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发表SCI可以分为两大个阶段:
1.实验-写作阶段;
2.投稿-发表阶段
如果比较其重要性和难度,两者不相上下。那么我就按从1到2的顺序,先分享SCI论文的实验和写作阶段的经验。
一、实验-写作阶段
1.1. 选题与实验
关于论文选题,可能是初入科研大门的研究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觉得很多能想到的选题早就被前人研究透彻了。其实相比人类未知的领域,人类已知的领域实在太渺小了,下图的红色部分代表就是人类知识和能力的边界和前沿,科学研究者前赴后继,为的就是不断的扩大人类认知的边界,把未知的领域变为已知。
首先,SCI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自然或现象之间的客观规律。研究问题的来源和渠道有很多:比如在工作实践中、通过阅读前人文献、导师的建议和启发、参加或观看各种学术报告研讨会、新闻和媒体、生活中遇到的细节、一些权威机构或者自己的调查统计等等,还有一些来源于重大社会事件。比如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学方面的问题探究。
另外在选题方面,建议大家一定要与导师多沟通,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很多同学跟导师关系不太好,但其实不管怎么样,为了论文还是很有必要硬着头皮跟导师多聊聊的,因为:导师可根据你的水平,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以及学科的前沿趋势,为你选一个最佳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另外在实验阶段,导师也会为你的实验进展进行把关,包括指导你把实验结果提炼成一些科学问题来撰写成论文发表。
还有一点,也算是Tips:没事要认真阅读你导师撰写和发表的论文。不仅仅是默默的读,而且要找机会(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地方),就去当面向导师请教,他会很乐意与你讨论。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如果你能多读并读懂导师的论文,就能更容易理解导师的思路,方便以后工作和学习上的沟通。其次,你作为导师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进一步创新导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对自己来说也等于站在导师几十年研究基础上,更有利于快速做出突破性成果。最后一点,就是跟导师搞好关系的作用。谁没有点虚荣心呢?谁不希望自己呕心沥血写的论文被肯定被研读呢。
再说回选题,因为选题可能会决定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方向,所以需要慎重,当选题初步确定后,还要不停的反复推敲。关于这一点,香港大学的岳教授(发表英文SCI论文100多篇)给了15个自我拷问的问题,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1、本论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3、他人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4、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怎样的?
5、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与别人有何相同和不同?
6、为什么你比他人更值得发表这篇撰文发表?
7、你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8、对于你即将要做的实验需要哪些观测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内在联系?
9、你的解释、理论、假设和猜想是什么?
10、你自己的具体的创新点是什么?
11、怎么解释别人为什么没能发现这一创新点而是你发现了?
12、你的观点是否被原始观测数据所支撑?
13、你的想法中有没有什么漏洞或逻辑缺失的环节?
14、你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能否被复现和应用?
15、你的理论未来还能有哪些可延展的空间?
当这些问题被你自己反复推敲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你就基本对你的选题有了信心。实验和研究也就可以更加坚定的走下去了。
1.2. 结构
整个SCI论文大概可以分为六个大结构(用颜色标注)
在构思论文框架结构的同时,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中,这是正常的。本身构思论文构架就是在梳理逻辑,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是对研究内容的进一步修正。另外很多教授为什么几十年间能发1,200篇SCI?其实他们并非只为了完成单篇论文,很多论文之间都有关联,因此如果你做好做个科研大牛的准备,那么在写论文前必须问你自己几个问题,同样也是岳教授提出的。
这项研究解决了哪几个问题?其中哪些问题的研究可写成论文?多篇论文撰写与发表先后时间顺序是怎么样的?各个论文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最终各个论文是否又可形成一个大理论?再需要做哪些研究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工作?
1.3. 写作
发英文SCI论文,在写作方面要注意两个事情:
(1)论文要写的易读,就是让人容易看的懂。
(2)一定要重视锻炼英文写作水平。
为什么说论文要写的易读?首先,每一个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是科学大神,每一个人的知识背景、阅读能力、兴趣点都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自己的论文写得晦涩难懂就能代表你很厉害,恰恰相反,真的把复杂的科研成果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表达呈现出来才是水平!其次,科学论文的每一个创新,对他人来说都是新知,本身你的观点就是需要动脑才可读明白的。即使是聪明人,有时也很懒没,没有人愿意无益的动脑,不要再让别人在无意义的部分费太多脑子,比如表达。最后,千万不要忘了你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有可复制性!你的论文别人都读不懂,还谈何复用呢?不能复用,科研成果就没有价值。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仅是能够发表,学术论文想要得到他人的欣赏、引用或继续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如何写作一篇易读易懂的英文SCI论文,这里分享几个经验:
1)可以先将所有相关数据与论据梳理一下,划分成最小数据单元。
2)再根据公认的科学规律或已有理论,将这些最小数据单元重新组合排列。
3)并用图表来解释说明你对每一项理论的论证过程。最终结合成论文以说明你的科研发现——如果这样说太复杂的话,看下下面的组合方法就行了。
上图不用多解释了吧。如果你觉得这张图又太过于简单,那么下面我详细说一下英文SCI论文写作的步骤:
这是上文中提到的论文结构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下面来讲一下这六个部分的写作步骤:
第一步,写出论文初步题目和简单的摘要(第一部分);
第二步,是先将相关图画和表类的内容做好;
第三步,将相关参考文献根据问题和内容分个组(第六部分);
第四步,跟具论文问题和参考文献对比(第二部分);
第五步,对照图、看图来讲论文第三、四和五部分写好。再将论文第一部分写好;论文题目最后可以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题目要小尖细。本身写作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进行修改,不停的修改直至精细。
关于英文写作还有要提的一点就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标点符号。因为中英文表述的差异中,很多标点符号,包括常用的句号、逗号、顿号在中文和英文用法都不同。一般平时很少注意这方面的细节,遇到英文论文写作环境中就容易显得很不严谨。
最后再次强调,发英文SCI论文,英文写作水平非常非常重要,我国内很多师弟师妹都是栽在英文写作上没过审的。
还有一点,既然是为了投SCI,那么在写作前肯定要对自己投递的杂志烂熟于心,多读一些这些杂志的文章,熟悉他们的风格和结构。
二、投稿-发表阶段
这个阶段每个人的运气和杂志不同,但看了其他几位答主描述的过程,基本上都差不多,只是根据写作水平和实验流畅性等因素,发表过程的顺利程度也有差异。回归正题,投稿的流程一般是这样:
我会顺着流程说一遍。
投稿后就在家忐忑不安的坐等吧,如果初筛就被拒了也没啥可以纠结的了。如果没有被编辑初筛拒之门外,就会直接进入审稿人阶段。盲审这里顺利与否真的看运气了,因为投稿的时候虽然可以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审稿人,但是杂志社是否采用你的推荐,或者你推荐的审稿人是否有空,都是无法预知的。比如审稿人不是你推荐的,且学科背景有点差异,这样的话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和你平时考虑的出发点不同,提出的质疑会击中你容易忽视的地方,但这种情况不能说是刁难,一般意见都还是挺中肯的。
审稿人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需要给共同作者回览,没有问题再向杂志社回复针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以及提供修改后的文章。
关于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科不同就不好举例了。对我们这个学科来说,一般要么是提出疑问需要你来详细解释,要么希望你增加实验使论证更有有力。有的审稿人还会提出英文文法的问题,我英文写作还可以所以没遇到。(不过国内有很多同学容易栽在英文写作水平上,因为英文写的不好直接被拒的不在少数)。
这个时候根据杂志社不同,大修(major revision)还要通过编辑发给审稿人二度审核。小修(minor revision)根据杂志社,有的还是发给审稿人二度审核,有的在编辑这一关就通过不需要再经过审稿人。没问题就会告诉你接受(accept),如果还有追加问题就是二度修改,直至accept。其实个人觉得大修小修没什么太大差别,主要还是看你的论文本身质量怎么样。
改好了之后就是submit revision,一般杂志社编辑会给你留够修改的时间,快到DDL的时候还会发邮件提醒你快到时间了,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延长时间之类。
转自曜文sci编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