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2022/5/9 9:19:17  阅读:228 发布者:

学术研究网 2022-05-09 08:0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黄枬森

北京大学哲学系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分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时代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以及马哲史的历史和研究马哲史的意义等方面,对马哲史的一般问题作了原则说明。文中还在国内外哲学理论研究的广阔背景下概述了我国十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建设,在中国实际上开始于70年代末,但短短十多年,它的成绩已斐然可观。当然,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在风平浪静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自然也不能例外。近十多年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发生了频繁的针锋相对的争论,其中有认真的严肃的理论探讨中的意见分歧,也有两条哲学路线、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不少问题是直接涉及马哲史的重大问题,例如马哲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进的历史还是倒退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形成的具体过程怎样?怎样评价恩格斯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评价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过时了?它的历史命运怎样?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争论热点,例如怎样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怎样正确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怎样评价《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等。一部科学的马哲史应该在系统地全面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同时,根据确凿的思想材料,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些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哲史的一般问题作初步的原则性说明,并对上述重大问题表明我们的基本态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

 

马哲史,同任何历史一样,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书写的历史以客观的历史为对象,作为科学的马哲史无疑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客观过程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历史上最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些什么内容,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回答,意见分歧,莫衷一是。但是,如果我们抱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为依据,经过系统的研究,多数人还是可以达到比较一致的结论的。经过十多年的广泛研究和深入讨论,中国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以及其它哲学观点的理论体系,但其中最早作为思想体系阐述的是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后来称做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和认识论是以后才陆续作为思想体系阐述的,至于伦理学、美学等组成部分则是更后的事情。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主要组成部分形成的理论体系,后来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哲史的对象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成、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其他组成部分如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的历史无疑也应包括在内,而由于这些组成部分已有专门史,它们在综合的马哲史中往往语焉不详,而在简明的马哲史中甚至略而不谈。

 

应该特别指出,世界观,或曰宇宙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它的历史在马哲史中居于主导地位。大家知道,世界观在整个中外哲学史上都居于主导地位,有第一哲学、纯粹哲学之称,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无不有其世界观的根据。今天仍然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哲学理论)当然也有其世界观的根据。现代的实证主义思潮否定世界观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从而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否定世界观)的口号。这一思潮近年来在我国哲学界也颇有影响,有些人也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化,贬低甚至否定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这并不符合马哲史的过程,也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马哲史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不能动摇的。当然,其他组成部分,特别是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发展,也是马哲史研究的同样重要的对象。

 

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虽然经典作家多所论述,但由于在他们那里迄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也未臻成熟,因而意见分歧,难于统一,如方法论、辩证逻辑、人学等。马哲史无疑也不能把这些组成部分排斥在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

 

以上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来说的,就人物而言,马哲史的对象有以下层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著作无疑是马哲史的研究对象,他们的非哲学著作中的哲学思想当然也是马哲史应该研究的。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属于马哲史重点研究之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如狄慈根、梅林、考茨基、拉法格、拉布里奥拉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思想也包括在马哲史的对象之内。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思想也应作为重点来阐述。西方一些学院哲学家不承认这些革命领袖是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没有正面系统阐发自己哲学体系的宏篇巨著,最多有一些论战性的哲学著作、短篇哲学文章和包含在其他性质著作中的哲学言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中的哲学,它虽然有其久远而广泛的思想来源,却是深深植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之中,并在革命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和丰富其科学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无不自觉地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并从而对它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是专业哲学家,没有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专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详尽的研究和阐发。但他们的哲学思想理应是马哲史重点研究的对象。他们被称为哲学家,毫无愧色。对他们的哲学思想无疑要具体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斯大林,他不仅在政治上犯过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也在哲学上犯过简单化的错误,但因此就完全否定他的哲学著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全否定他在哲学上的贡献,认为他的哲学著作是小学生的作业,不值一谈,也是片面的。不少政治领袖如考茨基、陈独秀在实践和理论上都犯过严重的错误,也不能因此把他们的哲学思想排除在马哲史的研究之外。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建立了一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涌现出数量极大的专业哲学家,他们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在于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专业哲学家加以专门的研究、建设和发展,这是他们的任务而又为革命领袖所难以承担的。由于种种原因,专业哲学家们几十年来未能充分发挥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和发展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但是,他们也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大量成就。由于改革开放,他们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他们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也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他们的哲学思想是马哲史对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岁月里,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他们将是传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力量。

 

历史上的修正主义思潮的哲学也是马哲史应该研究的对象。修正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队伍中的表现,但它与一般资产阶级思想不一样,它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企图回答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它的回答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史的对象应该包括修正主义,因为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对修正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才可以完整地描绘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样的道理,只有通过对修正主义思潮的哲学的研究和批判才可以完整地描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并从中总结出理论发展的经验教训。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无疑也应该包括在马哲史的研究对象之内。这两种思潮包括哪些学派?包括哪些代表人物?如何评价他们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对这些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很大意见分歧。但不管人们对它如何评价,它毕竟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试图回答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面临的问题,即使它作了错误的回答,它的回答也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以上种种均包括在马哲史的对象之中,至于时代经济政治形势、世界人民革命运动、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当代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则属于马哲史的背景之列,当然也是要涉及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经济政治形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马哲史的分期当然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本身的变化情况为依据,而由于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它的分期不可能与生产史、经济史、科学史、政治史、革命史的分期毫不相干。事实表明,它的分期与生产史、经济史、科学史、政治史、革命史的分期大体上是一致的,尽管其间也有许多不一致之处。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迄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这段时期内,无论从生产史、经济史、政治史、革命史或科学史来说,大体上都可区分为前50年和后90年两大阶段,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从世界范围来讲,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在前50,发达国家的产业革命均已完成,以蒸汽动力为主的机械化生产居于生产的主导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发展,逐渐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转化,并向全世界扩展其经济势力;现代资产阶级主要在欧美建立了稳固的政治统治,并向全世界扩展其政治影响;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此伏彼起,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趋于缓和,革命主要处于积蓄和组织力量的阶段;牛顿力学在自然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科学中若干新成果的不断出现酝酿着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在20世纪,生产力先后跨入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制度上,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斗争和互有消长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被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相继打破,两种经济政治制度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进入高潮,20世纪上半叶革命运动高潮迭起,先是俄国革命,后来是东欧的革命和亚洲的革命,特别是中国的革命,根本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当然,应指出,20世纪,后半叶比起前半叶来又有巨大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破坏和深重的灾难。欧亚人民,特别是挣脱了剥削制度枷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靠自己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使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如以198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那么全世界的工业生产指数是由1952年的27增至1987年的113,其中发达国家是由1952年的29增至1985年的109,发展中国家是由1952年的16增至1985年的98.即增加了三倍左右。这种增长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普遍的,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相对稳定,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定的经济计划和福利政策,缓和了经济无政府状态和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这种局面的出现使一些人产生了幻觉,认为世界形势和时代性质已经根本改变了,即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转变成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20世纪下半叶的变化是巨大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但认为时代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太过分了。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把资本主义制度能够容纳的生产力幅度大大提高了一步,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人们没有估计到的,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危机并未消失,在几十年间大规模的战争就发生三次: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其他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没有一年停息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有所闻,还有不少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境地。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实现各个国家、各个阶级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一方面是要解决制度内部不完善环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变化了的世界形势的适应。用改革来适应这种变化是正确的,但在改革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搅乱了自己的阵脚,近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的动荡正是不适当地适应了这种变化的结果。这种动荡以至挫折不过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曲折,说社会主义已经失败,是毫无根据的。总之,20世纪下半叶并不是什么根本区别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但过早地断定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是会搞乱自己的思想,应付不了这个各种矛盾纵横交错、世界风云激荡的局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应该同时代的发展相应而区分为两大阶段。19世纪下半叶是它诞生、形成和系统化的阶段,20世纪是它传播、运用、发展和作为现代科学来建设的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总结和概括时代变化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重新建构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当然,每一个较大阶段又可区分为较小阶段。19世纪的分期是比较简单的,在我国哲学界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即分为三个较小的阶段:1.18411848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2.18481871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运动和政治经济学中运用、验证和发展的阶段;3.18711900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和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阶段。20世纪大体上也可分三个阶段:1.19001917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运用和发展并向全世界传播的阶段;2.19171949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下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阶段;3.1949年以后为建设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并在西方各国得到重新重视和研究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同世界历史阶段的划分基本上是一致的。19001917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发生总危机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19171949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发生总危机和东欧、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1949年以后,资本主义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和社会主义国家大力进行建设和改革。难以预言何时会爆发资本主义总危机,但可以断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全世界的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其次是世界持久和平问题,第三是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只有全世界都实现了社会主义,这些问题才谈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当然,这些较小的阶段还可划分为更小的阶段。这种划分在19世纪比较单纯,我们只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划分就行了。但在20世纪,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在全世界传播和发展,而各国情况千差万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同这些国家本身的历史进程不可分,更小阶段的划分就很难一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有其特色,因而会有其特殊的分期;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当然也有其特色,因而也会有其特殊的分期;在其他各国亦然。但分期的原则对各国当然是一致的,即不但要根据该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来划分,而且要使这种划分同该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一致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它的创立是和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也是同他们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界的理论活动分不开的。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西欧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他们最初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后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转向唯物主义。他们在参加德国进步青年的政治活动中,深入接触工人农民,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痛苦,并在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下成了社会主义者。他们最初未能彻底摆脱人道主义历史观,仍然以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作论证,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出的从全人类利益出发来论证社会主义的理论。但他们决不是真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他们的历史观已包含了许多唯物史观因素。他们尽管采用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总公式,却强调研究劳动、实践、经济生活、阶级关系,并以之为出发点来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他们在这些著作以及其他著作中甚至已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这些已大大突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因此,当他们于18451846年期间发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时,便丢掉了人道主义历史观这根暂时用来支撑自己的拐棍,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从而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这个转变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这两本著作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形成的标志。但它们当时没有公开出版,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在《哲学的贫困》(1847)和《共产党宣言》(1848)中才公开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它使哲学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进入了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的阶段,它要求自己像一般科学那样以实践为基础,由实践检验自己的真理性;它第一次使哲学走出私有者阶级的殿堂而变成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它把单纯解释世界的哲学变成不仅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成功地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经常称做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用得最多,也最为确切,因为当时真正以理论体系阐述出来的是历史观,至于世界观、自然观、认识论等哲学部门在当时只是作为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前提,以或详或略的观点包含在历史观之中。今天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他们所使用过的术语,而不过是从他们的一句话“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中引申出来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当然可以逻辑地引申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按照他们当时对唯物主义的理解,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绝对引申不出今天有些人所说的把“实践”等同于“物”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的”一词不过是强调其指导实践的功能而已。这可以那句话的全文为证:“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1]后来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把唯物史观称做历史唯物主义。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把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限于历史观,所以在19世纪的马克主义者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这种片面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当然应有自己的世界观、自然观和认识论,即后来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经常把辩证法仅仅看成是一种方法,马克思曾表示过想用通俗的方式把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表述出来,即列宁所说的“大写字母的逻辑”,但由于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的志愿未能实现。在他的后半生中,他的哲学思想只能在他对其他理论问题如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表现出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手稿和晚年关于早期人类社会史的笔记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初步完成马克思的志愿,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完整化、系统化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从来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70年代着手研究自然辩证法。恩格斯深知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之一,他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不仅在于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而且在于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他在《自然辩证法》中首先提出的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即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就是最一般的规律。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他明确提出了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空、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一系列原理。在《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中,他又明确提出了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反映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一系列原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大体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他没有用过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但用过唯物辩证法一词,而且他把辩证法看成既是方法,也是科学,他所说的唯物辩证法可以看成是同辩证唯物主义同义的。第一次明确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的是狄慈根(《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1886)和普列汉诺夫(《黑格尔逝世60周年》,1891)。但由于多年形成的观念,辩证唯物主义一词在当时没有流行起来,在广大马克思主义者中间流行着马克思主义缺乏世界观、自然观、认识论的观念。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梅林、拉法格、考茨基和拉布里奥拉等人都把研究重点放在唯物史观上,这固然是由于唯物史观与革命运动的关系极其密切,但也不能说与上述观念无关。狄慈根和普列汉诺夫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不但忠实地概括了恩格斯著作中的思想,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创造。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在恩格斯在世时已基本形成了。有的人为了诋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硬说它是斯大林创立的,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后面我们还要谈到这个问题。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使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确立起来,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部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

 

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大阶段,第一个能够代表这个新阶段的无疑是列宁。这不仅是由于列宁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付诸实践,而且是由于列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列宁在人类历史的新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和解决俄国革命问题,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体系上取得了两项重大的进展。其一是在捍卫辩证唯物主义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化。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进一步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还着重论述了真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在掌握客观规律性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其二是在深入研究辩证法的基础上于《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理论和任务,并提出了“辩证法的要素”16,它实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雏形。但是,列宁本人由于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工作极度繁重和过早的逝世,未能完成建立哲学体系的任务,这一任务是由苏联的一大批哲学专业工作者在二三十年代完成的。为了宣传和教学的需要,他们根据恩格斯和列宁的一些论述,形成了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构成的体系,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和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框架是符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和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的设想的。其中许多原理来自《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其他著作。这个体系并不是经过认真的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才形成的、充分反映时代水平的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它甚至不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设想的。当然,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只是它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应该达到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斯大林1938年在《联共党史》中提出的体系是把当时流行的体系简化的结果。作为《联共党史》中的一节,这个体系写得比较简略是合理的,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把它看做最理想的最终完成的体系,一切哲学教科书均以它为蓝本,不允许有一点点变动,这就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科学体系的建设,并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然,也应指出,斯大林的体系在将近20年间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统一的哲学读本,对于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斯大林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摒弃了他的体系而恢复了原二三十年代的体系。近30多年来,苏联的哲学家们开展了对体系问题的研究,尽管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多数哲学家认可的崭新的哲学体系,但提出了若干关于建立哲学体系的理论,并提供了若干哲学体系模式,这就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30多年来,苏联哲学界还深入研究了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胜利。中国第一批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运用和研究,特别是用唯物史观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观察中国革命的命运。陈独秀把唯物史观误解为庸俗生产力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毛泽东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不仅写作了专门的哲学文章和著作,如《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而且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论述中国革命问题的著作,可以说,毛泽东的大部分论著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哲学内容。在矛盾理论、认识论、军事辩证法、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等方面,毛泽东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应该着重指出,毛泽东把一般哲学原理转化为一般思维方法,创造了一系列易为广大干部群众掌握的工作方法,如调查研究、一分为二、解剖麻雀、弹钢琴等等,努力使哲学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的锐利的思想武器,这是毛泽东的特殊贡献。毛泽东善于把哲学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在他的论著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也是不多见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研究和传播的理论工作者,如李达、艾思奇等,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宣传、教育和科研的需要,中国涌现了大批哲学专业工作者。40年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们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和讨论了各种哲学问题,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以及各个哲学原理的问题,努力根据全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新成就以及中国1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巨大的变化来重新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开展讨论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后来还有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现代化问题、本体论能否成立的问题、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认识的本质问题、社会经济形态问题、如何运用自然科学新成就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应用哲学能否成立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已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会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其他各国也得到广泛的传播、研究和发展。在东欧社会主义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极大重视。在这些国家最初主要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代末逐渐走上独立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东欧各国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自己国家的传统哲学、特殊条件和特殊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或研究重点。例如保加利亚对反映论的研究在国际上很负盛名,捷克斯洛伐克则以科学技术哲学为国际哲学界所瞩目,南斯拉夫形成了辩证法派和实践派两大流派,匈牙利卢卡奇在20年代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的人道主义思潮,尽管他后来部分放弃了他的观点,但其影响至今不衰。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大致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各国共产党的哲学家们,他们循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开辟的道路,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所提出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部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他们的构成十分复杂,或是从共产党中分化出去的,或原本是非党的,或在政治上是倾向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他们对十月革命的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及苏联的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尤其是其中的人本主义流派宣称直接继承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硬说恩格斯和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他们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同某一西方哲学流派结合起来,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回答现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人本主义流派萌发于20年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后受到极大鼓舞,而大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相呼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也出现了科学主义流派,虽然其势力和影响远不如人本主义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特别是哲学观点,是明显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但这个思潮的出现总是现代西方社会向马克思主义寻求解决西方社会问题的途径的表现,总是马克思主义重新在西方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的表现。

 

四、时代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

 

近二三十年,无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间呈现出意见分歧、学派林立的局面,而在更早时候,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在观点上则是比较一致的。如何评价这种现象?如何估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和前景?

 

有人认为哲学本来就是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多元的。意见分歧、学派林立的局面是正常的,而过去那种观点比较一致的状况是不正常的,是理论上的自由讨论被窒息的结果。这种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混为一谈了,抹杀了二者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我们总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和建设,总是用人类的实践来检验它是否与外部世界及其规律一致,因此,当过去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实际的,它就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出现了意见比较一致的局面。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一般都不把哲学看成科学,它没有与外部世界及其规律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当然也谈不到多数学者认可或不认可的问题,因此,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是多元的,意见分歧,学派林立。在他们那里当然是正常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为什么也出现这种局面呢?这是由于时代变化了,人类实践前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新的考验,它受到了时代的挑战。

 

前已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时代性质总的说来没有变,但在某些方面的变化仍然是很巨大的,出现了若干原来甚至没有想到的东西,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新的回答。

 

首先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自己的形态,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次挑战。上半世纪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相对论每个主体观察事物都有自己的参考系,如果根据量子力学人们测量不到没有主体作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那么,我们还能论证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知性吗?下半世纪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横断学科的出现,以及新的物质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改变了许多旧哲学原理的内容,而且增加了许多新哲学原理。近年来,人们讨论很多的问题如因果性、规律性、系统、层次、信息、有序和无序、矛盾、质变与量变、反映与建构、控制与反馈等等,有的是原来没有的,有的是原来有的但内容改变了。在这些问题上目前分歧都是比较大的。

 

其次是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势的发展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而不利于资本主义。一方面涌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除美国以外,都在战争造成的创伤和苦难中挣扎。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树立了崇高的威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普遍学习的理论。一种理论获得人们如此广泛的承认,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的日子不长了,共产主义为期不远了。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并不是原先所设想的那样。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在60年代以后不但从战争中恢复过来,而且由于新的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它们经济的发展,它们又采取了一系列缓和其固有矛盾的措施,从而使它们的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出现了一定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局面。而社会主义国家近40年来虽然在整个经济政治实力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在旧制度下难以达到的水平,但经济上政治上都发生了许多问题,不时引起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崇高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动摇,它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和争论,例如五种经济形态的转换规律能否成立、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能否成立、现时代的根本性质是什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或应该不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应如何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如何等等都是理论界的热点。这些问题当然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其中不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不管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不立足于新情况、新根据,不提出新观点、新论证,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第三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表现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而且表现在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评和攻击。当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与西方哲学的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有关,而更主要的根源则是西方社会的两大突出现象: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本主义主要从事历史观和人学的研究,从人的需要、情绪、意志、欲望以及人性、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主义主要从事科学活动中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语言学的研究,把“经验”(实证的)看做最后的东西,否定任何经验以外的东西。在这两大思潮中,又是学派林立,日新月异,新学派不断取代老学派。西方当代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起来,显得异彩纷呈,多姿多态,令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它们对人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的探索,无疑有很多可以借鉴和汲取之处。由于这两大思潮都是唯心主义的,它们都用种种“新的”论据来反驳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和“没有人的”世界观。对于这种挑战我们要认真对待。在当代西方哲学面前,我们用不着妄自菲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当然不能像艺术那样变化多端,争芳斗艳,但我们也决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我们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据有理地回答当代西方哲学的挑战。

 

这些挑战都是时代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如何,取决于它能否满意地回答这些挑战。有一种观点是不能令人同意的,这种观点认为从马克思到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是一种倒退,而不是进步。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他们所说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存在=实践)或实践一元论(世界统一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直观唯物主义或物质一元论,是倒退回费尔巴哈去了,所以应该在更高基础上恢复“实践唯物主义”,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是19世纪的思维方式,“实践唯物主义”是20世纪的思维方式。这种观点违背了马哲史的事实,不是恢复,更不是发展,而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一节所叙述的马哲史的线索就是对这种观点的有力驳斥。

 

还有一种观点更是不能同意的,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凡是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历史决定论的都陷入了僵化、保守、空虚、贫困的境地,走投无路了。果然是如此吗?!我们当然不能过高评价近十年来哲学研究的成就,今后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但仅就我国来讲,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契机,10年来在哲学研究上的成就仍然可以说是巨大的,不妨列举几个突出的方面: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

 

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前提之一,而这个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是没有彻底解决的。过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虽然也是一个科学的体系,然而问题甚多,缺点不少,亟须改进。近年来围绕着旧体系的评价和新体系的建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未出现多数学者认为满意的体系,但在根据什么原则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方面得出了不少共同的看法,例如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这就为体系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世界观问题。

 

受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不少学者也主张否定物质本体论,这实际上是要从根本上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大多数哲学工作者不理会这一错误偏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的成就为根据广泛开展了世界观研究,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人与世界、人化自然与自然的人化、世界的各式各样的一般辩证规律,力图构建一个现代的科学的世界图景,这个图景虽然还来形成,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是呼之欲出了。

 

()关于历史观问题。

 

10年来对实践的重视和研究推动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历史观的研究,因为所谓历史不外就是人类全部实践的总和。实践总是人的实践,有的人从此出发否定辩证唯物的历史决定论,但大多数学者主张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历史决定论,更精确、更细致地揭示和表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并进行了大量工作和热烈讨论,酝酿着新的突破。

 

()关于人的问题。

 

人学的研究是10年来的一个热点。过去由于革命和战争的严峻环境,理论工作对个人的研究有所忽视,因而对人的许多问题研究不够。10年来人们认识到对人的本质、人性、人权、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平等、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不研究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怎么研究,是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力图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赞成抽象地实际是用资产阶级观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我国方兴未艾。

 

()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问题。

 

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忽视的,有时谈论也限于认识论范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首先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历史观问题,人作为主体首先也不是认识的主体而是实践的主体。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而人的活动大体上可区分为实践、认识和评价,三种活动又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因而三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相互交叉,错综复杂。此外还有三种活动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10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认识论的论著。尽管认识论研究受到否定反映论思潮的干扰,但它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关于认识的前提、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和阶段、知性和理性、认识的检验、真理与谬误、认识与决策,都发表了有一定水平的论著。

 

()关于应用哲学问题。

 

应用哲学能否成立,学者们仍有分歧,但许多学者不理会这种分歧,对各种应用哲学,如改革哲学、管理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人的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等,都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写出了专著。实际上,人们早就开始研究的自然观(自然哲学)、历史观(历史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美学(艺术哲学)、人生观(人生哲学)等等都可以说是应用哲学。无论如何,应用哲学可以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发挥中介桥梁作用。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哲学领域中呈现出来的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会逐渐枯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任何科学,只要是经过实践的长期检验而得到证明了的,就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修正、丰富和发展,决不会被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当然不会例外。从它目前的状况和处境来看,还没有任何实践从根本上动摇了它,更不用说推翻它。它经得住时代的挑战,经过修正、补充和丰富,它完全能够满意地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成功地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它将以崭新的完全现代化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命运只能是不断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它的基本观点不会被动摇,更不会被推翻。

 

从前面叙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又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的。因此,马哲史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哲学理论相统一的历史,是二者互相推动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它是在人类实践总和和各门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又指导着人类实践活动和各门科学理论的发展,因此,马哲史是科学发展和哲学理论互相统一和互相推动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前进的哲学,因此马哲史是一个前进的过程。马哲史中无疑有失误,有曲折,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从总体上看,它是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哲学,它是在同错误的观点作斗争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哲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同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着无限前途的哲学,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被修正、丰富和发展,但决不会被根本推翻,因此,马哲史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限发展的历史。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也有其历史,即有其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它当然不会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但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反思自己的哲学思想时,马哲史也就开始萌芽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1卷第2版跋》、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等等都是重要的马哲史著作,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的性质和基本内容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和区别的自我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阐明其萌芽和形成的过程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其中有重要贡献的是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梅林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马克思传》和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以及其他著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作为科学对象来研究,不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和发展,而且研究它的史前史,借以说明它的创立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卡尔·马克思》和《哲学笔记》等著作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马哲史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事情。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对系统研究马哲史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苏联理论界大力开展了这种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从2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普列汉诺夫全集》、《斯大林全集》,特别是公开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些未发表过的手稿和笔记,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等,为研究马哲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苏联学者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讨论了马哲史的许多专题,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过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问题,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哲学思想在马哲史中的地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准备了条件。苏联大学在50年代开设了系统的马哲史课程。19571965年陆续出版的敦尼克等主编的《哲学史》(6)中有一半篇幅是马哲史。6080年代苏联理论界对马哲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和教材。

 

马哲史的研究自30年代以来也逐渐受到西方理论界的重视,特别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些马哲史问题更成为争论的热点,例如如何评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性质和它在马克思主义史中的地位就成为争论的焦点。后来,马克思的古代社会史笔记(又称人类学笔记)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围绕这些笔记和手稿,学者们讨论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与列宁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性质,涉及了两种世界观、两条认识路线、两种意识形态的争论,这一争论直到今天还远远没有结束。

 

中国对马哲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理论界从来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哲学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但对其历史性比较忽视。50年代也出现了少量马哲史论著,少数大学课程中也包含了马哲史内容,但对马哲史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10多年米,中国学者们围绕马哲史的各种问题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马哲史的专业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后来又出版了这种专业教材十余种。这10多年出版的马哲史论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前30年无法比拟的。在大学中,哲学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都开设了系统的马哲史课程。马哲史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了,今后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加以提高和深化。马哲史为什么在近10多年来会受到我国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呢?马哲史的研究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首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及其思想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加以研究,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正确地评价其是非曲直。曾经有过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这就否定了这些著作的历史制约性,把它们看成凝固僵化的东西,这当然是不对的。而另一种观点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它们是历史上的东西,现在早已过时了,这也是不对的。像任何其他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历史的产物,既有相对性也有绝对性,既有局限性也有普遍性,只有把它同它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才能把它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区别开来,才能看清楚它的成就与不足、长处与短处,才能避免教条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其次,只有弄清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思想线索和它在不同时期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才能正确完成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前面谈到,有人企图根本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哲史就能使我们在这种企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马哲史以充分的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经得起革命实践和科学实践的长期检验的,是打不倒、推不翻的;同时,根据马哲史的丰富材料,我们也清楚哪里不足,哪里是弱点,需要大力加以丰富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缺乏对整个马哲史的了解,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第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今天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直接涉及如何解决某些马哲史的问题。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观点,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后来主张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是一种倒退,那么,今天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只有否定唯物史观而恢复人本主义历史观了。

 

第四,马哲史的研究还直接涉及中国今天是否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甚至涉及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应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大家知道,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如果主张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是一种倒退,主张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就更是一种倒退了。

 

许多马哲史问题不仅仅是历史问题,而且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唯物史观史问题的现实意义是很直接的,辩证唯物主义史问题同现实的关系似乎间接一点,但其现实意义也是很明显的,例如马克思究竟是否是一个地道的唯物主义者就涉及马克思是否承认外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问题,其中包含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及其规律的客观性问题,这就同人类历史的社会主义前景明显地联系起来了。由此可以充分看出,马哲史研究决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研究。

 

我们今天进行马哲史的研究和马哲史的教育决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推动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简单点说,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以马哲史这门科学来服务,而不是根据一时的需要来随意剪裁历史。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偏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六经注我”的实用主义的偏向。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现代水平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需要出发来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而这种研究和阐述是有充分根据的、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就是今天我国马哲史研究工作者的任务。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8页。

 

——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1,(06):3-20.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