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中国教科院课题组: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022/5/6 15:45:39  阅读:738 发布者:

原创 课题组 中国教科院 2022-05-06 08:45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爱师敬师的美谈。重视教师工作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尊师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谁来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发展研究,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工作有着持久关注和系统论述。他经常以看望、回信等各种形式关心关爱教师,为全党全社会做出了尊师敬师的表率。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曾经多次就教师的地位作用、素养发展、待遇保障、培养培训等方面发表讲话或做出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内容。

 

(一)地位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地位作用的论述经过了长期思考和充分论证,他从教师之于个体成长、教育事业乃至民族发展的角度对教师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9 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 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对于学生成长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三传播”、“三塑造”、“四个引路人”的作用,要求教师“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他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些论述为教师如何担当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指明了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要论断。在 2013 年教师节的慰问信中他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2018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突出强调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同年 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九个坚持”,突显了教师队伍在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还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强调教师对国家兴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2014 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筑梦人”的角色表明了总书记赋予了教师更高的定位和期待。2020 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使命”,将教师与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紧密连接起来。

 

(二)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大先生”和“六个要”等重要论断,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系统阐释,涵盖了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情操、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201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三个牢固树立”为教师立魂。2014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为教师立标。2016 12 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为教师立德。他提出,“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大先生”为教师立范。在为广大教师立魂、立标、立德、立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他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三)待遇保障:要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问题。他多次呼吁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他要求,“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政府从工资、待遇等各个方面落实尊师重教的理念。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等学校教师收入分配机制”。他强调要通过长效性的机制建设保障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和关注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问题。他提出,“老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要有基本保障。对扎根边疆、扎根乡村的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和培养”;“要在政策上和待遇上给他们更多倾斜,让他们扎根农村,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这些论述为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政策提供了直接指引。

 

(四)培养培训: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教师的地位作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高标准的综合要求,同时他也非常关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多年来在不同地区的基层工作经历,也促使他思考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培养模式,如何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在 2005年,他就提出“用超常规的办法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重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批特别能战斗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特别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担任总书记后,他明确表示:“育人由育师开始,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针对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他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关心和支持教师教育的发展。要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还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如何培养和培训提出了具体思路。2015 12 月,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2016 3月在视察国防大学时,他指出“抓好国防大学‘名师工程’,引导教员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苦练内功,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立足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面向未来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队伍作为重要支撑的强力需求,阐释了教师工作从理念认识到具体实施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一)强调要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明确教师作为国家意志代言人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们党历来重视教师的作用,一直“将教师视为劳动者以教书育人服务人民,将教师视为创造者以培育人才创造价值,将教师视为引导者以高尚师德引领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宏观历史方位上对教师作用的思考立意高远。他基于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价值理念,深刻揭示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现代化国家建设、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极端重要性。他立足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明确“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誉,也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基于他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公务性有着深刻理解。

 

 

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的定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工作专业性的认可,也体现了党对教师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持续深化和不断成熟。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实际上是对教师政治身份和政治影响力的强调,这是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落实“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部署的思想基础。其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社会地位的彰显,多次强调要通过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等方式,“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再次,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实际上强调的是,“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用“人生的幸运”、“学校的光荣”、“民族的希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表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高度显示了教师职业的荣耀感和光荣性。

 

教师职业具有典型的公务性特征。现代社会都是由国家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来实现教育普及,国家从立法、司法、行政和投入等各个环节对教育进行组织调控。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师职业能够服务公共利益、满足社会需要和保障教育公平,国家会将教师的培养、聘用和管理等纳入行政体系。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也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依据规范公职人员的相关法律规定,享有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这些表述分别以政策和法律的形式,赋予了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特别身份”,确认了教师代表国家承担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公共责任,教师工作具有典型的公务性与服务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国家的教育权最终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完成。因此,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标准认可等,都需要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的规范和约束;教师的教育活动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国家诉求和公共利益。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教育,都肩负着特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目前,我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亟须教育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因此,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完成培养人的公共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在论述“四个相统一”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他还要求教师坚持智育和德育并重的原则,坚持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细微之处。

 

(二)强调教师应该具备“以德为首”的综合素养,指出终身学习是新时代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专业素养有系统的阐释并明确提出了“以德为首”的综合素养要求。这些要求既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观照当下的现实问题,更着眼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

 

综合素养论将教师的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进行了有机融合。首先,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道德素养是对教师的首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师德是“重中之重”,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师德的内涵不断丰富;从“言行一致、德行统一、育教统一”,到“品格高尚、品行良好、品味高雅”,对教师德行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次,政治素养决定了教师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素养关系教师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方向是否正确,理念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水平、激发创造活力,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政治修养,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专业素养是核心。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工作需要从业者遵循特定的职业规范并具有专门的理念、知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为教师发展构建了基本的专业素养框架,也明确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更需要终身学习、实践反思和自我完善。他多次强调教师要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教师要甘当小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加强研究学习课外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建设“教育强国”、打造“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营造“全民学习氛围”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终身学习,指出了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作为学习榜样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要“构建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梦之队的筑梦人”,新时代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教师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但最终需要通过内在机制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出自我反思、自我修养、自我锤炼、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自我成长才是必由之路。教师要始终怀有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不断开阔视野和吸收新知,善于将外界知识、他人经验和自身实践进行重构,不断优化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只有教师个体实现自主发展,才可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如果回归到“人是教育的中心”这一价值理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和教师这些“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发展的教师和自主创新的教师队伍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三)强调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

 

我国从19世纪末开始探索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在 20 世纪上半叶基本形成以多层级师范院校为主体、部分综合性大学参与的教师培养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学习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以独立设置、定向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各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的师资培养模式逐渐转向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院校参与的混合式教师培养体系。国务院 2001 年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在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教师教育”的概念。此后,开放性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得到发展与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师教育的引擎作用,指出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必然对教师教育有新的要求。2018 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这一文件的出台指明了新时代教师教育的“体制性方向”;随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等系列相关文件,对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2022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再次明确“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体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化到灵活,从单一到协同,从满足数量到追求质量的逻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打造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应该深化供给侧改革,重振师范教育。这为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实施路径。师范院校是开展教师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我国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就是教师教育,有着长期丰富的师资培养培训经验,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师资。同时,师范院校通过和一线中小学校的互动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教育满足实践改革的需求;另一方面,引领了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重要作用”的发挥,源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引领力、制度保障力、资源提供力、专业投入力与人才培养力”。对于如何让师范院校能够强化“身份自信”、回归“师范本性”、落实“第一职责”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20 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给出了明确的思路:“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可以说,宏观层面评价导向的明确,为师范院校“聚焦主责、主业、主题”指明了改革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最终指向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教育资源、科研平台等方面有特殊优势,如果能将优势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深入衔接、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未来师资的学科知识专业水平。此外,通过构建“本—硕”、“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也是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同举办教师教育的开放体系基本形成。2020 年,我国师范类院校为 207 所,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类院校为 489 所,从在校生规模来看,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培养规模接近 11。如何强化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协同联动,统筹发挥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质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从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两个维度整体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致力于优质师资的培养,这些都需要未来进行积极探索。

 

(四)强调构建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保障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责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师队伍的核心特征来把握教师工作。他认为,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从教,如何支持教师更好地安心从教等。他多次强调,要从社会氛围、精神激励、物质保障、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提供支持性的资源和采取持续性的举措,核心是待遇、制度和氛围等,其着眼点在于既直面当前问题又面向未来需要。

 

落实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队伍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充分了解目前我国教师待遇还有待于提高的现状,他指出,“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教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因此,他多次呼吁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反映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并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还需要在职称评聘、奖励表彰等各个方面支持教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倡导要营造尊师敬教的社会氛围,要形成支持教育发展和尊重教师工作的社会风气。“尊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三让”的论述,充分考虑到了教师在物质生活、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面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确职责,真正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他同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全面设计、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既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难题,也要充分谋划面向教育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需求。

 

(五)强调要重视发挥教师的社会教化功能,倡导激发教师本心实现师德内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国家导向和教化功能,承担着促进国家道德、文化和政治发展的作用,肩负着促进个体成人的责任。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广普及;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是价值理念和文化思想的代际传递;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是知识获得和品格培育。教师是教育实施教化功能的执行者,扮演着“社会代言人”和“教化者”的角色。有效的教化强调“教化者的以身传道和被教化者的省思内化”。因此,教师不但需要向学生和公众阐释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价值理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而且其自身也必须成为这些理念和规范的执行者以及示范者,才能保证实现有效的引领与教化。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定位教师的社会作用,从事业发展、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定位教师的专业作用。因此,他尤其强调,教师需要德才兼备的“社会形象”和“示范效应”,要成为社会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载着高标准的德性诉求,古今中外的教师都被视为爱心的标尺、道德的化身、行为的榜样,其言行举止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被认为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特质和行为准则,教师被期待“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学生的品行之师”。优秀的教师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在尊重学生自由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相反,教师如果有违反师德的行为,也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但直接破坏了教师在社会公众和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悖离了对教师职业的功能定位,并最终造成对教师专业权威的质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他要求教师在以德立身中提升修养,在以德立学中明道信道,在以德施教中潜心育人,在以德育德中涵养德才。这些论述强调了教师要把优秀师德的养成与社会教化作用的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在逻辑上保持一致,在行为上融为一体。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是制度化和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化起主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道德成长、人格修养、知识生成都需要教师身正为范,因此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师德的涵养不仅需要教师对外在规范和制度的遵从,更需要教师发自本心的专业认同和意义获得,教师的师德形成过程是“由一个天然自我向德性自我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化外在世界为内在品格的过程”,并最终促进教师成为一个“实现自我人格价值、人生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精神,党中央、国务院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高位顶层设计并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出台各种有力举措,特别是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推进、具体实施,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教师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年来,随着大量合格师资补充进入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有效缓解了师资短缺问题,满足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需求和办学需要。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专任教师达到 1844.37 万人,比 2012 年增加了 377.49 万人(见图 1)。这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一支了不起的力量”。同时,教师数量的大幅增加,也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师资配置情况得到改善,生师比逐年下降,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见图 2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学历层次结构更加合理。2020 年,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 85.75%,小学教师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近 66%,初中教师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近 90%,高中教师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 98.79%,其中高中教师队伍的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了 11.47%(见图 3)。二是各级各类教师的职称结构逐步优化和改善。近年来,各级各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有显著增加(见图 4),特别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的设置,极大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凸显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2020 年,全国获得正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达到了 10 374 人。三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系列文件夯实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印发,提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并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实现路径。教育部专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配套违规处理办法,形成了抓规范、树典型、惩失范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网格化的师德监管体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和专业水平得到了国内国际的高度认可。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1 年开展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97.2%的人民群众和 88%的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满意”。近年来,上海连续两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中国教师的专业表现在国际社会也引发强烈反响。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短板逐渐补齐,有序推进师资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整体扩大教师规模的同时重点补齐局部短板,制定专项政策和实施专项计划,对幼儿园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和乡村教师队伍等,进行数量补充和能力提升。逐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推进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同步建设,有序推进学段之间、类型之间、城乡之间师资队伍的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幼儿园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发展。从 2012 年到 2021年幼儿园教师实现了数量翻倍增长,幼儿园生师比下降明显,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师资配置标准,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大幅提升,为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通过设置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研修等培训项目、加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不断提升。三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加以规划部署,通过贯彻《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实施系列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得到发展。四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升级。通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工资待遇,通过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改善生活条件,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银龄讲学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创新了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也稳步提升。此外,推进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了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四)教师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通过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系统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的教师政策体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际需要,经历了不断调整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整体部署、统一推进、综合施策,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构建了中央有宏观政策、部门有专项措施、地方有具体举措的政策网格结构和衔接机制,牢固形成了一套更加健全的指导和保障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2012 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18 年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具体策略,绘制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政策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随后,由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系列政策涉及教师职前培养政策、教师入职和留任资格政策、教师招聘与就业政策、教师工作量与专业自治权政策、 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教师待遇和福利政策、教师退休制度与福利政策、教师监测和评价政策、教师代表和话语权政策、学校领导政策等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关注教育公平,注重改革创新,强调综合治理,着力体制机制。2014 年,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等部委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首次提出“县管校聘”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统筹使用县域内的教师资源,促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系列实施细则,各省份研制了教师减负清单,各地以多种形式对涉及中小学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进行集中清理,有助于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业。

 

(五)教师待遇保障得到强化,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国家依法建立了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调整的联动机制,各地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2020 年,全国所有省份在预算安排环节,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在中央奖补政策的带动下,全国有1 056 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也在 2020 年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地方投入资金141.8 亿元。

 

随着教师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和教师地位的逐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调查显示,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报考师范专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2019 年,全国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人数为 900 万人,比 2018 年增长 38.5%2019 年,山东、湖南等九省份高考成绩前 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平 均比例达到 33.4% ,比2018 年提高了 15.1 个百分点。同时,新教师岗位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出现一岗难求的现象。2020 年辽宁省沈阳市中小学教师招聘中,报名人数与岗位职数比例达到 20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观点,反映了他富有历史底蕴、理论视野和实践特色的“大教师观”,既有宏观的战略思路,也有微观的具体策略,堪称新时代的“新师说”,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指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从战略层面指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和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教师发展研究领域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深刻论述了教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创生了新的教师发展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如何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党对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开展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继承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时代方略。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为基本导向,使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思想和政策相互贯通,从战略层面深刻揭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时代特点,科学规划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明确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路线和具体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从战略目标、战略意图、战略行动、战略步骤等不同层面,对“新时代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如何发挥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怎么样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做出了科学解答,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领。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层面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

 

 

“九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高度理论概括,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期以来我们党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实践经验的理性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自成体系,内涵丰富、结构完整,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联系,代表着我们党对新时代教师发展规律的最高认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教师地位、教师使命、教师素养、教师待遇以及教师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师教育的方向、体系、保障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师观”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统领下,和他所秉持的“学生观”、“德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等一脉相承并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教育观”。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推动教师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从实践层面提供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和主张,是在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新形势与现实状况进行全面审视和精准定位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在把握国际大势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传统精华,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而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为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清晰目标,提供了标准路径,设计了践行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及其养成有系统论述,可以指引每一位教师通过经验积累、持续学习、潜心研究,不断获得自我发展,获得职业幸福感和满足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这一理念可以运用于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课程设计、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等。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如何提高教师待遇、改革教师评价、减轻教师负担,如何营造尊师敬教的社会氛围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直接落实为相关工作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政策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的融合与统一,为新时代践行“新师说”,开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黄金时代提供了行动指南。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4

 

作者|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执笔人:易凌云、卿素兰、高慧斌、李新翠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