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C刊论文理论基础怎么写?

2024/7/12 9:14:10  阅读:48 发布者:

在撰写论文时,理论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根据理论思想收集数据,然后形成论点和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进行研究和收集信息,验证这一理性理解的正确性。

一、理论基础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理论基础是我们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理论基础解释现象和规律性。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能够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管理、预测和改变思想与行为。

2. 理论基础可以指导后期的数据积累

论文写作中应积累哪些材料?这是大多数没有写论文经验的研究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理性理解的数据收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收集。例如,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理解没有达到理性的高度,提交人只是收集了接触最多、最有可能注意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例如在题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中,文化和科学的素质数据,而不是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导致了收集过程的片面性。

3. 理论基础是形成论点的必要条件

论题的确定只确立了中心论点,还有必要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以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知识。否则,你只能把这篇文章写成事实工作报告。

4. 有助于初次阅读者对论文的快速理解

每一门专业知识都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系统化的、相互联系的逻辑体系。依据理论的逻辑和结构,有助于系统化的分析和发现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论文写作最终是要让读者看懂,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二、如何写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写作结构

理论基础一般选取2-3个经典/前沿+贴切+可操作性即可,并不是选得越多越好。主要包含论文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专业内普遍认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具体来讲,理论基础的写法如下:

1. 首先,界定论文题目中的相关概念。

例如:论文以“×××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为题,由于盈利能力非作者自创且为专业名词,作者在理论基础中就有必要对盈利能力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明确盈利能力的范围。

2. 其次,说明论文应用的原理和公式。

继续以“×××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为题为例,由于盈利能力分析具有专业的方法,且该方法在行业内有一定的普遍性。作者在理论基础中就有必要对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和公式进行解释和说明。

3. 最后,列举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用到的原理。

继续以“×××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为题为例,该论文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涉及盈利能力相关问题。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针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这里的专业知识也有必要在理论基础中进行解释和说明。

(二)理论基础写作技巧

论文的理论基础是就是需要表明:有哪些现有的、业内公认的理论来支撑你的论题。论文理论依据在选择时,论据应当紧扣中心论点选择论据,做到观点和论据统一。选择的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为人们普遍认同。包括经典性的著作,权威性的言论,广为人知的事例,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等。有的同学因为平时积累不够,在写作时习惯那身边人和自己的经历说理,且不必说真伪难以辨认,偶然性也很大,难以令人信服。另外还可选择新颖的题材,具体的需要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在运用中创新。

三、人文社科常用理论基础整理

1. 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探究了信息随着时间传递给人或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带来创新的应用。扩散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通过沟通渠道随着时间推移被传递或共享给社会系统中的人们。沟通涉及人们交换和创造信息,从而形成人们对该创新的集体理解。创新扩散理论共分为五个阶段:获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事件、行为以及决策的发生,并且后面的阶段只能在前面的阶段完成之后才能发生。

2. 赋权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是一种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获取发展能力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就必须赋予弱势群体成员各种正面或积极的权力和能力。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活动是由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及其他个体特征、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三种因素交互决定的。以上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不会同时发生,强度也不尽等同;此外,它们对彼此的影响也不会即刻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因素之间的双向作用才会逐渐得以发挥。基于这一理论出发点,人既是环境的塑造者,也是环境作用的产物。

4. 社会控制理论:赫西于1969年提出社会联系理论,他认为人与动物行为无异,都具有犯罪的倾向,因此人需要社会键,又称社会联系(social bond)来减少人犯罪的倾向。而大多数人之所以未犯罪是因为有社会机制将其控制,例如家庭、学校等。

5. 国家能力理论:实然存在的国家,是在与疆域内社会和国际体系中他国相互作用的复合关系中生存、发展的政治实体。国家的兴衰,立基于其对社会的统治与管理、应对他国的竞争与挑战的能力的强弱。深入探究国家能力何以强大,乂何以虚弱,建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国家能力理论,有助于为中国国家能力建设实践提供理性指引。

6. 行动者网络理论:此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和拉图尔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该基本理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性网络,认为科学实践与其社会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试图对技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进行整合,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

7.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8. 一般均衡理论:19世纪末,由瑞士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首倡。该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现象均可表现为数量关系,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两大市场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上,一切商品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供求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它自身供求的影响,还要受到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的影响。

9. 图式理论:在现代图式理论体系中,图式指的是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的结构性知识或知识单元,是事物和语言的中介,是一种代表人对世界理解和认识的心理结构网络。即它并不代表客观存在的某一具体事物和事件,而是从许多个体中归纳出来的带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模式。

10. 第三人效应理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沟通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1. 角色分析理论 :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与他们的社会角色分不开,以及人们对于某种角色会有一种公认的期望。米德认为人的社会自我的发展是通过角色采择而达成的。

12. 符号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称为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来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集体行为理论: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亦称大众行为或集合行为。集体行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提出的。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人们在参与集体行为时通常表示出对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并表现出类似的行动,这种共同的态度和类似的行动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此后,集体行为便成为社会学的个专门术语。

14.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MV.EM代表激发力量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代表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1≤V≤1.E代表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0≤E≤1.

15. 嵌入理论:嵌入理论(embeddedness theory),强调经济活动存在与非经济因素相关的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其核心是经济活动融于具体的社会网络、政治构架、文化传统和制度基础之中,已被广泛用于经济地理学分析。嵌入形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绝史技别的资源或规制形成社会资态.嵌入是对现象最基础的描述。嵌入是一种状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活的常态,社会网络、企业网络是嵌入的直观表象,社会资本是对社会网络的工具性抽象,社会资本来自于社会网络、而社会网络是由于嵌入的存在而形成的。

16.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网络:是指由个人之间的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接触(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身份,并获得情绪、服务、信息等支持。

17. 生命历程理论:此理论以年龄这一时间要素为主线,从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三维视角来研究个人在生命跨度中如何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和事件,促进个人发展的科学。目前,生命历程理论已广泛应用于青年社会化、大学生成长、移民、居住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的研究。

18. 从属性理论:从属性理论因其释法和控权这两项重要的功能获得学界和实务界的普遍接受。从属性理论的基本功能是解释法律,将劳动关系的成员地位要件加以具体化,为行政和司法机关认定劳动关系提供较为明确而可操作的标准。

19. 偏差行为理论:偏差行为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20. 认知双加工理论:Shiffrin等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有意识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有意识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双加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注意加工过程,还可以很好地对感知觉和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解释。

21. 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由卡曼(A.K.Karman)1966年首先提出,后来赫塞(Hersey)与布兰查德(B1anchard)1976年发展了这一理论。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然而,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给那些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

22. 新制度主义理论:制度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它表明一种已确定的活动形式,或者结构的结合。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对制度的最初理解是将其看成是一系列的规则、组织和规范等。这种制度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约束。作为一种规则,制度通常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当制度是一种或者厂套行为规则时,这种规则就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工会、医院、大学、政府、货币、期货市场,等等。相反,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等就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例子。制度还体现为某种结构性的安排,如组织。在政治生活中,主导着人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因素就是组织,国家、政党、议会和官僚机构等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安排,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在塑造个人行为动机和偏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解释水平理论:解释水平是指人们编码和解码(retrieve)信息的方式(Wiesenfeld et al.2017),用来反映心理表征的抽象/具体程度。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对远 心理距离 的事物会倾向于用高解释水平表征,即用主要、核心、本质、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事物,而对近心理距离的事物则倾向于用低解释水平表征,即用次要、辅助、非本质、边缘化、细节化、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事物。

24.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

25. 共同体理论:共同体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环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成为共同体成员主要的交往活动,追求交换价值成为共同体成员进行物质生产的主要动力。

26. 风险社会理论:此理论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来的理解现代性社会的理论。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突出特征有两个:一是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转变。文化意义上此理论以道格拉斯和拉什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风险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解释话语,不同群体对于风险的应对都有自己的理想图景,因此风险在当代的突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秩序。

27. 内隐理论: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通常指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中的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又称“lay theory”。之所以称为内隐理论,是因为普通民众相信通过亲自观察和亲身经历所获得的信念和规律更能够反应社会现实,并把这些信念和规律作为一个解释框架,在此框架指导下加工社会信息。随着内隐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开始超越刻板印象和偏见,关注个体的一般信息加工方式,尝试从内隐理论视角来理解群际关系。

28. 资源依赖理论:所谓资源依赖理论,是指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减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之 关键资源 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它强调组织体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29. 场景理论:场景是一种强有力的概念工具,可以去辨别不同地方的内部和外部所呈现的具有美学意义的范围和结构,从而去发现文化生活的聚集。关于场景的概念将人们聚焦点很好的从一种与其他文化封闭和隔离开来的共同价值和生活方式,转向一种相互的、松散绑定的、更具灵活性排列的当地价值。社会不是具有对应的具体而单一的文化特质的边界系统,例如任何给定的文明都有归属和普遍主义的文化链,他寻求建立全球性但是仍然保持特殊性的理论

30. 共生理论:关于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的自然联系的理论。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等人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认为生命并不像新达尔文主义所假定的那样,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物理化学环境,相反,生命主动地形成和改造它们的环境;生命有机体与新的生物群体融合的共生,是地球上所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此理论被大量运用在进行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上。

研究与方法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