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从事论文写作就一定会有文献综述,有的学校还会要求将文献综述作为论文的一个部分。我们前几期介绍的是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综述是怎么做出来的。即使你看明白了也要清楚,这个事情是知易行难的。
实践中,有很多文献综述是不得其法,写得不符合要求的。今天我们将这些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做一个小小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尽快掌握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
常见错误一:
没有“述”没有“评”,只有基本信息罗列
由于每年都要通过各种平台审阅大量的论文,我发现很多同学对文献综述的理解都不到位,制作出的文献综述错漏百出,这样的文献综述根本没有办法为后续的论文写作提供给养。经常见到的一种错误类型就是作者将自己看到的文献中的观点进行罗列,只是简单地区分了这一块儿有哪些作者说了什么;那一块儿有哪些作者说了什么。
这种“文献综述”是很扁平化的,既不能呈现出其所阅读文献的论证框架(分析论证即“述”),更没有在论证框架基础上的评论(评论论证即“评”),完全就是零散的信息堆砌。这种情况在初级写作者的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中是经常能够看到的。它常见的表现形式是:
关于XXX 问题,
有 X1学者说过……
还有 X2 学者认为……
关于YYY 问题,
有 Y1学者说过……
有 Y2学者说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恐怕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就没有分析性阅读的概念,也没有开展分析性阅读,其阅读的每一篇文献都没有形成论证框架和进行评论,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份合格的文献综述。实践中,很多人还会误认为这种文献综述只是没有评论,认为评论做得不好,但是这种扁平化的信息罗列其实连“述”也没有做好。因为我们之前提及过,“述”不是指述信息点,述的更是信息及其背后的论证框架。
常见错误二:
有“述”没有“评”,述得还行,评得不够
这类错误是指学生是有一定的论证意识的,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意识地开展分析论证,并且将每一篇文章的分析论证也进行了整合。但是问题就在于,作者仅仅围绕分析论证制作文献综述,并没有进行评论论证。因此,这种文献综述勉强算是只有述没有评。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你能从他的文献综述中看到一些论证的架构:
关于 XXX 问题,国内和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
证,并认为 YYY 是结论
其中X1学者认为……进而认为 XXX问题属于 Y1的范畴
其中 X2学者认为……进而认为 XXX 问题属于 Y2 的范畴
其中 X3学者认为……进而认为 XXX 问题属于 Y3 的范畴
......
你看,从这样的描述里,你是能看到一定架构的,而不是单纯的罗列。但是仅有架构的描述没有评论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为制作文献综述是为了后续的输出,后续之所以能够输出是因为你对输人的内容有自己的看法。目前这种文献综述只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是有输入的,但对输入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还需要加强评论,最终为输出做准备。
常见错误三:
有“述”有“评”,解构论证尚可,建构论证不行
按照之前的介绍,一份完整文献综述的制作是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的,其一是分析论证;其二是评论论证;其三是建构论证,前两个步骤属于解构论证。在第三种常见错误中,作者解构论证做得是可以的,但是建构论证做得不好。也就是说对别人的文章的分析论证、评论论证的整合做得可以,但是自己产出、生产这部分就不行了。这种文献综述的常见表述形式如下:
关于XXX 问题,国内和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认为YYY 是结论
其中 X1学者认为……进而认为 XXX 问题属于 Y1的范畴
其中 X2学者认为……进而认为 XXX 问题属于 Y2 的范畴
其中 X3学者认为……进而认为 XXX 问题属于 Y3的范畴
......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X1学者的观点是很难成立的,其前提XXX存在错误;X2学者推出Y2结论的过程存在瑕疵,其所使用的前提 XXX仅为必要条件,却被当成了充分条件……
当然,我们举的例子相对简单,而且仅是文献综述的局部,并不具有整体性,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请同学们领会精神。
常见错误四:
有“述”有“评”,但是没有迎合需求
这主要是针对文献综述(由主题性阅读形成的)的基础性和整体性而言,写作者在每一次写作的时候需要在其中锁定一个具体的点展开专门的文献综述的撰写。
实践中,很多学校都要求将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能发现学生缺乏针对该篇具体的论文的文献综述,只有一个很广泛、很基础的文献综述,这样不具有针对性,也不能让人了解你对某个具体细节的掌握程度。由于这个问题在上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此就不过多描述了。
以上四种文献综述的错误类型中,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是第一、二种错误,这是由于初学者在文献阅读的环节就没有做好。这里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不会专门教阅读,尤其不会教分析性阅读,这部分是默认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且高等教育认为自己传递的是专业知识,在阅读中需要具备的逻辑方法——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和比较分类,以及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是中小学就应该掌握的技能。
但实际上,学生在中小学也没能够完成这种思维的训练,所以到了大学对阅读的理解也不到位,最主要的是对阅读的训练也不到位,导致我们的学生做了大量的低效低质的无用阅读,最终这就会致使写作者在写作中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
但是往往大家还意识不到这是阅读的问题,并且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写作本身的困难导致的。写作是很困难,但是最难的环节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阅读某种意义上就是“米”。只有输入环节被正确而规范地开展了,才能在输出环节做到规范和顺畅。
写到这里,建议同学们翻看前几期文献阅读部分的内容,你是不是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了?文献综述是文献阅读一步一步累积的结果,不是一下子横空出世的,也不是闭门造车自己能想出来的,一定是要建立在充分、正确、规范的阅读基础上的。这种阅读可能会修正写作者之前的阅读观,是一种结合了逻辑方法——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以及比较分类的阅读,更是一种需要借助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思维技能的真正阅读,而不是浮皮潦草、不求甚解、装模作样的阅读。
转自舒蕾本硕博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