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拒稿常见原因,你中了几个?
2024/6/12 18:19:57 阅读:36 发布者:
SCI论文发表几率低除了期刊拒稿率高的原因之外。你对SCI拒稿司空见惯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文章频繁的被拒的原因呢?是因为数据或分析存在缺陷?还是数据或分析不足?或者实验步骤描述不够完整呢?
1.如果文章拒稿是因为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如样本量不足等。
这类文章可以收集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确的结论后,再将修改的文章投稿至相应的期刊。期刊编辑会考虑重新受理。有些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换个期刊后审稿人或许不会找出数据或分析层面的不足。这种几率非常小,毕竟论文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式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2.如果被拒论文不是文章中的数据或分析不足,而是重要性或创新点缺乏。
那么,作者就要仔细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并认真修改,转投到影响因子低一点的期刊尝试。不同期刊对论文的创新点要求不一,作者投稿前有必要了解其刊发要求,进而缩短收稿周期。
3.如果是因为审稿人审稿时不够公正所致的拒稿,作者可以礼貌地申辩下。
审稿人有时也会犯错误,并非源于专业知识,而是因为有些时候期刊的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作者这个领域的专家。即便他们的审稿意见看似不够专业,我们也要礼貌地申辩。如果作者对否定有异议,可以向编辑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这就是学术本身的意义所在。在回复中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可以重新进入到新的一轮审稿程度。
4.未引用领域内重要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绝大部分参考文献出现在前言介绍部分。每一个研究领域,每年都会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有些领域每年可能发表几百甚至上千篇论文。在撰写的一篇研究性学术论文中,通常引文数量会小于一定数量,有很多期刊要求研究性论文引文数量少于60条,有一些是30条。在这个时候,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领域内的主要研究进行关联,在引用某些主要研究成果的同时,最好将本领域内的主要综述性论文进行引用,这样就可以间接引用了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另外,在很多人的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10年以前的论文,对近年的成果没有引用。在这种情况下,评审专家可能会认为该报道的研究领域过旧,没有创新性,这样也有可能直接导致拒稿。在这方面,有些期刊明确要求引用参考文献的50%必须为近3年的论文。
5.实验步骤描述不完整。
很多人在写论文过程中,都认为结果漂亮才是最好的。也因此,他们会忽视或者不重视实验研究步骤的描述。审稿人在遇到这类稿件的时候,很容易给出“研究结果是非常好,但是由于实验研究步骤描述不清楚,对他们的结果感到不能让人信服”。如果遇到“善良”的审稿人,他可能让作者进行修改。如果遇到审稿人“太忙”,则稿件可能直接被拒稿。原因很简单,任何人的实验结果都是基于实验步骤正确的前提。如果实验步骤不对,研究结果最“漂亮”,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文章被拒3次以上:应该好好反思一下。除了不适合期刊之外,很有可能是本身存在严重缺陷,这种缺陷往往是数据或实验设计有严重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修改好的,这样的投稿既不能接收也影响作者的心情,与其浪费时间在“投稿——被拒——转投——再被拒”的循环上,不如实实在在打磨好,多看、多想、多去了解,然后直接一投就中,这样反到节省不少时间。很多时候捷径未必是捷径,用心才是硬道理。
转自科睿众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