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逻辑差?其实是因为你总“跳步”

2025/11/13 8:46:04  阅读:5 发布者:

在科研写作中,“逻辑性不足”几乎是所有审稿意见里的常见词。

但什么叫逻辑不足?

很多人会以为,只要多写几个therefore”“however”就能把逻辑补齐。其实,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下面这些具体环节。

逻辑病一:跳步(Missing Links

案例

我们发现材料A的导电性显著增强,因此它在电池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问题

“实验室数据”直接跳到了“产业应用”,缺失了至少三步:

实验条件是否可放大?

成本、稳定性如何?

是否已有替代材料?

改进写法

在结论和结果之间加上“桥梁”:

材料A在实验室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已有研究表明,这一性质在电池性能提升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其在电池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逻辑病二:并列和因果混淆(Correlation Causation

案例

患者在服用药物B后血压下降,因此药物B能有效治疗高血压。

问题

这里其实只证明了B与血压下降同时发生”,并没有证明“B导致了血压下降”。可能患者还同时在减盐、运动、服用其他药物。

改进写法

服用药物B后,患者血压下降。这提示B可能与血压控制相关。然而,由于存在饮食、运动等干扰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对照实验验证B的独立作用。

逻辑病三:证据不足(Overgeneralization

案例

本研究在30名被试中发现X现象,因此可以认为X是普遍规律。

问题

样本量太小,外推性不足。很多年轻科研人写论文时,喜欢直接把“小数据”写成“大结论”。

改进写法

本研究在30名被试中观察到X现象,提示其在小样本中可能存在普遍性。后续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统计学意义与外推性。

逻辑病四:递进关系写断(Chain of Reasoning Broken

案例

我们证明了AB,接下来又证明了CD,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

问题

中间论证链条断裂。很多论文在写不同小实验时,没能解释这些结果之间的关系,导致结论“拼接感”很强。

改进写法

实验1表明AB;实验2表明BC相关;实验3进一步验证CD。三者结合,支持了结论E

逻辑病五:概念偷换(Ambiguity in Definition

案例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压力”会影响学生表现。

问题

“压力”到底指心理压力?学习任务量?还是生理负荷?如果论文中概念定义不清,容易出现偷换,前后逻辑链条就无法闭合。

改进写法

在论文开头就要定义清楚术语,并保持一致性。

本研究中“压力”专指学业负荷,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量。

深度延展:

为什么科研写作容易出现逻辑病?

01

科研思维 vs 写作思维

科研时,我们往往“脑中已经补全逻辑”,但写出来时却没展开。换句话说,实验室里大家默认懂,但写给审稿人时,你必须“显性化”推理过程。

02

过度追求结果导向

年轻科研人习惯“先有结果再写结论”,容易把“论证过程”简化成一句“因此”。但论文不是简历,不能只报喜。

03

忽略读者的认知负荷

我们觉得简单的逻辑,在跨领域的审稿人眼里可能完全不成立。逻辑链条必须写到“让外行也能跟上”的程度。

如何自查逻辑漏洞?

做逆向推理:拿到结论,往前倒推,能不能回到数据?

给每段加小标题:看是否能串成“因果链”而不是“拼贴集”。

请非本领域同学读一遍:他们能不能顺利跟下来?能看懂的就是逻辑闭合。

逻辑性,不是靠写几个Therefore”“Hence”就能补齐的,而是靠在写作中把推理链条完整铺开。

写论文不是在“堆积木”,而是在“搭桥”。

堆积木只是在堆结果,最终会轰然倒塌。

搭桥则是让读者顺利走到结论,才是逻辑的真正意义。

科研写作最硬的底层能力,不是词汇量,而是逻辑力。

转自英论阁Enago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