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论证思维迷失的表现
2024/8/12 10:00:48 阅读:39 发布者:
研究生在写作论文时,应将论点与论据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言之有据、据中有见,进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然而,有些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论证思维却呈现出诸多迷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其一,论证分离,失之于范;其二,论证独断,失之于辩;其三,论证乏力,失之于信。
1.论证分离,失之于范
如前所述,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论证的基本规范是论不离证、证中有论。可见,论与证理应融于一体。确切地说,论与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论是目的,证是手段。若无目的,手段将会迷失方向;若无手段,目的则会沦为幻想。然而,有些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论证却遭遇了论与证分离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有论无证与有证无论。
(1)有论无证,即只有论述,没有佐证。需要指出,有论无证并不是说论文通篇都缺乏论证,而是指某些论点的言说缺乏证据的支撑,大有自说自话、泛泛而谈的迹象。例如,有研究生指出,大部分师范院校推崇专业理论课程而压缩师范生实践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只顾理论知识的灌输。姑且不论“只顾理论灌输”的观点是否违背事实,但论者却没有对“大部分”进行相应的佐证,这不免让读者产生疑问,论者的论点依据到底源自权威数据,抑或是实践调查,还是个人的主观臆测?如此论述不仅难以取信读者,甚至还会把读者推向观点的对立面,最终燃起读者的抵触情绪与情感偏见。
(2)有证无论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含义是,只有证据,缺少论述。此处“论述”有两层意蕴:一是作为结果的论述,表现为明确的观点与主张;二是作为过程的论述,主要是指对证据的分析与综合。通常,论述不管是诉诸经验,还是诉诸理论,都是围绕主张展开的。倘若没有主张,论证将会成为一种无的放矢的行为。另外,经验与理论均不会自动证成某种观点,需要论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尽管“有证”确实避免了论者“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但却掉入了“自我中心”的思维陷阱,因为论者误认为读者面对自己提供的证据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例如,有研究生试图借助于两个例证来佐证“教师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一个论据是“S老师在遇到幼儿不配合的情形时,往往采用冷处理法,导致幼儿的想法不被重视”,另一个论据是“S老师从来没有让微微小朋友当交警,即便微微很想当交警,即便S老师承诺过”。很显然,在没有对论据展开充分论述的前提下,以上两大论据无法自证论者主张的合理性。
2.论证独断,失之于辩
所谓论文,顾名思义,即因论成文,“论”成了“文”的前提条件或必经之道。其中,“论”具有论辩的意味,而论辩的天敌则是独断。究其原因,铿锵有力的“论”不仅要论者小心翼翼地对自己的主张进行正面辩护,还需坦诚、客观地回应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主张真正走出独断论的迷思。然而,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却常常遭遇论证独断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不辩式论证与假辩式论证。
(1)不辩式论证,又称“论而不辩”,是指论者并未意识到辩论具有使读者信服的作用,而选择独白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其本质是“唯我论”在具体论证中的体现。此类论者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的正确观点,任何观点均是个人认定的正确与合理的观点。这样,“我认为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便成了论证中一种惯常的傲慢与偏见。尤其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而很难形成一种普遍正确的主张。于是,有些论者开始会习惯性地回应“这是我说的内容,这是我看到的真实情况”,进而变得振振有词“你的看法虽与我的看法不同,但那是你的看法,人文研究本来就是各抒己见,哪能千篇一律”。在此种思维主导下,易造成两种不良的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论证倾向:一是不会大量援引事实与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普遍意义上正确的或合理的。二是很难基于不同的立场、角度进行对话与协商,更不可能设身处地比较、辨析异己观点的合理性与缺陷,更不会吸纳与融合反对意见中的合理部分。不辩式论证得出的结论显然经不起反复地推敲与诘问,最终难以令人信服。
(2)假辩式论证,或可称“似辩非辩式论证”,是指论者能意识到辩论具有使读者信服的作用,因而在面对反对意见及其支持理由时,刻意表现出一种高度关注与深入了解的姿态,但对反对意见或理由的回应方式却是消极与否定的。有些论者确实能够深入研究反对意见及其辩护理由,但发现认真回应这些意见须大费周折,甚至无能为力,因为需要对论文做出伤筋动骨的大修大改,甚至需要另起炉灶重写。一些研究生在论文中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刻意隐瞒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甚至直接屏蔽掉与自己观点相左的看法。如此一来,“踩低既往的观点,抬高自己的主张”似乎就成了当下一些研究生展开学术论证的一种常用手段。有些研究生过分夸大既往研究所选用的对象、视角、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其目的就是凸显本研究的独特价值与内在优势。例如,有研究生在理论意义部分指出,有关教师惩戒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外都关注中小学阶段,对幼儿教师的惩戒关注较少。实际上在此之前,仅以我国学位论文为为例,幼儿教师惩戒的相关研究就有十几篇之多,更遑论其他学术论文。倘若研究生阐明相关研究已处于比较丰富与完善的状态,那么其选择该研究主题的价值便会因此而“搁浅”。不难看出,这种论证看似坚持辩论,实则是把辩论当作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以此来显示论证的科学性与说服力。如此一来,论者始终无法摆脱这样一组矛盾:既想向读者呈现采用了辩论的方式,又不想因真正的辩论而有损观点的信服力,因而只能选择假辩式论证这条歧路。
3.论证乏力,失之于信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论证的成功与否,在于他能否提出充分的理由与充足的证据,进而获致读者的信服,使其接受与承认文中的观点或结论。如果研究生论文写作缺乏有力的论证,那么他所提出的观点与主张就难以取信于读者,终将沦为空谈,失去意义。然而,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因“不知彼”或“不知己”而造成论证乏力的现象,分别表现为弱防型论证与无知型论证。
(1)弱防型论证。信服力高的论证往往是攻防兼备、攻守相宜。譬如,苏洵的《六国论》,先从反面否定“兵不利,战不善”,再从正面肯定“弊在赂案”,一守一攻,论说有力。反之,只注重进攻而忽视防守的论证被称为弱防型论证。弱防型论证的行为,就好比有些行人过马路,只要绿灯出现,就下意识地立马走过去,从来不看左右边是否有车子驶过来。这种论证比较常见的做法是论者一味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阐述自己的主张及其理由,而对反对意见及其原因缄口不言甚至一无所知。大卫•莫罗(David Morrow)与安东尼•韦斯顿认为,我们往往只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去论证,当反对意见出现时,我们常常感到大吃一惊,直到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或许已为时已晚。实际上,反对意见并非毫无价值,至少它能够帮助论者不断反思、打磨与调整论证的内容与方式。但是,有些研究生却未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千方百计地寻找有利于自己主张的论据,却忽视与自己观点不符的论据,更遑论考虑如何抵御反对意见,这样终将难以取信读者。如此一来,既失去了通过相互切磋来完善论文的机会,又为论文的盲审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2)无知型论证。论证欲使人信服,除了要认真考虑不同的主张及其成立的理由之外,还应反思自身的主张及其辩护是否存在知识上的漏洞。倘若论者因某方面知识的缺乏而未能充分把握切中观点要害的事理,那么其所提出的主张便失去了存在之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过一句名言:“若你掌握了我所掌握的所有信息,你会完全同意我的观点。”这句话传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观点分歧的根本在于,双方掌握的信息量大小不同。简言之,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观点的分歧。而知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知识的不对称无疑会产生观点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的盲点与盲区具有极强的遮蔽功能,为片面的观点与错误的主张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现象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极为常见。例如,有研究生在谈论新时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支持体系的构建时,并没有充分利用职业认同的相关理论,也没有凸显新时代支持体系建构的特性。尽管许多研究生在研究不足中阐明了自身理论存在的不足,但这并不能成为掩饰论证乏力的借口。如果说,弱防型论证会使读者对论者所主张的观点及其辩护理由逐渐产生怀疑,那么,无知型论证则会导致读者推倒观点存在的根基,彻底失去对观点的信任。其结果可能是,前者会让盲审专家对盲评论文的印象大打折扣,后者则使盲审专家直接给出“不通过”的综合评价。
转自有思想的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