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必备条件
初步调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对这一阶段境界的描述。
初步的调查研究包括对文献资料的初步检索和对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企业运营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的初步调查。初步的调查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资料的收集与思索,以确定自己所要选的题目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是否有创新点。
1. 论文资料搜集的范围
撰写论文需要详尽地查找资料,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收集相关资料是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论文写作时,应当准备有如下5个方面的材料。
(1) 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2) 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
(3) 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4) 知名学者专家的相关见解、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专家学者的论述极具权威性,对准确有力地阐述论点大有益处。至于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又能反映出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一切现实问题都必须占有这方面的材料,否则会出现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使论文出现方向性错误。
(5) 背景材料。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这有助于开阔思路,全面研究、提高论文的质量。例如,要研究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不能只研究他的著作,还应该大力搜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从而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2. 对搜集到的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过程实质上是资料的辨析过程,这里有几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1) 辨析资料的适用性。选择资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资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帅一切的东西,资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资料搬来做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资料统统塞进文章里,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
(2) 辨析资料的全面性。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论文的论述也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难以自圆其说。
(3) 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资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资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资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资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资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资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5) 辨析资料的新颖性。所谓新颖的资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前所未有,近期才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发现、新方向。所谓新颖,不仅仅对资料产生的时间有所要求(不能太陈旧),更重要的是要从普遍常见的资料中发掘别人尚未利用的东西。
(6) 辨析资料的典型性。资料的典型性就是指这种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深入研究
选定了论文的方向和题材范围,仅仅是完成了选题任务的一半。选题完成的标志是通过了开题报告,而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提是完成了选题报告书。选题报告的难点在列写出详细的写作提纲。这一提纲至少应包括章、节、目三级;能到第四级细目就更好了。在初步调研阶段,往往不能把提纲列写得这么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动手写作以后,更是要不断地加深研究,才能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
研究是无限探索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未知。若一个专题的探索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后就告一段落了,这样研究就不能深入下去,所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皮毛。求证一些常识性的、规范性的知识,这样是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往往要在困惑和看似无序的现象中找出特征性的东西来。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研究者对结构不良的知识进行建构、赋予意义、达到深刻的理解或新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对本已有序的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
因此研究型课程不应停留在研究的初步阶段,而应尽可能地深入下去。微软课程设计跨年级的课程计划正是为了将一个研究专题一年一年地探索下去、深入下去。研究不仅是发现已知,更要发现问题。研究结果的展示不仅要报告关于这个问题我知道了什么,还应该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因此要重视对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指导。
转自乾坤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