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之后的那些事
2024/9/3 17:20:06 阅读:27 发布者:
当你完成一篇SCI的写作,自然便会想着将文章投递出去。这是十分常见的想法,但是却并不能一味的投稿。从SCI投递出去之后到发表见刊,我们不仅要做好投稿的工作,还要随时准备催稿、修改、甚至撤稿。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如何适当的催稿?
一般来说应该在何时去询问稿件状态合适,具体需要根据这个杂志通常审稿周期来定。该注意的是期刊所提供的同行评审周期时间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需要多少时间根据情况不同或有变动,毕竟期刊编辑也在同行评审过程遇到一些困难,像是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来审稿、审稿人是否有空(毕竟审稿是无偿工作,审稿人也有自己的研究要进行)、评审员是否及时回复、论文需修改程度等等,一般来说,投稿系统的状态会显示“underreview”。如果目标期刊没有任何关于同行评审的信息,系统上也没有投稿状态显示,那么比较好的方式是等待4个月后再与期刊编辑联系,这时候催稿是比较没有问题的,毕竟期刊编辑过去也有可能是研究人员,多少能够体会作者在等待论文发表结果的心情。我们当然不能频繁地催稿,但是,在适当的时间写信咨询、提醒一下期刊编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写信一定要委婉,否则你的催稿信及有可能成为拒稿信了。
催稿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我们将收到期刊编辑的来信,信中自然便是期刊对稿件的各种审核结果。而结果无非有三:拒稿,建议修改或者直接接受。如果是建议修改,编辑会提及是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然后重新投稿;或只是进行一些小的修改。
但不管是大修还是小修,作者在拿到编辑修改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详细的阅读,对于内容则根据编辑意见修改。修改的内容大致如下:
1、 修改材料。主要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 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托。那么对选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必要,即选用说明观点的材料;二是真实,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三是合适,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 修改结构。结构是论文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是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论文内容的表达效果。结构的调整和校正,关系着全文的布局和安排。调整结构,要求理顺思想,检查论文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段落划分是否合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如何,全文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调整的原则和要求,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服务于表现中心论点。
3、修改错误的语法表达
A、一般现在时: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 论等;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也要用一般现在时。
B、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实验、观察、调查、医疗 等过程)。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发现、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永恒真理,只 是当时情况;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
C、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时少用。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 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成的事情,或在一个 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
修改完毕后,作者应该重新写一封信给编辑和审稿人。信中应该对编辑的意见逐条(point to point)进行认真回应。并将修改完善的内容指出方便编辑或审稿人查看。
最后,关于撤稿。撤稿是相当不严肃的事情。实际上,撤稿,除非极特殊的原因,是很坏的行为。不能把稿子发现问题,要重新修改等作为撤稿的借口。你每次投稿,以及相关的行为和结果,都是有记录的。撤稿会严重影响你们课题组的credit。最后导致你们组的稿件会受到特殊“照顾”,可能你以后不投那个杂志了,但可能对今后的师弟师妹投稿造成不良影响。
转自学术万事屋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