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作者在SCI投稿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都是大修或小修等不同程度的修改意见。往往这样的修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改再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改好自己的稿件呢?
首先要审查文章的结构。检查文章的大体结构有无逻辑性的错误。论文的整体结构对论文的整体表达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一篇结构缜密的文章需要在首尾呼应上面、段落之间的顺序与逻辑上面清晰、完整。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结构层次的清楚度、思路的清晰度;结构层次的清晰度的检查主要是看大小标题之间的逻辑是否合理,思路的清晰性主要是看论文的行文是否根据一定的行文顺序,例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结构是否完整性;一篇论文基本上会包括绪论、目录、摘要、正文、答谢等部分。
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去留意我们在这方面的结构是否完整,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性是否契合。论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支持论据,否则论据的存在就会显得多余,并且论点也很难有说服力。
其次是对论文的材料进行再次的整合与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材料进行整合,使其能够简练准确地支持论文的观点。对不能支持文章的观点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否则就会造成论文的冗长。对于证据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寻找充分的证明材料。对于引用的数据和名言之类的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
再次是对语法、文字等错误进行校正。一定要对整篇论文进行通读,看文章是否通顺,以发现以及校正论文的语法错误。发现有矛盾和疑问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校正。还有一些标点符号等的使用是否规范。
最后再在自己进行多次反复SCI论文修改后,再难发现错误的时候,最好将论文让其他专业人士再看一遍,这样容易发现自身发现不了的错误。
为了提高发表的效率,在投递论文之前我们应该做好事先的修改,通过反复的修改,去除大部分错误,把自己跟别人认为最好的结果投递出去,这样发表的几率就会提高许多。
想要从SCI论文改改改这样的命运中逃脱,那么我们需要的当然就是修改的技巧。好的技巧能让你事半功倍,同时提高论文发表的几率。那么一篇SCI论文修改有哪些技巧呢?
一、语言字句反复推敲,不浮于文字表面
论文初稿完成后,反复推敲几遍,找出其中的问题,包括语法、语言表达用词的问题,然后逐一修改。古代一些诗人写作读文,总是反复吟唱,直改到顺口为止。写诗如此,作文亦如此。
二、采用热改法与冷改法轮替
热改法,论文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可以立即进行润色修改。但由于作者处于写作兴奋状态,对需要删改的部分不易看出,很难割爱。但是,热改是有必要的,文章初成,印象鲜明,改动当及时。初稿完成后,放上一段时间再修改是为冷改法。头脑过了写作兴奋期,逐渐变得冷静,之前的偏爱和固执己见也淡薄了,重读初稿,就容易摆脱原来固定思路的束缚。在这之前作者可以再度阅读有关资料和思索有关问题,使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更新,那么,再去读初稿就容易发现不妥当、不完善之处,通过增删,完善文章。
三、与人交流分析
SCI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虚心请教他人帮助修改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一个人写文章,难免有考虑不够周祥,文章完成后请别人来浏览,听取别人的有价值的建议,而后有针对性的修改,通篇再把握分析一番,使SCI论文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
四、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在文章中恰当使用修改符号
SCI论文修改工作,一般多是在原稿上进行,这就要求原作者此尽量保持整洁,修改什么内容,如何去修改,在书面上必须有清楚的表现。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是避免这种缺点的重要方法。
除了在SCI论文修改中,我们要把握好适当的技巧之外,我们还应当减少修改的次数,修改的可能。所以有些不必要的错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要引起注意:
1、以摘要代替前言。摘要动辄几百个字,充斥着各种实验方法和数据。有些作者特别喜欢罗列数字,让人看得头晕眼花。而到了正文的前言部分,反倒惜墨如金,几十个字了事。这样的前言作为摘要的背景部分还差不多。多数期刊要求摘要限制在250个单词以内,作者必须以最简洁的语句阐明文章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而前言则应回顾研究背景,提出问题或假说。很多中文作者对此没有理解,只是简单的说明研究目的,而对研究背景和问题不加理会。
2、滥用缩写而不予介绍。有些作者似乎以多用缩写为荣,以此来显示文章的高水平。而且使用了缩写也不予以介绍其全称,让读者去猜。其实应该尽量减少缩写的使用。特别是不要自己创造新的缩写,除非的确非常有必要。
3、结果部分不是结果。一些初入科学殿堂的作者,好不容易做出些结果,敝帚自珍。几乎把文章的结果部分写成了实验记录,囊括了细胞培养照片、质粒酶切电泳,甚至固定动物的架子。其实这些“结果”并不是实验数据,而只是中间过程。
4、讨论空洞无物。讨论部分很多作者常见的问题是,要么重复前言,要么重复结果。总之就是不给你讨论。讨论部分应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并加以探讨说明。临床研究特别要注意是否有limitation,并进行充分讨论。
转自SCI科研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