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发表论文,要先学会“当”审稿人
2024/6/24 16:43:07 阅读:135 发布者:
科研学者如何能不局限在自己写文发文的框框中积累更多文章发表经验呢?又有什么办法能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呢?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当审稿人,这里指的不是一定要去当真的审稿人,但如果能成为目标发文期刊的审稿人当然更好。
现在,一个学者完成审稿并不仅仅是要“符合”期刊编辑,至少对于社会心理学领域来说,审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是可以在对投稿文章做出发表决定后,要是能知道审稿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其他人是如何评价的。他们和我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吗?对于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我和其他人的意见相同还是相反?哪位审稿人的意见被编辑最终采用而做出了文章发表与否的决定?
这些信息能帮助新学者融入研究领域——了解该研究领域特定期刊中,哪些理论被视为学术贡献,哪些论据论点被视为充分支持作者所阐述的理论。持续一段时间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不同的学术期刊各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编辑队伍的风格也会略有不同)。
站在审稿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章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而能了解到其他审稿人所想就更好了(如果你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站在审稿人的角度能帮助学生跳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模式,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使你的课程项目中没有大量的审稿工作,你也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生合作,来增加这部分经历。
当然了,要做到高效光是“当审稿人”还是不够的,要像专家一样写作,重视写作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多写多练。
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这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和全面信息收集、阅读和真正的理解。在写论文的时候,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抓重点。表达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要准确清楚,达到什么水平就说什么水平,革新或延伸要有明确描述。
也许这部分建议无需言说,因为你本来就是、或本该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如果你的写作并不专业,可能最终无法成为一个专家。你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这意味着你应该对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非常了解。如果你目前的研究重点并不在这些重要理论之上,记得在研究背景中引用它们。如果直接将这些背景理论全部置之不用,那么审稿人(尤其是站在该背景角度的审稿人)可能会认为你并不知道这些研究成果。相比单纯作为背景来引用,更好的做法是,如果你的研究是基于此领域早前的研究成果,请一定将这一点明确地呈现给读者。
你的文章要点应该一目了然,不论它是对领域的变革性创新,还是对现有理论的延伸和扩展,该要点的特征和对应的数据支持都应清晰地提供给读者(如果这是一篇实证性文章),并且论点和论据应该在整篇文章中反复多次出现。
最后来说说定位的问题,定位要“高远”,不局限于现有数据。
比如在你研究一棵特定的树的时候,不要忘记整片森林。对于一篇实证性文章,你的研究可能是针对某一类人、群组或者环境。
但对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学科来说,我们找寻的是广义的、普适的研究方法和原则,这些方法和原则是超越任何一项具体研究的。
这并非建议你丢弃研究目标或者做不合适的广义结论,但即便是非常具体的研究,对于其他领域的类似工作过程也可能产生影响。过度泛化的危险是必须承认的,所以你可以在提醒读者这一成果的局限性的同时,指出它在类似概念的研究领域中的用途。要真正地应用,或许还需要附加测试或加入其它相关理论的验证,但别忘记提醒读者,即便你研究的是一棵具体的树,你对更广阔的理论森林也会有所贡献。
转自学术万事屋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