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献述评的五种写法

2024/9/23 14:15:43  阅读:4 发布者:

文献综述包括文献梳理和文献述评,大部分作者都知道如何进行文献梳理,但是却容易在文献述评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不知如何进行述评,述评时存在主观论述的倾向等等。针对以上问题,学者凯特·杜拉宾在《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一书中,从认同角度给出了文献综述的五种写法。这里的“认同”指的是,不能一味地否定之前的研究,而是先肯定已有研究,之后从中找出自己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有哪些创新之处。

一、提供“证据”

主要指的是作者使用新的证据来支持已有文献的观点。这里的“证据”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方法,抑或是影响因素。包括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作者用旧有的证据支持一个观点,但可能我们能提供新的证据;另一种写法是,文献用以支持该观点的证据很弱,也许我们能提供更强的证据。

(一)批评“旧证据”,提供“新证据”

以《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困境与游戏化策略》为例,作者梳理完文献之后,又进一步解释了一下本文的研究问题。比如,首先论述了如何摆脱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困境,也即“课堂的真正翻转需要摆脱老套的行为主义教学法,用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去支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游戏化策略的引入无疑为翻转课堂的有效施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之后,又批评了“旧证据”,也即“但若仅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包装,‘新奇效应’终将褪去。一味强调组队、得分、闯关的流程,也终将耗损游戏化学习所带来的挑战性、趣味性和探索性,使翻转课堂游戏化变成一个僵化的、程式化的教学套路,失去其价值”。其中的“行为主义教学法”就是“旧证据”。最后,作者又提供了本文的“新证据”,也即“本文抛开游戏的外壳,剖析翻转课堂蕴含的游戏精神,将其带入课前系统自学、课中有效评量这两个核心环节,试图为课堂的真正翻转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其中,“新的理论基础”就是“新证据”。

(二)批评“弱证据”,提供“强证据”

以《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为例,作者也是先进行了文献梳理,之后针对文献梳理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进行文献批评。首先,作者批评了已有观点的“弱证据”,也即“基于UHS19882009年数据的APC分解表明,家庭中22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后代对中年户主家庭的低储蓄率有着更加重要的解释力,Rosenzweig and Zhang2014)、李蕾和吴斌珍(2014)所强调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对此现象的解释力相对较弱”。

其中,“弱证据”指的就是“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之后,还提出了自己的“强证据”,也即“本文由此发现了一个被文献忽视的事实,即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显著转变,由倒U型转变为正U型。结合本文的多个发现,本文推测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的转变很可能跟高校收费改革所导致的教育负担上升有关,这或许是解释家庭储蓄率之谜的新角度”,进而推导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其中的“强证据”就是“高校收费改革所导致的教育负担上升”。

二、确认未经证实的观点

主要指的是针对已有文献中关于文献述评的假说和推断,我们可以给出证明。包括两种写法,一种是文献只推测X可能是正确的,但也许我们给出的证据显示它部分正确;另一种是文献只是假设了X有正确的可能,但是也许我们可以证明它部分正确。

(三)推测已有观点“可能正确”,证明已有观点“部分正确”

以《新生代农民工将来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吗——基于六省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分析》为例,作者首先通过研究背景引出了本文的研究主体,也即“新生代农民工”。之后,又论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即“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连续多年大规模的转移就业,特别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以来,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甚至发出‘将来谁来种地’的疑问”。

最后,通过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也即李建华、郭青两位学者推测,“人们产生这样的担心和疑问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农村新生劳动力将来都不会再从事农业,因为他们既没有从事农业的意愿,也不具备从事农业的基本技能,他们‘鲜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基本不会种地’(李建华、郭青,2011)。但是,作者提出了“这种认识完全正确吗?新生代农民工真的都不会再从事农业,从而导致普遍性的农业劳动力短缺,甚至十年后无人种地了吗?”这两个疑问,进而将对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

最终通过研究,作者在结论部分得出了“近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将来从事农业的意愿。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并不都是‘天生’的排斥农业,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具有将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意愿。此外,同时近六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会干农活,这也明显高于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的流行观点可能并不完全正确”这一观点。也即已有学者对此观点的推测“不完全正确”,也就是“部分正确”。

(四)假设已有观点“可能正确”,证明已有观点“部分正确”

以《“沂蒙精神”的概念模型:沂蒙老区百岁老人社会记忆的扎根研究》为例,作者也是针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之后还将已有文献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也即“一是缺乏问题意识——表现在同质性研究较多,出现了不少内容重复、水平不高,甚至原地打转的现象;二是缺乏实践性的行动逻辑——沂蒙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实践形式空洞,缺乏丰富饱满的史料支撑,叙事方式的刻板化和模式化导致了头重脚轻的不平衡现象的出现;三是缺乏沂蒙精神内涵的建构体系——现有研究缺乏对沂蒙精神和红色基因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的分析,缺乏对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党群军民关系的深入挖掘”。作者在述评是,还使用了文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假设以上观点“可能正确”,具体表述为“上述观点和论断未必完全客观准确”,但是,作者又进一步证明了已有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也即“某些情况程度不同地存在也是应当承认的”,也就是已有观点“部分正确”。最后,推导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三、观点有更广泛的应用

主要指的是我们可以将一个观点延伸到新的领域。具体表述为,已有文献中的观点可以正确地应用于一种情况下,但也许它可以被应用到新的情况中。

(五)已有观点应用于一种情况,进一步证明可以应用到新的情况

以《近代丝路与中亚地缘:民国时期的新绥线》为例,作者首先通过研究背景引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也即“新绥线”。之后,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使用了引用来支撑,也即“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新绥驼路和新绥公路的勘探与运输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已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新绥驼路和新绥公路的勘探与运输”这一情况。接着,又使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说明了可以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况,也即“近来,高月超越事件本身的研究,将其放在20世纪30年代内地与新疆间的交通开发背景下,确定了这条路线对西北交通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性。这里的“新情况”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内地与新疆间的交通开发背景”。实际上,作者引用高月学者的这一“新情况”,主要是为了说明自己选取的这一新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顺畅地推导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四、结语

在文献批评环节,如果作者找到了已有研究与自己研究的相似之处,那么便可以进一步从认同角度出发,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具体可借鉴“批评‘旧证据’,提供‘新证据’”“批评‘弱证据’,提供‘强证据’”“推测已有观点‘可能正确’,证明已有观点‘部分正确’”“假设已有观点‘可能正确’,证明已有观点‘部分正确’”“已有观点应用于一种情况,进一步证明可以应用到新的情况”五种写法,进而顺畅地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转自支点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