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知的审稿“潜规则”
2025/8/1 8:40:15 阅读:22 发布者:
编辑和专家作为审稿人,也是人,因此他也有自己的经历与观念,有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喜好,有自己的风格与判断。这就决定了审稿人也会有秘密,审稿时不宜公开的秘密。审稿过程确实存在一些“不愿明说”但研究者需要了解的“秘密”。这些规则虽未被官方手册明确列出,却在实践中深刻影响着投稿的命运。
1.审稿人可能不懂装懂或精力不足
这一是因为审稿人也有知识局限性,由于各个领域细分差异大,审稿人未必是您研究方向的绝对专家。面对跨学科或冷门议题,审稿意见可能流于表面或存在误读。二是有可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稿失误。审稿人可能因忙碌而仓促阅读,导致意见不够深入或忽略关键创新点。
2.匿名评审也不一定公平
一方面,在细分领域,知名学者的研究范式、写作风格可能被识别,审稿人存在预设立场。在看到自己熟悉喜欢的风格范式时有可能会给与肯定的意见。在看到小圈子内熟悉人的文章也有可能放过一马。另一方面,有可能存在机构或地域偏见,审稿人由于个人经历,有可能对某些机构或地区有偏见,导致审稿不公。
3.期刊需要热点研究与名人作者
很多期刊都追逐学术潮流,倾向于能引发讨论的热点议题、新兴理论或方法论,以提高引用率和影响力。这也导致期刊更倾向于向名人约稿,以提升影响力,至于文章内容反而是第二的要求。 知名学者的稿件易获快速处理或更宽容的评审,因为他们的名字自带传播价值。
4.“关系”的作用被高估也低估
一方面,学术圈对“靠关系发文章”的想象常被夸大,误认为一封推荐邮件就能让平庸研究发表。实则不然,主编与审稿人皆受学术声誉约束,若稿件存在硬伤,强行录用反而会损害期刊公信力与操作者个人信誉。另一方面,研究者常低估“关系”的价值,当匿名评审面对两篇质量相当的稿件时,熟悉作者或长期合作的作者更容易通过审稿。
总之,学术发表是研究者与审稿人之间微妙关系博弈的过程,作者理解这些隐性规则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到论文发表的本质,质量是王道,如果在深耕质量的基础上能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如热点和关系,可能会事半功倍。
转自一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上一篇:
没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
发核心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