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证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
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
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
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
2 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
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看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如何对待编辑部修改的意见
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能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
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要尽
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会使论文更加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是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
3 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中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
结尾 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发挥结束语的作用;
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 好的结尾 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并归纳论文的要义。
三是要有科学预测和思考。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的研究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转自科研写作小站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