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选刊小科普:论文发表怎么看期刊的级别?

2024/6/20 17:50:19  阅读:20 发布者:

要知道,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论文的级别是很重要的。因为论文的级别关系到作者发表出来的论文是否有效,在评审职称或是毕业升学的时候都会对论文的级别做出一定的要求。但是很多作者对期刊的了解并不透彻,特别是期刊的等级,诸如特种刊物、核心刊物等的界定划分等不甚清楚。今天,我们就在此为大家详细科普一下。

01

期刊分级:以质量论英雄的遴选体系

我们很常听说核心期刊这一概念,那么核心期刊究竟是什么?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目前,国际上被国内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有:SCISSCIEIA&HCI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目前,我国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又称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又称南大核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社科院核心)四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

 

02

论文属性:不同期刊发表论文的级别划分

期刊有所分级,相对应的作者本期刊所收录的文章也会有对应的6大分级:分别是T类、A类、B类、C类、D类、E类。类别不同,论文的属性不同。有的类别代表重要的刊物论文,有的类别代表内部刊物论文,因此有的期刊可以用来评职称,而内部刊物或不符合要求的类别,评职称是不能用的。以下是各种类别的详细界定:

第一级-T

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级-B

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

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

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

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此外,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

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国家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

而针对学术会议论文这一情况,一般是以如下来判定:

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

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

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

麦德辑学术编译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