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SCI的步骤
2024/8/2 9:57:56 阅读:111 发布者:
都说SCI写作难,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步骤,让你按着这样写SCI,你会写吗?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we performed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 …”,“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参考文献会对论文的发表速度有直接影响。一般编辑会通过作者的参考文献找审稿人,所以引用近几年的文献可以给编辑提供一些便捷,自然也就加快了论文的审稿速度。关键的参考文献一定要做出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很多论文中会失败的一个部分。书写格式、甚至页码等也会有出现错误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小事情。这些细小的错误会给查看文献带来麻烦,参考文献写好利于他人查阅,从而更快接受你的研究成功,也会增加论文引用率。
6.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7.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不管在SCI投稿之前,你要进行什么样的修改,首先要做的就是用一句话将自己文章里面的创新点总结并写在纸上,然后浏览全文查找文章是不是具备这些创新点。这一步做完之后就是关于论文题目的检查了。
论文的题目一般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自己文章的主题内容,千万要避免题目与文章完全不相关的现象出现,当然题目切记太长,最好给人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接着就是按照论文的程序检查文章的摘要部分,摘要的字数一般都要求控制在250字以内,同时摘要要能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检查的时候不妨看一下其是否含有背景、方法以及结论等几个方面。SCI论文的关键词一般大概是5~6个左右,具体的数目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进行决定。
检查了以上几点之后我们要开始正文的检查。正文检查的关键点是看它的思路是否整个文章意思相契合,即符合文章的一个大体框架。另外要看它具体的研究内容是否实现在段落之间的平稳过渡。
当然,它层次的清晰度以及文献描述的完整客观性都是要考虑进去的。正文部分检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用它的整体结构是否紧密,如果不够紧密的话要记得删除那些与文章的主题无关的一些文字部分。
当把整篇论文检查一遍之后,先将发现的错误纠正然后再进行二次检查,第二遍检查不同于第一遍,它往往注重图文之间的结合,看所配备的图片是否符合所对应的文字描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整理自己论文的检查结果。尤其对于文章的结尾部分,一定是基于全文内容的总结而不仅仅只是跟主题相关就可以,同时展望的内容不能有太大的跨度,一定要保证合理。
转自医学论文天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