

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现代社会产生了贫富矛盾、劳资矛盾以及价值颠倒等问题,对此,恩格斯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论析。在工厂调查的过程中,恩格斯观察并记录了劳工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状况,认识到资本制造现代贫困的逻辑;在社会现实层面,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贫困化趋势及其灭亡的必然性;在历史发展层面,恩格斯指出了化解资本逻辑与社会贫困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方案。在对资本逻辑的分析中,恩格斯不仅对现实的社会矛盾有着敏锐的洞察,而且以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深入问题的本质,进而建构起人的全面发展逻辑的科学方案,这使得恩格斯的思想与方法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恩格斯 资本逻辑 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

王晓放:《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建构政治主体的三重逻辑

摘要: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组织纪律涣散、对政治主体的认识“幼稚”、革命策略的教条化倾向等错误,其核心在于“左派”共产主义者不能科学地把握政治主体。列宁为此提出以无产阶级的政党纪律和先进理论来塑造政治主体,并以革命斗争锤炼政治主体、以群众路线升华政治主体的无产阶级政治主体建构基本逻辑。它们分别对应政治主体建构的基本条件、关键环节和深化路径。

[关键词列宁 政治主体 政党 辩证法

[]索菲·路易道特  [] 韩立俊[张浩军[]:现象学、法律与政治——对第一人称研究、规范秩序与行动的方法论反思

摘要:本文研究在何种意义上作为第一人称研究的现象学能或者不能处理法律现象。由于法律传统上被定义为一个规范系统或一种规范秩序,目前还不大清楚对体验和某物之被给予性的第一人称进路应如何阐明关于法律现象的有效洞见。各种研究法律现象学的进路之间的差异部分地源于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在本文中,首先,我将呈现现象学如何能够与法律和一般法理论关联起来的五种不同进路;之后,我转向作为一种第一人称研究的现象学,并将这样一种研究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即,尽管它处理主体间的和社会的现象,但它如何能或不能处理法律现象;最后,我提出将第一人称研究与政治的视角结合起来,作为研究法律现象学的进路之一。为此,我将考察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及其与法律关联的方式。我从一门行动现象学和多元性的视角澄清了法律如何显现出使行动僵化、从行动中产生并使行动得以可能的多重特征。针对法律现象如何能够从这一视角出发得到处理的问题,我提出了一种经过方法论反思的进路。

[关键词现象学 法律 政治 第一人称 规范秩序

杜文静:法律人工智能概率推理的困境与破解

摘要:概率方法是一种允许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证据推理的数学模型,具有计算可靠性和完备性的形式化基础。然而,概率推理在建模过程中存在两大困境,即概率数值从何而来以及如何解决证据聚合难题。贝叶斯概率和富兰克林原则为数值难题提供了破解之道。贝叶斯概率充分融合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为它们提供统一框架,解决概率数值的评估分歧。富兰克林的一般性原则确保适当参考类的理性选择,解决数值难题的客观概率赋值。基于概率理论的贝叶斯公式具备一致性和规范性,借助严格的形式化概率推论可以消解证据聚合难题。通过对两大困境的回应和破解,表明概率方法是计算不确定性推理的可靠工具,为面向法律人工智能的证据推理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法律人工智能 概率推理 概率解释 参考类 证据聚合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张波 丁晓洋:国家善治与公共文化治理的互动机理与路径统合

摘要:公共文化治理形成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并完善的过程中,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规范上看,公共文化治理的公共性符合国家善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公众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目前,公共文化治理全民参与不充分,需进一步提升公众的认知度;公共文化治理中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手段和治理伦理等方面存在的困境,都必须坚持和贯彻国家善治理念才能得到解决;公共文化治理对文化的公共性重视程度不够,需挖掘文化的公共价值,让文化回归公共领域。因此,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治理效能,应坚持制度约束与德性涵养双重融合、人民至上与技术赋能双管齐下、政府委托与社会代理双向合作,优化公共文化治理生态,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

[关键词国家善治 公共文化治理 公共文化服务

政法   社会学

•农地制度改革与基层治理

郑雄飞 高依萌:从“圈地”到“丈放”:民生视角下清朝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摘要:土地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工具性制度设计。清朝的地权形态主要有庄田旗地制、地主所有制和自耕农所有制。明末清初,满清贵族通过“圈地”“拨补”“兑换”建立庄田旗地制且实行奴仆式生产。而后,通过“计丁授田”“更名田”“租佃制”让农民获得了部分耕种权,通过推动租佃制发展、废除主佃主雇之间的封建名分少量松动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通过“摊丁入亩”等田赋制度改革助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清朝中后期,由于地权高度集中和多重剥削压迫,农户纷纷破产,民生日益凋敝。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丈放”旗地以转嫁危机。从“夺民田为官田”到“价卖官田为民田”的双重掠夺,承载了庄田旗地制的兴衰,也折射了清朝土地制度与民生状况的互动过程。以史为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警惕资本侵蚀和权力掠夺是乡村治理中民生工作的基本准则;农地制度的工具性应当首先尊重农民的创造性,注重农民的生计改善。

[关键词民生 土地制度 圈地 丈放 清朝

管兵:渐进式政策调适的内生动力与制度路径:以N区历史问题和化解为例

摘要: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化解?通常研究聚焦在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解释信访这一制度的预期和非预期后果,另一方面在个案层次上解释纠纷演变过程和地方政府“摆平”策略等。本文依据长时间段的案例资料,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梳理案例地区化解纠纷的四种模式:综合性政策回应、专向性政策回应、统筹性治理回应、预防性治理回应。正是这些更具基础性、综合性、回应性的政策安排和治理措施,让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制度化、结构性和正式的方式给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在根本上处理普遍存在的纠纷问题。地方政府在回应本地冲突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地化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模式,这些正是中国治理弹性和灵活性最为基础性的方面。

[关键词留用地 集体经济 历史遗留问题 政策回应 政策调适

•网络与社会•

唐铮 段景文 严云依:双重驯化与人技混合:驯化视角下的算法再定义

摘要:算法的介入带来了信息传播乃至社会建构的巨大变化。与过度强调算法力量的技术决定论或过度强调人的主控性相比,驯化视角平衡了智能媒体兴起以来数字逻辑和技术逻辑在算法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唤起对算法结构下人类能动性的思考。双重驯化过程中,算法依靠其强大的连接属性集纳了各种社会要素和社会主体,从而形成一个既包含技术程序,又受到人类意志影响的“人—技混合体”。在此基础上,算法与新闻业已经走过了最初敌视与警惕的阶段,逐渐形成相互嵌入、协同稳定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算法推荐 驯化 反向驯化 传播

陈可翔:“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法治化的价值平衡与规范进路——以营商环境建设为视角

摘要:法治是营商环境建设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共同需求。基于营商环境建设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互动关系,营商环境建设提高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法治要求。“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面临的治理合法性质疑、有效规范难题以及触发的法律体系扩容问题等,桎梏了政务信息化和营商环境建设的进程。应通过填补对治理主体与行为的规制缺位、平衡有限与有为的价值博弈、推动软法与硬法的衔接适用等路径,保障治理合法性、提升规范有效性和促进法律规范体系融贯性,发挥法治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建设 治理 法治

朱凌珂:论自然垄断行业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摘要: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包括行业经营者强制搭售、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以不公平高价销售产品、限定交易、拒绝交易等形式。自然垄断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主要原因有垄断行业自律能力较弱、自然垄断企业立法目标错位、执法机构执法措施软弱、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不力、消费者对反垄断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不能有效保障消费者诉权等。治理措施包括完善自然垄断企业合规建设、增强企业自律、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合理界定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范围、构建反垄断法惩罚性赔偿机制、细化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等。

[关键词自然垄断 消费者权益 反垄断法 治理政策

经济学   管理学

余淼杰 陈新禹:理解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成就、挑战与政策展望

摘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 2021年中国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1%,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进步,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但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资本运行、重大风险、碳中和碳达峰等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七方面发力疏通国内循环,从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外资政策、自贸区政策、“一带一路”政策五方面扩张国际循环。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三重压力 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

胡怀国: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逻辑与物质基础

摘要:尽管与共同富裕有关的思想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但在开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但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分化。马克思在批判性考察以英国为典型的西方现代化路径及其理论回应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开辟一种以经济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理论可能,同时也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内在互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为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关键词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物质基础

孙久文 张皓:乡村振兴中防止低收入人口返贫的战略构想

摘要:在乡村振兴中,以防止低收入人口返贫为目标构建相应的战略体系和政策内容,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42018829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及其群体特征数据,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视角分析以低收入人口特征为变量的空间格局,并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利值分解测算对应贡献率,以此构建“防止返贫难易指数”,划分防止返贫帮扶空间,最终提出在乡村振兴中防止低收入人口返贫的战略构想。本文认为,在接续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阶段,要保障以妇女、儿童、病患等为代表的低收入人口具备防止返贫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以西部和东北欠发达地区为帮扶重点,形成以两层四类为标准构建的围绕产业、就业、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综合保障的战略制度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 低收入人口 防止返贫 帮扶空间

沈洁:数字贸易壁垒的界定与评估:标准、结果和驱动因素

摘要:伴随着数字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强,数字领域的贸易保护措施和规制手段也在与日俱增,但当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跨境数字贸易壁垒界定标准。本文以ECIPE“数字贸易限制指数”、OECD“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和CRS“数字贸易与美国贸易政策报告”为基础,比较分析数字贸易壁垒的界定方式和评估结果发现,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导向之争,不同研究报告在指标选择的范围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因此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中国在数字贸易规则竞争中可采取的应对思路包括增加数字贸易试点区域、构建数字贸易“中式指数”、深化数字贸易现行标准等。

[关键词数字贸易 贸易壁垒 贸易规则 自由贸易协定

历史学

【美】迈克尔-波利亚科夫[程利伟[顾晓伟[]:实践理论:历史学的最新转向?

摘要: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让位于“文化”或者“实践”转向。对其拥护者而言,这一发展预示着意向性主体的回归以及对社会场域动态本质的重新关注。各种尝试围绕着实践的概念展开,强调日常行为是社会组织及其稳定性的支柱,特别寻求消解社会科学中结构与能动性之间持续的概念张力。通过考察以实践为主题的标杆性著述,并将实践何以介入史学分析的目的也纳入思考即可看出,尽管对实践理论实现其目的的有效性应该保留地持有乐观态度,但是这种介入方式在稳步落实的同时仍存在尚未克服的缺陷。

[关键词实践理论 结构 能动性 历史学

张淑一:社会史视域下《春秋》价值新探——以婚姻家庭领域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春秋》记载了春秋列国的历史与社会生活,但长期以来其作为社会史文献的意义被经学和政治史研究掩盖了。仅就婚姻家庭领域而言,《春秋》就涵盖了先秦婚姻礼仪、婚姻禁忌以及一些仅存于当世的婚姻习俗等诸多丰富而详赡的内容,文字多达800余言,约占全文的1/20。于“亲亲疏疏”的血缘情感背景之下,《春秋》又存在刻意的文字倾斜和精心的统筹建构,于简单零散记事的背后,蕴涵着婉曲深刻的内涵。挖掘《春秋》的社会史价值,对于丰富有关先秦时期观念、习俗、情感、文化等的认识,探究建构中国先秦社会秩序力量的多样性,改变以往《春秋》学研究僵化枯燥、领域狭窄的面貌意义重大。

[关键词《春秋》 婚姻家庭 社会史 价值

•环境史

严玉芳:19世纪伦敦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影响及时人应对举措

摘要:以19世纪伦敦的空气污染与儿童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或许是一种将环境史和儿童史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尝试,即儿童环境史研究路径的拓展。19世纪伦敦空气污染与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儿童死亡率上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空气污染对从事特殊职业的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均造成了深刻影响。为避免空气污染对儿童的伤害,“转换空气”被时人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应对举措。伦敦中上层社会采取了自主度假的方式,而新鲜空气慈善机构的儿童乡村假日活动在下层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者建构了一套“身体、心理和道德为一体”的乡村体验话语体系,营造了让儿童“到乡村去”的社会语境。不过,逃避污染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对污染源头的全面治理才是把儿童从环境污染中拯救出来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伦敦 空气污染 儿童 环境史 “转换空气”

李星皓:环境史视野下的澳大利亚弗拉格造雨试验

摘要:受气候变化波动和高强度农牧业生产的主客观条件影响,周期性的干旱成为澳大利亚移民社会最无可回避的环境挑战之一。在18951903年空前严重的澳大利亚“联邦干旱”期间,著名气象学家克莱门特·弗拉格创造性地糅合了欧洲的造雨设备和美国的造雨理论开启了一场失利的造雨试验,却也成为澳大利亚最终实现全球首次人工降雨的先声。与传统认识不同,这次试验并非科学家个人旨趣的产物,而是移民社会借助全球前沿资讯纾解旱灾的必然对策,更是新欧洲社会试图干预并全然掌控陌生气候、驯化干旱环境的雄心使然。弗拉格造雨试验是全球化趋势下人类利用气象知识的跨国流播改造天气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其失利则说明环境治理应该以适应不利环境为基础,而非妄图彻底改变固有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

[关键词澳大利亚 干旱治理 造雨试验 跨国知识

文学  语言学

朱立元: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育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基于历史哲学逻辑下的考察

摘要: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美育思想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 历史哲学逻辑 批判 超越

蒋承勇:“科学的世纪”与“小说的世纪”——自然科学与现实主义小说之关系考论

摘要:欧洲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促成了追求“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19世纪也因此被称为“小说的世纪”。虽然此时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小说,但现实主义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现代科学在“科学的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要果实。科学技术革新了报刊印刷与图书出版等大众传媒的模式,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视野、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从而促进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现实主义小说家直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小说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的叙述性文学样式,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与关注,这表征了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学大众化发展趋向。

[关键词自然科学 印刷技术 报刊发行 图书出版 现实主义小说

李诗男:艺术学独立的学理性奠基——论费德勒对艺术学学科的开拓

摘要:19世纪德国艺术赞助人兼批评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 18411895)率先从理论上划分艺术学和美学的界域,区分其不同,被誉为“艺术学之父”。他借助康德认识论框架,主张“直观感觉”(Anschauung)这一视觉感性研究领域的独立,提出“可视性”的概念,围绕着这一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从而在理论上建立了艺术学学科。他注重准则、理论之于独立学科的意义,特别强调艺术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试图寻求艺术学独立的学理依据。费德勒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研究,启发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艺术史论家,为现代艺术学科的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也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 费德勒 艺术学 可视性 艺术冲动 价值判断

董正存 张飘:半图式性构式“X手”的时间用法及其产生与发展

摘要:在汉语中,X为动词性语素、具有时间用法的半图式性构式“X手”可以用为时间副词,义为“立即/马上”“随即”“紧接着”,它们通常占据事件链的续段事件位置,既可以体现前段事件和续段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也可以在事件链的推进过程中起一定的关联作用。“X手”的时间用法主要从其动词用法经由隐喻发展而来,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则促使它最终演变为了时间副词。

[关键词] 半图式性构式 X手” 时间副词 隐喻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