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进行期刊论文选题呢?

2024/6/27 18:01:03  阅读:62 发布者:

很多作者、朋友抱怨:我文献也读了一大堆,笔记也记了好多页,但你问我要写什么时,我却又迷茫了感觉前面的阅读和笔记又白做了。

实则不然。无论如何,你只要认真在阅读,在学习,你的努力迟早是会有收获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当然,将之应用到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上,中间还存在一个顿悟的过程。

其实论文选题并没有那么难。

选题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更多的人只知道看书、读文献,而对自己的专业优势不明确,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敏感。

如何进行期刊论文选题呢?

有五条经验:

1)追热点、卡节点;

2)从岗位实践中发现选题;

3)从专家审稿意见中拓展选题;

4)从期刊征稿指南中发现选题;

5)从学术对话中找寻灵感。

01

追热点、卡节点

学术热点前沿,是进行选题的一个重要领域。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改革的深水期,各种现实问题层出不穷,政策文本满天飞......这些都为我们选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同时,卡节点的重大事件也很多。如此,就需要大家在专业学习、阅读中,有意识地去留意这些问题,有了灵感,就立马将之以关键词的方式记录下来,养成一个好习惯。

当然,追热点和卡节点,虽然是一个选题的有效途径,但作为一个专业的职业学者,要想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只关注热点和节点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在找准兴趣和方向后,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慢耕细作,如此方能由博转约、渐入佳境,打下属于自己的那块山头。

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追热点而追热点,卡节点而卡节点。很多人追热点,就事论事,自己本就是一知半解,这种追热点或卡节点的方式既不能持续,也不会得到学科领域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追热点,需要有自己的学科立场,不能人云亦云。无论是选什么主题,都应当回到原点,从学科基本理论出发,思考该问题在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作用以及地位,如此问题的阐发方能有深度、有学理、有说服力,否则就很容易陷入假大空的泥掉。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追热点和卡节点类的选题,就像是在微信群里抢红包一样,拼的是手速,所以一定要手快。

02

从岗位实践中发现选题

学术问题大都来源于实践,我们应当善于从岗位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升华问题。而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够通过学科视角和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将现实问题转换为学术问题。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研究往往不落地(这里并不否认务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地位)。如何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文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每一位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实践经验写不好就是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而非学术论文,其虽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往往缺乏学理性和科学性,不能推而广之。

那么如何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文章呢?

一是真正深入实践,亲自动手操作。只有实践,才有体会和感受,才能熟能生巧,并从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二是脚踏实地,从小做起。做课题、写文章都需要循序渐进,没有人能一口吃个胖子。

三是善于思考,坚持写作。在实践中需要多思考如何将工作做得更为全面、高效、有质量,同时将思考记录在案。在写作中要多思考如何将工作总结的话语转化成专业的学术语言,这需要长期的关注、阅读、积累和练习。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逻辑推理和思维迁移,如此才能真正将个体的岗位实践经验升华到一定的学理高度。其实写论文与带孩子没多大区别,如果你能把一个小婴儿都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没有什么论文是写不出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本就是一通百通的。工作即学术,学术即生活。工作与学术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团队合作,协同奋进。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组建一个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至关重要。一个研究团队(主要指人文社科领域)的人员不需要过多,一个学术带头人,一个学术骨干,两三名学术外围,其实就够了。当然,不同的团队成员能力(专指学术能力)不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协同作战,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03

从专家审稿意见中发现选题

从专家审稿意见中找寻进一步可以探究的问题,也是进行论文选题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很多投稿作者都会有这种经历:自我感觉论文写得非常好,很有价值和意义,就是期刊编辑和外审同行评议为什么就不识货呢?

如果反复投了很多期刊,都是如此,那就需要自己主动去反思了,反过头来,再去认真琢磨期刊编辑或外审专家所提出的各种质疑。事实上,有些期刊编辑和外审意见,确实能够为稿件的完善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前提是期刊编辑愿意为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但这种建设性意见能否为作者所发现,却非常考验作者自身对于意见本身的敏锐度和理解程度。

当然,这里并不是强调唯期刊编辑或外审意见,尽管有些意见提得很好,但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应当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应当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去吸收意见之中比较合理的部分,即在现有的条件下,吸收那些能够使文章更加完善的意见,而对于那些不能吸收或者不认同的意见,则需要作者逐条做出回应,详细解释为什么不认同、为什么改不了。

也许外审意见只有三五百字,但作者的回应和说明或许可以做到三五千字。如此,当稿件再次反馈给编辑和外审专家时,首先会给编辑和专家留下很好的印象,即作者态度端正、认真仔细,从修回说明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否认真看了审稿意见,是否尝试着努力对稿件进行完善。其次,条理清晰的修回说明,也能节省编辑、外审专家再次审读文本的时间,提高效率。再者,作者在进行回应说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作者再次全盘思考自己文章架构和思想观点的过程,更是锻炼作者对于不同学术思想和观点进行争鸣和批判的过程。

还有一点小技巧需要注意,在稿件修回时,作者应当对于修改之处进行标识,如通过修订模式,或者将修改的地方用其他字体标出等,如此就更加一目了然。

04

从期刊征稿指南中发现选题

每个学科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其研究的重心、范式、方法均有所差异。但不论哪一个学科,都有承载其学科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期刊杂志。而期刊征稿指南,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众多作者进行选题的有效指南。然而,如此一来,就会出现这么一个疑似的悖论——到底是学者引领学科前沿发展,还是应当由期刊选题来引领?

事实上,二者并不冲突。期刊所做的征稿重点,只代表了期刊本身的偏好,或者说主要代表了期刊负责人或栏目负责人的喜好,而学者可以参考征稿重点进行学术创作,也可以不参考征稿重点而只根据个体的研究兴趣和方向进行学术研究。当然,后者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没有迎合期刊的喜好而降低了采用率,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作者的兴趣。正所谓,有舍有得,正是这个道理。

可以参考目标期刊征稿重点,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此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兼顾鱼和熊掌。取二者最大公约数的学术创作,可能更容易获得期刊的肯定和青睐。同时,对于期刊征稿重点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对于人文社科尤其如此,更应当开拓视野,主动关注多个领域的期刊杂志动态(征稿指南),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优先选择别人没做过的。

05

从学术对话中找寻灵感

对话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民主制度安排和群体性文化。

从本质上看,学术研究也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即一群致力于描述、解释和解决学科基本理论以及现实问题的学术共同体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在这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理论或视角可以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自觉和自为的对话。

学术对话,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对话,即与前人对话、与现实对话、与他者对话和与自我对话。

与前人对话主要指与已有研究成果的思想进行对话,包括对思想的认同和批判。

与现实对话意味着要将问题情境置于现实的宏观社会背景与结构中,忽略与现实的对话,也就失去了问题的适用情境或场域。

与他者对话,强调他者对问题的看法、理解、质疑和批判,这也是问题确认的关键环节,问题不是自认为是问题就能真正成为真实的问题。

与自我对话,强调自我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成熟的学术选题,首先自己应该是想透彻的,至少在某一个视角上,应当如此,否则就是一个伪问题,一个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假大空问题。而且只有自己对问题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框架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别人的质疑做出比较圆满的回应。

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在学术对话中不断找寻新的学术生长点。这种学术对话,既可以从同事之间的日常学术交流与探讨中获取,也可以从大型学术研讨会中获得,还可以从导师或任课老师那里汲取。

小结

学术研究始于问题提出。事实上,问题提出的过程就是论文选题的过程。但选好题只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想要将论文选题做成一篇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面还涉及如何构思、学理依据、方法运用、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但大体而言,做研究必须要树立的三种意识: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真正的研究就是要做到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的统一,如此的研究才兼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操作意义,才能引起读者的回忆、共鸣和共情体验。

中大保研ZDBY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