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易被踢出的“高风险”期刊?
2025/4/3 14:52:03 阅读:107 发布者:
一、预警信号筛查
1.自引率超过30%
若期刊自引率长期超过25%-30%,或存在与其他期刊形成引用联盟的行为,可能被判定为操纵影响因子。
2.发文量短期内暴增
OA期刊若年发文量激增(如从每年数百篇增至数千篇),可能因审核资源不足导致质量下降,引发数据库审查。
3.国人占比异常突出
若某期刊中国作者发文量占比极高(如超50%),需结合期刊权威性综合判断;若顶级期刊因学科特性导致高占比(如中科院主导的环境类期刊),则风险较低。
4.费用不透明或过高
掠夺性期刊常以高额发表费牟利,且不公开费用用途,此类期刊往往缺乏正规评审流程。
二、技术指标量化评估
1.CAR指数(学术诚信风险指数)
计算公式:CAR=(撤稿数+被曝光数+图片重复文章数)/当年发文量。若CAR指数>10%,表明高风险。
2.撤稿率与伦理问题
频繁出现撤稿、图片重复或强制引用行为的期刊,通常存在出版伦理缺陷。
三、权威数据库标记识别
1.“On Hold”(暂存)状态
被科睿唯安标记为“On Hold”的期刊正在接受质量重审,在此期间新文章暂停收录,建议避免投稿。
2.“Dropped”(剔除)历史
查询期刊是否曾被移出核心库,或同一出版商旗下多本期刊有剔除记录,此类期刊风险较高。
四、编审与出版信息验证
1.编委真实性核查
通过学术搜索引擎(如Google Scholar)验证编委成员的学术背景,虚假编委名单是掠夺性期刊的典型特征。
2.ISSN号与邮发代号
通过ISSN官网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数据库查证刊号真实性,正规期刊通常有邮发代号且支持公开订阅。
五、出版商背景调查
优先选择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老牌出版商的期刊,其质量控制体系相对完善。
警惕未经验证的新兴出版商,尤其是旗下期刊多次被曝自引率异常或伦理问题的机构。
转自特诺科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