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创新点,保证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重复的问题不要反复研究,嚼之无味。
论文创新点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认清什么是论文的创新点,我认为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体现在与现阶段研究成果不同,研究内容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3.阅读近五年发表的文献资料,重点了解研究的目的,数据,方法,结果,结论等等,可以分别从这些地方寻找创新点,比如可以目的不同,可以数据不同,等等。
4.重视文档资料的整理工作,有可能从整理当中获得灵感,或是从文档回顾中整理出头绪,这些都是创新点的来源。
5.找到兴趣点,根据兴趣点缩小文献查找范围,精度文献,在阅读学习这些文献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任何想法,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想法逐步增多,同时在学习别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
6.站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批判别人的成果,批判现实,进行研究角度的创新,比方说发现别人容易忽视的内容,这样的创新相对容易。(别人说东,你说西)
7.如果是想要成为某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首次提出原理性创新的文章,做到很难很难,可能只有学术殿堂级的伙伴才能完成这个内容。
8.参加学术争论发现创新点,就一个正在讨论、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同一课题研究中,不同的观点并存,就产生了学术争论。进行学术争论,能澄清问题,深化认识,使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加学术争论,容易使自己写出的毕业论文产生创新。
9.创新点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天马行空,更不能天方夜谭,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在注重课题先进性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现有的实验条件以及可资利用的国内外其它条件。如果课题设计超过了现有的实验条件,而且这些条件又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则所设计的课题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然影响论文按期答辩。
第二逻辑性,全文做到有理有据,比如现状,问题,成因,对策,逻辑结构要捋顺。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斟酌:
1:要思路畅通,举纲张目
古人所说的“挈领而顿,首尾皆顺”。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写一篇学术论文,首先要举其“纲”,要有中心论点,统帅各个分论点,踞于要津;二要张其“目”,要有一个确定的思路,贯穿各个分论点,决定议论沿什么途径展开;三要使二者结合,即纲举目张,清楚地分出各个论点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表现中心论点。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全局在胸,将论文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在这里,“纲”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任何一个议论对象,它的素质、属性及其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问题东拼西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主题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
2:要条理清晰,层次明了
中国有句话,叫“层出不穷”,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来,就是有衔接,有层次,有连锁。写学术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对于文章中的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科学地安排层次。例如,由甲问题中会产生乙问题,甲问题自然在先,乙问题自然在后,这里就有客观上问题自身的层次;甲问题不解决,乙问题就不能解决,这里就有先解决甲问题和后解决乙问题的做法上的层次;不先说清甲问题就不能说清乙问题,这里就有先说甲问题和后说乙问题的说法上的层次。由上可知,层次是一种有机联系,而非形式上的、人为的联系。因此,议论中注意层次,就得注意所议论的事物本身的层次,议论的问题本身矛盾发展的层次。要做到这点,就要熟悉事物,分析问题的联系,而不能单纯凭主观去臆定层次。找到了问题的层次,议论也就有了条理。能层次分明,也就能有条不紊。但只去注意条理,却搞不清层次,那也不行。就如毛泽东说的开中药铺的方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而不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其结果,可能是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多大关联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总之,要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把要表达的思想恰当地排列,以便正确地反映客观上存在的秩序。“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主次不分”是不行的。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的顺序应当符合事实发展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的程序,如前提与结论、原因与结果、主体与从属、现象与本质等各种关系的顺序。一篇学术论文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插叙等,但只要按事物本身的层次来展开论述,不管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就一定能交代清楚。相反,则会造成读者在阅读时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
论证是在逻辑证明中,运用一定的推理形式,从论据推出论题的推理过程。它体现论据与论题的逻辑联系,是增强论文逻辑性的关键环节。我们写学术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它体现的主要是客观逻辑的力量,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有的学术论文之所以缺乏逻辑力量,就是因为没有大量的、可靠的、令人信服的事实材料,或者缺乏科学的归纳,有的甚至没有归纳就作分析,还有的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那么结论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归纳得愈合理、科学,你的结论就越可靠。要使论证逻辑上有力,还得把那些对导致结论有重大关系的论据之间的关系、联系也要讲清楚,说明白。这就要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分析事物,或分析得不到家,不在行,就既不会找全根据,也不会看出根据间的辩证关系。那么,在论证事物时,就不可能论证得好,不可能论证得有力。论证要服人,有时还得去说明根据的真实可靠,即论证论据。方法很多,但根本的是要找出论据的客观来路。另外,为增加论据的信服度,将不同的或对立的论据加以对比说明,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既论证了中国抗战的必胜和持久性,又彻底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使人们看清了形势,树立了信心。
4:要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学术论文逻辑的另一表现是,思维和议论首尾一贯,明白确切。即:议论要概念明白,立场鲜明,前后不发生矛盾,讲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尤其是要注意论文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切性。思想的一贯性一般表现为:前有问题,后有答案;前有伏笔,后有发挥。有些论点,经过很多论证和解释,再同另一论点联系、照应。即使它们在论文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相连,能够互送“秋波”。一般的连续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注意,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避免造成脱节。有时为保持联系线索的明确和连续性,还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在有些议论文中,有些段落,就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特别是对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使它们之间联系,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单地抽动去掉其中的论证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有些论文,善于运用结尾来发挥作用:或在结尾再作出综合小结,重申要点;或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强调意义;或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这种首尾的连续,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增强论文逻辑性,方法和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三内容要充实,不要全篇用理论或者宏观去阐述问题,你是在研究论述某个问题,而不是整篇看上去像一个说明文,内容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数据充分,体现自己的工作量。(这部分不做过多说明,应该容易理解)
第四论文格式,很多老师会强调这一点,行间距,页眉页脚,一级标题二级标题,首行缩进等等。(格式是论文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格式判断论文是否是认真之作、 学生的专业训练如何,是否有重要的遗漏。)
第五重复率,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重复率不达标,一切免谈。降重的过程中,需要技巧,比如:
1:不要连续很多个字原封不动(原则是5-7字)照搬就非常危险了
2:尽量不用原文的形容词,要换词
3:换顺序。把“排比形式”的名词、形容词、句子顺序打乱,尽量和原文不同,例如ABC改为CBA。
转自专家论文指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