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写论文如何挑选合适的理论模型?

2024/9/13 8:49:23  阅读:8 发布者:

01.

理论模型,越复杂越好?

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正在考察商人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

如果我们在建立理论模型或理论框架的时候,要把他们的眼睛颜色也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模型肯定会更符合现实。但是,你真的会这么做吗?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的。

我们可以延伸一下:我们的框架是否要考虑年龄、性别、肤色、受教育程度?理论模型需要涵盖的特征到底要有多少个?

我们要了解,某种因素重不重要、要不要考虑进入,是取决于你的研究假设是什么,并不是说理论框架越复杂越完整就越好。

也许,你发现了蓝眼睛的商人更不聪明,甚至说不定会习惯性地以较低价格出售其产品,那么我们当然应该在模型中考虑眼睛颜色的问题。反之,如果你发现眼睛的颜色和你关注的商品价格等都没有关系,那就不用考虑这个变量。

请记住:搭建理论框架,是为了便于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策略性简化,并不是为了复制现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中也曾谈及理论模型的应用问题,他指出,正如同一个粉笔记号在一种问题中被看作是欧几里得直线,在另一种问题中被看作是欧几里得面,而在第三种问题中被看作是欧几里得体一样,理论模型的运用总是与问题密切相关,以研究问题/假设所关心的核心特征为原则。

02.

理论模型越复杂越出错

其实,我们越痴迷于复杂的模型,我们就越来产生了一种后果:一元论。我们希望把所有的变量都装到一起,于是到最后就只要一个模型就够了。

确实,有些学者喜欢复杂的模型,也希望模型也越大越单一就越好。近年来的两个相关进展已让这个问题变得更有探讨意义。

第一个进展是电脑能力的飞速提升及其成本的快速下降。这使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运用大规模的电脑化模型。这类模型里有成千上万的方程式,包含非线性关系和复杂的相互影响机制,能提供更充分的解释。

第二个进展是大数据的出现,以及从大数据中提炼模式与规律的统计与电脑技术的发展。该观念的首要倡导者写道:“大数据给我们一个机会来完整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复杂性看起来越发吸引人。数学家兼经济学家邓肯·沃茨(Duncan Watts) 写道:“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复杂’在哪儿,人们无法达成一致,但通常有共识的是,复杂性的源头是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分以非线性的方式交互影响。”

沃茨举出的一个例子就是经济:“例如,塑造美国经济的是无数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行为,以及无数其他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从得克萨斯州的天气到中国的利率。”经济的某个部分,如抵押贷款融资方面的动荡,可能会扩散,并给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就像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这似乎表明,为了解释甚至预测经验现实,我们应该让理论模型涵盖尽可能多的要素。

但是,我们并没有总是依赖于复杂模型,因为它模型考虑到越周到,太容易出错、太容易被抛弃了。

以经济学为例:在20世纪六6070年代,基于对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正统理论的过度信心,人们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构建了几个大规模的美国经济的模拟模型。而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滞胀时期,经济衰退得厉害,这些模型的表现很差,然后它们就被抛弃了。理性预期、价格弹性等“新古典“理论兴起。

03.

善用多个小模型:三大挑选标准

怎么办呢?

依赖又大又容易出错的模型,远远不如另一种做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同时运用几个小模型。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也是我们挑选合适的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第一,模型越简洁,你能越捕捉你要研究现象中的重点。也就是说,与其把所有的因素都装到一起,让一个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倒不如手上有多个小模型,每个都抓住现实的少量但重要的假设和现象。把最重要的部分突出出来,才是理论模型的力量!

比如,经济学大师托马斯·谢林提出过“引爆点”模型,并应用于不同的社会背景。该模型考察在足够多的个体改变行为后,整体行为突然改变的情况。谢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典例子是,一旦“白人逃离”规模达到某个关键的引爆点,多族群混居的社区就会瓦解,变成彻底的族群隔离。这个模型非常简洁地捕捉了族群与社区问题,但是并没有纳入其它更多复杂的因素。

第二,模型越简洁,你越能捕捉现实的多样性。模型越复杂就会越单一。反过来,你应该随时选择不同的现象、用不同的模型,最快最直观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所以,你手上的模型数量要简洁一些,才能储备得多一些。

第三,模型越简洁,你越能打开现实的黑箱子,找到因果机制。假设我们可以构建基本上不涉及理论的大规模模型——只要我们基于观察到的经验规律,如消费者支出模式,来利用大数据技术,但是就像天气模型一样,这样的模型能够做预测,但永远无法提供知识——因为它们就像“黑箱”:我们能看到结果,但无法看到内在的运行机制。要从这些模型中提炼出知识,我们就必须发现并分析造成特定结果的潜在因果机制。反过来,模型越简洁,你越会找到微观层面的基础,建立最直观的解释机制。

04.

来自大文豪博尔赫斯的启发

阿根廷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写过一篇极短的故事,题为“论科学的精确性”。他写道,在古老的年代有一个神秘的帝国,在那里,制图师极为看重他们的技艺,精益求精。为了尽可能地捕捉细节,他们画的地图越来越大。一个省的地图变得像一个城市那么大,帝国的地图变得和省一样大。渐渐地,即使如此的精细程度也不够了,制图师公会就画了一幅1 : 1 的帝国地图。但后来的人对制图技艺不再那么着迷,而是更关心如何获得导航帮助。他们发现,这么大的地图是没用的。于是他们把地图扔到沙漠里,任其风化消失。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1899-1986)

如博尔赫斯的故事说明的,如果认为模型越复杂就越有用,结果会适得其反。经济学模型正是因为简单才有用、才能对现实有所反映的。实用性并不以复杂性为前提,而复杂有可能损害实用性。各种各样的简单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模型从来都不等于真实,但蕴含了真实性。只有把世界简化,我们才能理解世界。

自宇凡聊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