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想要发表SSCI论文的小伙伴来说,语言是编辑审查的第一关。如果我们的实验和结果做的很不错,单就因为语言问题被拒了,真的是得不偿失。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今天小编针对SSCI论文撰写中常见的语言错误,来跟大家聊聊:如何利用语言写法技巧来提升语言质量?后续完稿过程中该如何润色?
01
常见的语言问题及注意技巧
1、时态务必精准
不同的时态表明了相关研究进行的不同阶段以及能够体现出不同时期发表的研究成果。
如果时态表达错误,这会影响读者对论文结构的整体理解。比如,我们在撰写review部分时,如果是用is,这是错误的,因为review部分代表我们是对前人过去研究的陈述说明,所以尽量使用过去时。
再如,如果在limitation部分,需要说明未来研究展望,我们如果还是用过去时,这更是不对的,展望未来研究应该是在本研究基础上强调此研究主题可以进一步优化的步骤,所以我们一般会用future study should do……(未来研究应该怎么做)。
2、语言表达多样化
SSCI论文撰写中建议作者使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如同义词,被动句,主动句,从句等等,切忌不要一种语言结构从头用到尾,会让编辑觉得我们语言过于单一,无法展现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例如,我们使用association这个词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它的替换词,如relationship,link,relation等。
3、语言表达逻辑完整
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其实差异性很大,我们不能针对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去写英文句子,这样编辑和审稿人很难读得懂。
英文尤其强调语言逻辑。先把观点说清楚,然后围绕观点对其进行有证据的解读。
举例来说,我们要写一篇关于中国儿童阅读发展情况的文章,如果我们在introduction部分说:“中国父母现在非常重视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那这句话就是一句废话,因为这句话没有任何核心要素,中国父母重视儿童早期阅读。
这能说明什么?其实什么也说明不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早期阅读对促进儿童未来的学业成就有基础性作用(Chen, 2018),中国家长对子女早期教育非常看重,为此,她们期望通过儿童阅读项目来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
外国人强调语言的逻辑。说白了,他们的思维很轴,所以我们在写每句话的时候,都要仔细揣摩,前一句和下一句是否是相关的?句子间的逻辑是什么?
我们只要不断反问自己,把我们自己说服了,自己满意了,才可能得到编辑或者审稿人的认可。
02
在日常训练中,该如何提升语言质量?
(1)多读文献,读顶刊文献
好文献值得反复学习,无论是写作逻辑,论证思路还是语言表达等,都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所以在日常科研训练中,我们需要挑选与我们研究主题或者研究方法相近的文章,下载下来反复学习。
这些文献中的用词,句型结构都是非常地道的,我们可以边读边高亮整理。积累这些优秀的表达。
(2)定位期刊,模仿学习
在撰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寻找参考文献的过程中,其实也潜移默化的帮我们定位好想要发表的期刊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着重看这几本目标期刊的已发表的文献,看他们的语言结构和写作逻辑,并以3-5篇核心文献为蓝本,进行语言模仿学习。非常不建议在写SSCI时,先写中文再翻译,这样整体的结构就是错误的。
最好的方案就是基于这几篇核心文献进行模仿学习,直接用英文的思路来撰写,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有点困难,但读多了,写多了,后面就很顺了。此外这也对语言提升有很大帮助。
(3)借助工具,查证不足
在撰写过程中,遇到中英文逻辑断裂或者不通的情况很正常,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不断打磨语言。
一般常用的是Grammarly,有道词典,以及word自带的同义词转换来打磨语言。
03
正文完工,该怎么进行语言的整体润色?
1、如果科研经费充足,可以寻找靠谱的润色公司对语言进行优化;而且现在SpringerLink,Elsevier,Wiley等出版公司都有语言润色服务这一项,如果你要投稿期刊时,在作者投稿栏目中,都会呈现语言润色服务说明,但是费用相对会高些。
2、如果没有科研经费,可以寻找英语比较好的合作者。比如,和国外的教授一起合作,或者寻找常年在国外上学并且有发表需求的同学等等。
总之,想要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SCI是挺有难度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看研究设计的前沿性,研究主题的国际性,研究逻辑的合理性,理论的支持性,结果的可靠性及语言的流畅完整性。
语言只是其中关卡之一,只有每一步都做好了,我们才能顺利发表。总之,道阻且长,大家加油!
转自研壹edu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