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2022/4/28 16:56:06  阅读:466 发布者: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2022-04-28 00:02

[1]彭向前.西夏文献所见黄帝形象研究

 

摘要:西夏文献中所载黄帝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以颜色特征命名的“五色帝”之一,另一种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杰出人物的代表。西夏人为避免混淆,把前者译作“黄色帝”,把后者译作“轩辕皇帝”。对黄帝形象的塑造不仅各民族广泛参与,即便在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也没有停止。辽宋西夏金时期,黄帝作为民族共祖形象继续得到弘扬,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西夏王朝也曾经参与对黄帝形象的塑造,宣称党项拓跋出自鲜卑拓跋,进而认为黄帝是党项人的远祖,党项人是黄帝之孙昌意少子悃的后裔。西夏文献关于黄帝形象的记载,为论证西夏对中国的认同,为黄帝历史形象塑造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2]马德普,龙涛.现代种族主义的嬗变及其个人主义根源

 

摘要:在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社会,种族主义盛行不衰的重要根源之一是西方文明,尤其是英美文明中的个人主义。现代西方种族主义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而个人主义均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种族主义的发轫阶段,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主义助推黑人奴隶制的制度基础从宗教差异转变为种族差异,并促成了宗教神学话语的理论论证。在启蒙运动阶段,自由主义思想家对种族主义的辩护,使他们所宣扬的社会契约实际上成为自由平等幻象下的“种族契约”,契约论所蕴含的政治个人主义孕育了公民民族主义,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公民民族主义的竞争性和支配欲与民族国家的排他性为种族主义提供了动力,使得西方的自由民主建立在种族清洗的顶峰之上。在奴隶制被废除和殖民统治瓦解之后的阶段,以文化种族主义和色盲种族主义为主要形式的当代新种族主义,借着反种族主义话语的掩饰,将维护白人特权的种族主义潜藏于文化差异或个人主义话语当中。个人主义是种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这一认识对于认清西方文明的内在困境,消除种族主义,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3]刘利.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互嵌式开发的利益联结——基于产权视角

 

摘要: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互嵌式开发是民族互嵌在文化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权社会化的过程。产权社会化导致产权的分散化、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复杂化。本文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产权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据,以生产要素为突破口,梳理互嵌式开发的内涵、模式、主要产权类型和产权特点;界定相关产权主体,包括国家所有权唯一主体、社会化的市场产权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以各产权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互动为纽带,探究其利益联结机制。建议在相关制度体系设计中,应考虑传承人优先获得市场产权原则、产权明确原则和利益保障原则,以实现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4]冯建勇.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编法讨论——从罗香林对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的评议说起

 

摘要:贯通式的“中国民族史”的编著,孕育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自清末发轫,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1928)系中国较早冠名“中国民族史”并系统叙述“中国民族史”的通史体、综论性著述。该书出版后,罗香林对其进行了学术评议,提出从“纵的叙述”和“横的叙述”两个面向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梳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罗香林有关中国民族史“编法”的建议与后来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史的认知和书写不谋而合。以王著《中国民族史》修订版(1934)为例,该书尽可能在既有研究框架范围内重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表明王桐龄一直在探索适宜的中国民族史“编法”,加强了中国民族史“横的叙述”;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等著《中国民族史》,则将诸民族史“各为专传”,推进了对各民族历史的“纵的叙述”。时至今日,为阐明“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罗香林提出的“两种面向、三个问题”,尤其是有关加强“横的叙述”之建议,对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开展仍具重要启发意义。

 

[5]王延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摘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5个问题: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些体会。

 

[6]王珍,向建华.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经历了古代和近代以来两个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历时角度的连续性,共时角度的整体性,文化性质的人文性,文化动态的开放性等。多样互益的人地环境与经济生活,尚同贵和的文化传统与理性包容,相对发达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引领,长期一统的历史现实与强大优势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及其特点的形成。进入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有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将继续成为凝聚更大更强民族共同体的源泉和力量。

 

[7]赵云辉,徐晓敏,李亚慧,陶克涛.民族地区大数据技术发展与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研究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境,承担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公共卫生治理双重职责,这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基于TOE框架,以民族地区47个地级市政府为研究案例,分析大数据技术、政府注意力分配、制度环境等前因条件的联动效应,探讨民族地区政府提升公共卫生治理绩效的路径。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必要条件分析(NCA)方法,探索性地识别出三种推动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提升的驱动模式,即“环境为主+技术辅助”“组织+环境”和“组织与环境为主+技术辅助”的驱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大数据技术和舆论环境在推动高水平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上发挥着普适性作用;(2)技术、组织和环境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民族地区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建议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路径和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政府公共卫生治理绩效。

 

[8]景军.南部理论:人类学思想的他者建树

 

摘要:本文以几位非洲老一代人类学家的生平和影响为例,拟阐释的主要观点之一是,我国社会科学界亟须关注南部理论,并以此扩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视野以及南南知识合作的空间。本文的主要观点之二是说对南部理论之了解当属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之必须,从中汲取的理论思想养分也是中国人类学参与发展世界人类学整体性的关键。本文所说的中国人类学是指我国社会学包括的社会人类学和我国民族学包括的文化人类学。

 

[9]和少英,魏茜.傣卯人功德观探析

 

摘要: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意识模式和无意识模式理论,尝试对傣卯人信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功德观的建构情况作出初步探析。基于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透过地方性文化中的“小供”功德、生肖制度和取名规则,本文发现,傣卯人的功德观在意识模式方面主要表现为赕佛以力所能及之“物”,积极做“摆”奉献且以参与佛事为乐,受戒持戒、摒除俗念、仁慈守信、顺其自然;而在无意识模式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永恒完满之追求,同性相斥、异性相配的互补原则,正斜相抵、吉凶相消的化合之道。在此认知基础上对傣族功德观研究提出了三项补充:功德完满的需求使傣卯人对时间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互补以及化合的思维对傣卯人的行为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功德共享也是功德获取的方式之一。

 

[10]武沐,冉诗泽.中国大一统思想及各民族共创中华的集体记忆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实际上,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魏晋南北朝到辽朝,少数民族在大一统的“共祖异族”理论框架下,以炎黄血脉认同为共识,创建了一个个局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在金、元、清三朝,少数民族则在“我本中国”的理论框架下,以国家认同为共识,建立了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性地践行了“脱夷统华”理论;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沙陀人凭借“政治正统”完成正统建构;契丹人更是在“脱夷统华”理论中增添了“北极之下为中国”的内容,扩大了“中国”的内涵。金朝建立后,多民族的中国观被创建出来,中国大一统思想开始进入“我本中国”的理论进程。元、清两朝都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最终铸成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