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过这么多篇文献之后,很多同学应该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论文中自我指称通常用复数“我们”,单数形式不用“我”而使用“笔者”“作者”等第三人称指示语,很少出现“你”“你们”等第二人称。
为什么呢?因为复数“我们”能够引发读者对观点的共鸣,而第三人称则可以增强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人称虽然只是论文写作中的细节问题,但运用得当,仍然能够为论文增色不少。那么,论文写作中的人称使用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一:第一人称的使用
01
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单数“我”?
1.缺乏适用场合
如今大多数文论撰写并非单人工作,因此在表达多作者的共同观点时不可片面地用第一人称“我”而忽略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2.不符合学术的严肃和客观
第一人称“我”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论文作者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推论所造成的主观影响。
“我”经常用于记叙经历、抒发生活情感,或借助联系紧密的个人生活经验来论证理论观点,这种语气在叙事文、抒情文等文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适用于科学性、客观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02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使用规范
1.何时使用“我们”?
首先,适用于指代作者。当论文作者为多位学者时,“我们”表示多位作者共同表达的观点,展示集体研究的工作成果;
其次,适用于指代作者和读者双方。虽然是论文作者在对学术观点进行单方面的阐述,但此种指代方式可以有效加强作者同读者之间的互动。使用“我们”是将读者和作者放入到了同一情景中,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空隔阂,进而使读者的思维模式更加贴近文章内容。
2.何时不适合使用“我们”?
首先,当信息仅适用于作者自身,且仅与作者有关时不可使用。相关情形包括作者个人表达对普遍性大众观点的意见及看法、较详细地交代研究任务及工作流程、解释个人行为和观察结果、对比自己和其他学者的工作或观点等等。
其次,在论文的摘要、引文中不可使用。在必须提及相关主体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使用“本文”或“本研究”等客观性强的第三人称方式进行指代,而不要表露过多的主观成分,以免影响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为何不用第二人称?
01
缺乏语境
在论文观点的呈现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主要属于“单方阐述,另一方阅读和理解”的关系,而不同于现实情境中双方面对面交谈的口语形式,因此缺乏使用第二人称的特殊语境。如果一味使用第二人称,则会使论文带有很强的口语性,其用语规范性和学术严谨性也就会被大大削减。
02
具有针对性和攻击性
与叙事性和抒情性文章不同,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则为其主要突出特点,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对自身的学术观点的存在依据和价值的客观呈现,而不是以作者和读者为对话的主体进行中间关系内容的填补和连接,因此应避免使用带有突出情感和针对性色彩的词语。
03
指代不清晰
第二人称“你”和“你们”既具有情感和对话方面的针对性,又存在着指称对象时的模糊性。在论文相关处只采用第二人称代称就难免会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疑惑:“你”和“你们”具体指的是文章上下文中提到的观点、学者或机构,还是某部分受众群体?
因此,第二人称一般不在论文中出现。
三:第三人称的使用
《文献编写规则》中提到:“论文摘要的写作应以第三人称方式对论文的中心内容进行客观叙述。”由于具有权威性的标准规则给予参考,因此几乎所有学者都在提及自身科研观点和论文时采取第三人称的指代方式。
01
用第三人称在表达上有何优势?
首先,可以有效使论文表达更简洁、观点更清晰,用明确、简洁的代称代替冗长而模糊的概述方式。直接用“上文”、“本研究”等第三人称取代研究的具体步骤和论文的具体论据等内容,可以大大精简文章用语,使全篇结构更加紧凑,逻辑表达更加清晰。
其次,可以增强论文观点的学术独立性。论文论述的内容一般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方法、原理或规律。虽然论据数据本身不会表达观点,但该类观点是有理论依据而非凭空主观捏造的,因此我们应该以论文观点、论据为主要出发点进行客观性阐述。
最后,可以有效消除时空局限。通过这种指代方式,我们能够排除部分主观思维局限对科研的影响,相对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对比、筛选和分析论据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02
如何正确用第三人称?
首先,在交代作者为论文研究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时可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第三人称指代自身既可以明确梳理研究工作的主要程序,又可以避免带给读者一种强调自身功劳和贡献的现象。
其次,在交代对文章结构、大纲等的安排时可以使用。由于论文的撰写是主要围绕着现实客观的事实论据展开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一种全局视角来完整地阐述文章结构和大纲等安排,此时使用第三人称指代作者自身就可以从文章整体出发,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主观局限性。
四:写在最后
不论是对何种称呼的选择及使用,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重视学术独立性、治学严谨性以及对学术观点的规范化、理性化表述。
转自中大保研ZDBY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