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3 17:15:23 阅读:296 发布者:chichi77
撰文|只爱吃海苔
对多数硕博生甚至本科生来说,“发文章”是读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正如王勉所说“:前行的路上要付出很多”,“发文章”的过程不会太一帆风顺。
本人为海外QS150内某教研院授课型硕士,上周中一篇专业小众期刊文章,结合本人求学经历,抛去其它因素,一些经验值得分享。
背景介绍:海外硕士多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少数联培和X+X模式(异校分读)等类型。我是授课型硕士,没有组会,没有科研写作训练课,也不用实验室和课题组。换句话说,我大抵只需要上课,完成due、assignment、report以及presentation,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也是撰写manuscript的重点前提之一。
换句话说,我们要先有“发文章”的潜意识,促使自己选择合适的期刊,并根据期刊的Aim &Scope确定具体的research design。事实上我是写final assignment,在Google scholar上看文献时发现这本杂志,它的Aim & Scope与我的research design高度契合,这也让我在一瞬间对这本期刊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Co-authror很重要,其也是撰写manuscript的重要基础之一。
众所周知,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即靠谱的Co-author会让你的文章发表之路更快更顺利。多年的求学之路中我见过太多类型的“Co-author”,例如能力强但不愿意当队长的;少言寡语本本分分完成自己part的;划水拖延企图分羹的;一心想让别人带的;战斗力爆棚说到做到的等。事实上,我的两位Co-authors都是我的同学,一位中国人一位老外,我们已经完成多个report、due、assignment等。默契足、懂彼此、不拖延,我们一般大胆讨论,积极思考,争取写出最好的manuscript。
第三,Manuscript离不开一气呵成。
其需要我们专注、踏实、不拖延、这个标题乍一看主观色彩浓厚,其实不然。一个完整的manuscript由abstract、key words、introduction、methology、discussion&conclusion、acknowledgement等部分组成。换句话说,每位作者都需要在对research design足够熟悉的前提下,将提前准备好的data,table等“生动”的讲给编辑和审稿人们“听”,我们三个集中两周时间分着完成整个manuscript的撰写工作,每位作者都“闭关写作”,任思绪飞驰,整个过程是封闭又开放的。
第四,投稿系统细节值得注意,尤其是“一作”和“通讯作者”。
图一为导师email回信,其已经较好解释“通讯作者”的职责。事实上,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投稿系统,不同的投稿系统有不同的要求。有些杂志并不允许二次修改“author information”;有些open access journal 没有版面费但另收彩印费;有的系统操作复杂,且需要提交电子签名等。我在提交manuscript时登录该期刊主页不下于10次,我被卡出银河系。现在看也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了。
就我个人而言,写清楚“一作”、“通讯作者”、邮箱、单位和author information很重要。
图一:通讯作者职责
第五,要十分珍惜不是“reject”的结果。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accept、reject等是我们在“发文章”中常见的字眼。一般来说,当你收到“major revision”、“minor revision”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事实上,我们的manuscript在等待了近4个月之后收到了两位审稿人的近30条意见。
图二为部分reviewer comments展示。里面不乏一些’“嘲讽感”满满的评论。(例如Reviewer B,你怎么这么自信被试会来参加你的实验呢?我觉得你的文章标题并不好......)这些comments虽恼人,但我们仍需静下心来,珍惜所谓的“二次机会”,千万不能作。即无论如何都要仔细回复审稿人意见,否则前功尽弃。
图二:部分reviewer comments
第六,尊重编辑,但也不能怕与编辑沟通。
文章的发表离不开每位作者的努力、审稿人的付出、以及编辑的统筹。事实上,根据审稿人意见和要求,我们的manuscript需要补充实验数据,但返修时间完全不够。基于此,我们与教授斟酌每一句“请求extra time”的用词和语气,谨慎的与编辑沟通,终于获得额外两周revised time,具体细节如图三和图四。
图三:通讯作者让我们写请求信
图四:编辑回复信
此外,在文章的final revision中,我们仍需仔细检查author名字、排序;reference格式、数量等,这有助于帮助作者避免署名纠纷和“学术不端”等不必要的麻烦。感谢通讯作者的指导和编辑等也是细节之举。
回看整个过程,我想到了海涅在《追星星的人》中说到的话“:我要抓住蓝色的天王星,教它如何去飞翔,我要向飞盘一样扔出它,在夜幕上划过一道光”。
愿所有的文章都能被温柔对待,愿所有的美好都能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