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SCI科研作者,谁都不希望得到拒稿的结果。但是,SCI拒稿却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SCI拒稿的原因更是各式各样,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过高的拒稿率呢?我们从拒稿的那些原因来看看怎么写SCI更好?
1、缺乏原创性、创新性或重要性;
2、结果无概括性;
3、所用方法因新技术出现已过时;
4、扩展或复制已发表成果的二次分析未补充充实的专业知识;
5、研究只是报告已为人所知的知识,而未将其扩展至新的地理、人群或文化背景而使知识具有创新性;
6、非原创性、可预见性或无意义的结果;
7、结果无临床、理论或实际意义;
美国顶级报刊之一的《纽约时报》认为,“期刊编辑一般偏向于发表具有开创性的新研究”。学术期刊都在不断寻找着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研究。我们在评价一个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时往往用四个层次来表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相对应地,承载这四个学术水平层次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可发表于四种层次的国际学术刊物:
第一类是对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及其相应论文,这些论文可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级的学术期刊,IF一般大于10;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关于PCR及RNAi的论文就分别率先发表于Science和Nature。
第二类是在某个具体的学科领域做出重大创新性贡献的研究及其相应论文,这些论文可发表到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权威国际学术期刊,亦可发表于在本学科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IF大于5。
第三类是处于某个学科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及其相应论文,可发表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的期刊,IF大于2。
第四类即是应用某一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特定国家、地区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及相应论文,如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方面的论文,它具有区域独特性,比较容易被SCI源期刊接受发表,此类期刊IF小于2。
因此,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试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中,要着重考虑项目的高起点、创新性、先进性。另外,课题的可持续性也值得注意。课题持续性既包括内容的持续性,也包括技术方法的持续性。课题的可持续性可形成系列研究,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有极大的作用。可通过合作研究,突破一点之后向纵深发展,从而使课题研究工作自成系列,研究成果成片成面地产生。
8、与期刊不匹配;
9、研究成果只针对期刊并不专门面向的极少数读者或专业读者;
10、论文不符合期刊的规定目标或范围;
11、研究课题不能引起期刊读者的兴趣;
12、论文不符合期刊规定的格式(例如:将个案报告投递给明确说明不发表个案报告的期刊);
很多论文甚至在进行同行评审前就被完全退稿处理,其原因是论文不适合期刊的读者群或不符合期刊的目标和范围。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在决定投稿期刊前,花费一定的时间创建期刊名单并仔细斟酌自己的选择。
选定SCI源期刊。首先要了解相关学科被SCI收录的期刊及其基本情况,了解该刊物的投稿须知、主办单位、办刊宗旨、联系方式、出版形式、出版周期、报导内容、来稿规定等。查询哪些刊物被SCI收录,可以直接访问ISI公司的主页(http://www.isinet.com/),找到SCI收录的期刊列表。其次,进一步通过ISI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查找相应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来决定投稿方向,确定它们的档次,选择合适的刊物。
转自学术万事屋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