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讨论(Discussion)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具体科学问题的全新观点及深刻见解。该部分的撰写需要基于实验所得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或解释。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然包含观点鲜明、引人入胜的“讨论”。然而,对于科技论文写作初学者而言,“讨论”部分的撰写通常是最令人头疼的。
针对“讨论”的写作形式,作者可以采用“结果与讨论”结合的方式,或者将“结果”与“讨论”分别作为独立的部分撰写。当然,应该注意部分期刊可能针对该部分内容的撰写形式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明确要求将“结果”与“讨论”分别作为独立的部分进行撰写;然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期刊则鼓励作者将“结果与讨论”合并撰写。在可供选择的前提下,建议初学者采用“结果与讨论”合并撰写的形式。然而,无论选择何种写作形式,“讨论”部分的撰写技巧都具有相通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1.Highlight most significant results 抓住重点
“讨论”的内容是服务于论文中心论点的。因此,在撰写该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做好减法,合理评价各部分结果对中心论点的贡献度。针对不同部分内容的讨论要做到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
2.Summarize the results first 数据小结
文章的讨论是基于实验所得结果展开的,因此在具体开展观点阐述之前,应该先对数据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
举例
作者以无机磷、植酸钙、植酸铁分别作为唯一磷源,对比蜈蚣草根部磷转运蛋白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机磷实验组,添加植酸钙与植酸铁使PvPht1;2/1;3分别上调了2.1~2.6倍及1.3~1.6倍。

3.Interpret data in light of published results and provides why 比对解释
通过查阅已发表文章的相关数据,分析其结果与作者所得数据的异同点,并对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举例
已有研究报道,在缺磷条件下,蜈蚣草体内PvPht1;2/1;3的表达相较于磷足量时显著上调1.6倍;另有研究表明,当蜈蚣草生长在植酸诱导的低(溶解态)磷土壤时,其体内的PvPht1;3表达量会显著上调3倍。

4.Start with specific, move to larger picture of the work 以点带面
从具体的实验数据出发,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对其进行解释,并最终形成一个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深刻观点。
举例
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分别以植酸铁、植酸钙作为唯一磷源会诱导蜈蚣草PvPht1;2/1;3表达量的显著上调,并结合其他已有研究证实该结论的可重复性。最终由具体的实验条件,引申到蜈蚣草在植酸诱导的缺磷环境下的响应机制,从而加深对该科学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相比于科技论文的其他部分,“讨论”部分更加注重整体的连贯性。优秀的“讨论”往往是环环相扣的,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渐入佳境。一般在写作过程中应遵循“时间逻辑”或“空间逻辑”,将各部分结果及讨论合理串联,实现写作逻辑的连贯性。此外,在行文中应该重视过渡句、转折词以及Forecasting(预告)的使用,使得论文的条理更加清晰。
举例
在段首合理使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合理使用However, unlike及whereas等转折词,能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逻辑衔接;善用预告词(例如For example, To do …, Besides等),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讨论”部分的写作是基于实验数据及已有研究的成果,对某一科学问题的全新观点或者进一步解释。因此,写好“讨论”的前提是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深刻掌握已有进展及相关论述方法。同时,在科技论文写作前聚焦科学问题,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讨论,通过引用有力的论据,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论法的使用,从而写好一篇科技论文的“讨论”部分。
转自土壤与环境健康SEH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