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证研究学术论文写作怎么安排整体结构?
2024/10/15 14:06:41 阅读:40 发布者:
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在评审时经常会听到审稿人谈起论文整体结构。你比如说论文的结构完整、结构合理之类的“空话”、“套话”。实则不然,论文结构一方面事关学术论文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术论文的逻辑主线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对于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在内,好的整体结构能让一篇学术论文提质增色,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论文的整体结构呢?实证研究又该如何安排整体结构?今天这篇“小破文”就为大家解密。
一句话概括:论文的整体结构是把一篇实证类的、量化类的学术论文拆分成几个部分,把合适的研究内容安放到合适的部分中去,通过“若隐若现”的逻辑主线,将各部分的研究内容串成一个整体。
这就有点向人力资源管理中把合适的人安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论文的整体结构就是将合适的研究内容拆解到相应的模块中去。对于作者而言,学会论文结构安排能够简化写作流程;对于审稿人而言,厘清论文结构有助于判断学术论文的质量,是判断成色的“基本款”。
那么教育实证研究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传统结构下可以分为5个部分:(1)引言;(2)文献综述;(3)研究设计;(4)实证分析;(5)结论与建议。
(1)引言,作为教育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其作用是开篇通过背景介绍阐述研究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学术或现实层面上的重要性;
(2)文献综述,一方面,要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梳理时既要包括经典文献,也好涵盖新近的文献,方能做到充分把握研究问题的发展趋势与进展。当然了,从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角度上看,参考文献的选择要多找一些发表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的文献,学会利用高质量参考文献为你的文献综述中的学术引用做背书。同时,文献引用是还要做好学术大牛和学术新锐文献引用的平衡,但这多少属于人情世故的范畴了...(点击查看:参见《学术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应怎么选?》)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文献综述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研究趋势的同时,提炼、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也就是当前研究还可以再哪些方面做拓展,如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对教育实证研究而言,研究方法往往是寻找可拓展空间的最佳切口,此时,研究的“不足”或者说是可拓展的空间就是既有文献与你的研究在逻辑上进行衔接的体现,也是我们常说与文献做历史维度上的纵向对话。怎么做?就这么做。对于文献综述环节,我想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审稿人更看重对话,趋势把握只要全面、客观即可。
(3)研究设计,教育实证研究中的研究设计一般要写点啥?研究设计要与实证研究对称起来看,你就把研究设计理解为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而实证研究就是根据说明书使用家用电器的过程。在教育实证研究的研究设计中,要向读者交代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样本清理、变量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等步骤,顺序上可以先方法再数据,也可以先数据再方法,但在变量与方法的呈现时,教育实证研究的逻辑性要体现在重要的变量放前面,次重要和不重要的变量放后面,研究方法则是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的呈现。
(4)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就是把研究设计中针对研究问题所用的数据、样本以及变量处理环节,根据研究方法的难、易程度依此报告实证研究结果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对结果的报告不要单纯的做“复读机”。从形式上看,教育实证研究往往多借助公式、图形、表格辅助呈现研究内容,表格中有的研究内容,文字呈现时能简化就可简化。那文字报告啥?报告那些表格中没有的,或者说隐藏在实证研究结果中的推论、讨论,这是实证研究的精华,也是体现作者在问题分析时的功底,尤其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功底。教育实证研究虽说不用单独安排理论框架的独立结构,但并非表示理论在教育实证研究中不重要。恰恰相反,有经验的研究者往往将理论的重要性纳入到了实证分析中,而不是天天挂在嘴边空喊理论很重要...懂的都懂...
(5)结论与建议,这个部分就是总结全文研究发现,根据研究发现提出政策建议。怎么说呢,研究结论再前文,尤其是在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中已经出现了,所以撰写时的技巧是结构化的语言,不要太“磨烦”,并且未在前文,尤其是实证分析中出现的结论不要出现在最后的结论中,谨防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的“两张皮”。同理,政策建议部分也要审慎的根据实证研究所得提出,不要提出超出研究内容本身的政策建议,不然还做实证干嘛?当然了,实证研究中的政策建议不是必需品,不见得非得有,如果没有就不要愣提建议,搞点研究展望也是蛮好的。
转自方超盘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