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T/
01
人数增多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中文学术论文发表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的分量上升,但核心期刊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却是稳定不变的,而硕博士人数的激增,高校青椒、海龟博士构成的科研主力军在“争夺”期刊版面时往往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人一多倒不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是核心期刊的发文难度提升,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发文周期的变慢。
在硕博士人数还未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情况下,从投稿到发文的正常周期通常在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但人数激增后的正常周期就拖到了一年半左右,人数众多的硕博士生、高校青椒的发文需求则是推动核心期刊发文周期变慢的主要原因。
PAPT/
02
系统投稿
从前,学术论文投稿的方式较为多元化,包括传统的纸质投稿到编辑部、电子邮箱投稿以及信息化后的网上投稿系统等等,有的教育学期刊还会要求纸质投稿到编辑部同时电子邮箱投稿等。与信息化的投稿系统相比,更为传统的纸质投稿到编辑部的形式相对麻烦一些,需要作者在打印文稿的基础上去邮局平邮,而投稿的繁琐程度则直接导致部分学者会放弃邮局投递的方式,直接选择更加便捷的系统投稿,这就意味着那些仍旧采用传统收稿方式的学术期刊,在来稿量上客观上要小于采用系统投稿的学术期刊。
在我印象中,大约是在2020年前后,几乎所有教育学CSSCI核心期刊都陆陆续续的采用了更加便捷的现代化投稿系统,要么是通过电子邮箱接收来稿,要么直接在系统中投递。过去那种由于采用了传统投稿方式的期刊也变得“不那么好投”,原因在于建立系统方便投稿的同时,编辑部接收来稿的工作量也相应的变大了,文章基数一大自然投稿成功的命中率也就是概率值要相应的变低一些,与之伴随的则是能够通过审稿进入发文周期的学术论文,其发文速度也会相应的变慢。你看,科技在改变学术生活的情况下,也悄悄地提高了发文难度与发文周期,这就说明辩证法是个好东西...
PAPT/
03
多轮审稿
学术论文一旦投向编辑部进入审稿流程后,首先会经历编辑部初审。那么初审工作审的是啥?有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文章是否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2)选题,选题是否有价值或者新颖性,选题价值或有趣性的判断依据一是来自期刊的传统偏好,二是来自编辑部老师的学术积累与主观判断;
(3)有的期刊会在初审时查重,重复率过高也是初审退稿的重要原因。当然了,查重环节不见得是初审环节的“必需品”,这道工序也可以在论文终审或确定录用之后进行,而在发文周期边长的现实背景下,也有的学术期刊会在初审和终审时做两遍查重工作。
在原因1的“人数增多”与原因2的“系统投稿”对审稿周期变慢的影响中,主要是体现在“一头一尾”的初审和安排刊期的环节上。当人数增多且叠加更为方便的系统投稿时,编辑部的初审工作量就会变的很大,但编辑部的现实条件往往是人手不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初审送外审”或“初审退稿”的决策时间延长,这个时间对作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周期,这也是许多作者朋友“吐槽”编辑部的点,就一个初审退稿,无非是审核一下文章的大致方向、选题价值等方面,何须等待三个月?但是,也请将心比心的理解下编辑部,人们也是僧多粥少,文章数量可能多的超乎你所想象,忙不过来也是正常的...
当然了,也确实有一些学术期刊不那么讲“武德”。怎么说呢,期刊有明文规定审稿周期为三个月左右,初审三个月到了“批量退稿”,你也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看了你的文章退稿了,还是说投稿系统就是聋子的耳朵。对于这种学术期刊,你们想骂就骂,我不拦着...
回到多轮审稿上来,在《“救命”,CSSCI核心期刊审稿人是如何判断来稿质量好坏的?》一文中,我们提到了外审周期的问题。一般说来,编辑部留个审稿人
处理文章的时间短则两周多则一个月。实际上,我做为作者,是能够接受这个处理时间的。但是,大家或许会发现,在外审回来以后会“定在编辑部”,短则一周长则三个月只能在系统看到“查看专家审回”的字样,但你却看不到实质性的内容。这个等待的时间一是制造焦虑,二是也挺折磨人的。
外审回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专家意见较为正面,编辑部考虑给作者返修机会,进入返修环节,二是专家意见相对负面,编辑部考虑退稿。从我个人的经验上看来,外审意见回来后,如果相对正面,或编辑部对文章较为感兴趣,会在第一时间联系作者进行返修,如果等待视角较长没有收到反馈,也不用联系编辑部了,大概率是外审意见较差或编辑部不太“感冒”,“挂”的可能性较高。
对于收到外审反馈意见的文章,会进入作者修改的过程,作者修回后一般还会提交外审专家进行匿名审稿,有时可能是提交上一轮次的外审专家,有时也可能找新的外审专家。无论是找谁,多轮次的外审、文章修订以及编辑部讨论,势必会延长学术论文的发文周期。
PAPT/
04
约稿制度及等待刊期时间
我知道,你们想听约稿制。
但我想说的是,我不反对约稿制,甚至是赞成的。人家大佬辛辛苦苦干了好几十年,做出了学术成就和江湖地位,凭啥不能获得约稿的特权?等我们成为大佬的时候自然也会享受大佬被约稿的待遇,这在正常不过了。只是,我们讨厌的是那些“德不配位”的大佬,仅仅享受着大佬被约稿的学术权利,但却不履行亲自撰文的学术义务。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约稿制在本质上仅仅“挤占”了学术新锐们的发文空间,不会对你的发文周期边长产生影响。
最后的最后就是等待刊期的时间边长,这是甜蜜的烦恼。甜蜜是因为你的文章被确定录用了,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能够录用文章总是令人高兴的事,受过多少轮匿名审稿人的折磨都是值得的;烦恼是因为你或许等着文章见刊后完成博士毕业的小论文要求,亦或是等着文章见刊后完成科研考核、职称晋升...没啥好办法,人多了,录用的文章变多了,自然等待刊期的时间就变长了,等待刊期的时间有可能是前期稿件积压较多,也可能是为了同一期文章的主题组稿,都有可能吧反正。如果钥匙说愣提建议的话,等待刊期超过一年,可以适当和编辑部主动联系,试探询问文章的组稿情况。
转自方超盘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