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被拒了,之后呢?该怎么办?拿着拒稿信自怨自艾?还是改改改再投呢?如果你打算修改重投,那么这些内容你要注意了。
首先,通读编辑来信,找出文章被拒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文章被拒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外因及内因。外因,即不是文章本身质量的问题,或是由于文章内容与期刊刊发内容不符,亦或者是因为所选期刊影响因子过高。
而内因,则是由于文章本身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拒稿。这类拒稿的原因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故而在写作中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常见的拒稿原因有:
1)实验步骤描述不完整。很多人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都认为结果漂亮才是最好的。也因此,他们会忽视或者不重视实验研究步骤的描述。审稿人在遇到这类稿件的时候,很容易给出“研究结果是非常好,但是由于实验研究步骤描述不清楚,对他们的结果感到不能让人信服”。如果遇到“善良”的审稿人,他可能让作者进行修改。如果遇到审稿人“太忙”,则稿件可能直接被拒稿。原因很简单,任何人的实验结果都是基于实验步骤正确的前提。如果实验步骤不对,研究结果最“漂亮”,也是不“成立”的。
2)实验结果的过度“加工”。研究论文之所以能够发表,是因为作者的研究结果中存在很多以前没有做过或者发现过的现象或者发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研究都能够得到好的结果。也因此,很多人为了论文能够“发表”,在研究结果中进行过度“加工”。第一种类型:直接修改研究结果。通过修改后,所有的实验结果都非常的漂亮,以达到骗过审稿人。第二种类型:直接应用他人的研究结果。有时候,作者没有做出好的结果,但是,发现他人的研究领域与自己相似,也因此直接将他人的研究结果占为“己有”。或者将他人的英文成果修改为其他语言发表,或者将其他语言的论文修改为英文论文发表。第三种类型:“挑选”结果。在一个实验结果中,存在部分为阳性结果,部分为阴性结果。为了能够发表,只说阳性或者只说阴性部分结果。很显然上述三种情况如果被发现,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3)研究结果分析不深入。经常评审一些论文,研究结果是不错,但是,就论文撰写而言像是实验报告,而不是研究论文。因为,论文只描述他们的实验发现,而不证明他们的发现是可靠的,也不说明他们的发现对该领域是否有重要意义。很显然,这样的论文容易被认为理论深度不足而拒稿。通常情况下,一篇好的论文,讨论部分应该占到论文的三分之一篇幅。
4)研究结论不成立。正常情况下,研究结论应该只说研究结果和结果讨论中出现的事情。然而,有一些作者将很多非本文的研究结果罗列进结论中,让人造成误解。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很多人的研究结论与论文摘要重复。这种论文是不能接受的,应该予以重视。
其次,既然知道稿件被拒的原因是哪些,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究竟应该如何修改被拒的SCI文章呢?
第一步是关于文章的结构,我们要调整文章的结构,结构的条理要清楚,但是要尊重文章的原有结构,否则可能越改越乱。
第二步是关于文章的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那些表述模糊的数据和案例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如果数据不充分的话,需要寻找相关的数据进行补充。
第三步是对论文的材料进行再次的整合与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材料进行整合,使其能够简练准确地支持论文的观点。对不能支持文章的观点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否则就会造成论文的冗长。对于证据不足的文章,要重新去寻找充分的证明材料。对于引用的数据和名言之类的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
第四步是关于语病的问题。由于一般论文的学术性很强,在语言的表达上面需要表达准确,同时要保证语句没有语病。如果论文投的是外文期刊的话,需要对翻译的句子进行修正,最起码要符合外语的表达习惯,不要出现语法的错误和单词拼写的错误。审稿人一般会对我们的论文提出意见,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改变论文原本的中心论点。在整体的表达上面,表达的脉络要清晰,语句上要表达通顺,论点清晰,论据充足。
最后,对于修改好的SCI文章,我们自然需要重新投递期刊。那么对于期刊的选择,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1、在本领域内的、预期影响因子范围内的期刊中,从期刊名初步筛选可能合适自己文章内容的期刊。然后找到期刊的介绍,阅读其“目标和范围”(aim and scope),以确定稿件是否符合。接下来再看看期刊近几年内影响因子的走势,以其保持上升或稳定为佳。
2、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是该期刊是否曾在过去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中国作者的文章。学术期刊终归是商业杂志,出版商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世界各地的期刊,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自己的偏好。
并不是说没有发表过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就一定不能投稿,但是相较而言,在其它各方面差不多的情况下,曾经发表过大量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一般会对中国作者更友好,期刊编辑也更熟悉和中国作者的交流方式。
3、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期刊的审稿周期(turnaround time),指的是从期刊收到投稿到编辑发出第一封关于决定的回复的时间(接受,需修改,或者拒稿)。很多期刊会在网页介绍中列出审稿周期,这是给作者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承诺。
一般来说,高水平杂志(high-profile journals)的审稿周期比较短。决定文章是否被期刊采纳的最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文章的质量和意义,但是这其中有时也有些些儿运气在。
通俗的说,第一次投稿可以“碰碰运气,”就算失败,损失的不过是一个审稿周期的时间(比如两个星期到一个月)。而如果文章真入了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法眼,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对作者可谓益处多多。当然,也要注意不同的期刊对文章的格式和字数方面的要求会有所差异。
一篇文章被一个期刊拒稿后原稿件不经过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个期刊的。但是,这种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注:影响因子超高的几个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对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这种杂志拒稿,再投下一个目标期刊的时候往往需要对稿件进行扩充,补充之前被省略的细节或次要实验)。
转自SCI论文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