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原有理论难以解决,于是就构成课题。
所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途径。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以下方面。
从阅读和讨论中发现问题
在科学研究成果中, 常常发现这类词语:“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多种多样的形式”等等。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多大程度上?何种范围内?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不同形式?这些都可以构成进一步研究的子课题。对这些子课题锲而不舍地探讨,可能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在选题前,应先在自己熟悉或有兴趣的范围内广泛阅读有关文献信息,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开阔思路,扩大视野。
张世英教授曾深有体会地说:“选题过程中,要大量翻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题目中心也就酝酿得差不多了。”这是经验之谈。通过读书,了解信息、思考选题,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
王力先生也主张通过读书培养选题能力,他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头一步。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怎么谈得上解决呢?首先要注意到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有些人念了很多书,什么问题也没有,那就不好,等于白念。”
突破学科空白处或空缺处及交叉口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有一定难度, 有利于挖掘研究生潜力,发扬创新精神,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成一家之言。
▎“空白处”。 是本学科领域尚未涉猎的课题,如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等。这类课题参考文献较少,甚至无所借鉴,研究空间广阔, 创造性发挥余地较大,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研究生可以在了解总体研究状况基础上,运用联想、推理、演绎、判断等思维方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主体认识。
当然,还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研究空白和忽略的薄弱环节加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如美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 大多是从公司管理和生产中提出来的问题, 在书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答案。有了新颖观点,论文就有了灵魂。
▎“空缺处”。是在本学科领域已有人研究但还有探讨余地的选题;或不同意既往观点,或对旧主题独辟蹊径,选择新角度阐述问题;或纠正研究方法的错误或缺陷的选题。
可从下列几方面探讨:其成果有无不完备、不深入、不妥当之处?某学科领域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已解决的问题中,哪些问题需要补充或修正?当前理论争议焦点是什么?争论焦点在哪里?代表性意见是什么?占上风的意见有何不足?相反意见有何可取之处?这类课题是对前人成果的发展性研究。
例如《论时空的现代认识》就是对前人成果扬弃的成功范例。此文考察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把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时空观引入哲学领域,认为时空取决于物质分布和运动状态,是事物广延性、持续性的尺度,时空本质属性是它构成非线性单一的四维连续区, 在客观上有机融合而相互制约,是对前人时空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著名方法论研究者贝弗里奇在 《科学研究的艺术》 一书中指出:“假如在学习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前途不大。”
▎多学科“交叉口”。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综合的趋势。在学科与学科交叉地带,不断涌现一些新的学科门类,如文艺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必然带来新问题, 要求研究生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选题,在学科综合和比较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 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例如传播社会学,公关心理学,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就是在学科边缘结合部上开拓、 发展的;而接受美学则是对受众忽略的“无人区”的开拓和兴起。在同一部门的各阶段之间也存在这种机遇。
综合比较社会调查法
▎综合法。大致分为“综述”和“述评”两类。“综述”要求归纳、总结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全部研究成果。所谓“全部”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某一阶段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次会议的“全部”。
“述评”要求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选择这类课题,首先要全面占有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概括和分类。评价他人成果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发表自己意见时,要有独到见解,有理有据。
▎比较法。 首先要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
纵比是历史比较,即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变化, 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问题, 横比是不同的具体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比较,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并探索原因何在。
▎社会调查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注重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选题。真正做到选题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材料提取、拟想验证启发法
▎材料提取法。 阅读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于动手、认真思考、归纳分类。要弄清哪些属于本学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哪些属于本学科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琢磨和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选题。
▎拟想验证法。 是指先有拟想,而后通过阅读资料并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平素的观察和学习,初步确定选题范围,再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学术界的探讨。
如有一位研究生以《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为题探讨国企怎样摆脱困境问题, 这个选题就是在搜集大量有关国企资产重组成败案例的资料基础上确定的。
▎启发法。 教师在讲授中,将课堂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就某一问题论证的观点、依据、方法给研究生以启发,开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适的选题。
回溯法
这种方法是从事物结果或现状着手, 进行逆向思维,追根究底,寻找矛盾的根源,确定选题。
比如《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大多以脂砚斋评语为论据。进一步分析比较, 发现这些评语有可疑和自相矛盾之处。
如目前已知最早的手抄本乾隆甲戌(1754 年)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批语写道:“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 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其口气显然出自与“作书者”不同时代的后人。
但据大量脂批推断,脂砚斋又是比作者年龄大的至亲好友, 参与小说的修改、校定和誊清等工作。如第十三回末批语写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因命芹溪删去。”其中“芹溪”即曹雪芹。1754 年曹雪芹 30 余岁,而批书者已自称“老朽”。
这是其自相矛盾处。可疑之点如:甲戌本第一回末批道:“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直至 30 年后的乾隆甲辰(1784 年),才出现第一个全书以《红楼梦》命名的八十回手抄本。在此前所有手抄本均题名《石头记》。但在甲戌本第五回却出现这样的脂批:“设言人亦应如此法看《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如何解释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回溯法”,追究甲戌本发现的经过。1928 年 2 月,胡适发表文章,宣称他买到甲戌本,并公布他研究甲戌本的结果。但此后30 余年,胡氏对此书及其来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961 年台湾影印此书时, 他说:“我当时太疏忽,没有记下卖书人的姓名住址,没有和他通信,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部书在那最近几十年时的历史。”
据此,有的红学家提出脂批的真伪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如果选这个题目,不妨定名为《脂批疑案考》。
移植与怀疑法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打破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界, 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是移植法的客观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一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引入另一学科,往往会导致新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工具。
在文学研究领域,尝试用移植法写出的论文。
▎类比移植法。类比移植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联系点, 包括选择类比对象和类比推理两个环节。前者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选择自己熟悉的,或生动直观的东西作为类比对象;后者通过比较考虑其相同点或相似处, 找到类比移植的着眼点。
类比移植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概念类比移植。如生物学中的“向性”概念,引申到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研究上,就出现了向师性概念。教师如何借用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②理论体系移植。如在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时,可以借鉴美学标准体系———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现美, 把课堂教学艺术分为教学材料的运用艺术、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
③方法移植。这里既有思维方法移植,又有研究方法移植。从理论发展历程看,理论发展上的任何一次根本性革命, 都与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息息相关。方法的移植是最高层次的类比移植。
▎怀疑法。学术无禁区,科学无止境。今日被认为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成为谬误,因此对任何理论观点和实践行为,研究生都可以持怀疑态度,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合理性作非绝对肯定,或作否定判断。怀疑必然会引起研究生对事物的重新审视,从中发现新问题。
怀疑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大量的事实和经验;二是科学分析的逻辑结论。怀疑结果也有两种可能: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自己的怀疑;二是证伪了自己的怀疑。无论证实和证伪,都会使研究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前迈进一步。
例如,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 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多种多样,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 其中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讲,学校作为一种专门教育机构,应该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
人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除非学校教育符合这种规律,否则学校教育作用有限。现实中有的学校教育发展滞后,就很难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
换位思考,旨在摆脱原有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这就需要重新编排整理一组熟悉的资料, 从不同角度看待它,并摆脱当时流行理论的影响。换位思考有同层换位、异层换位、时空换位三种。
▎同层换位。 是指从同一逻辑层面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观察、分析和研究。
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研究教育理论问题, 多从泛智论体系出发,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首次把教育学研究从哲学认识论中分离出来。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研究教育学,则从教师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从经验主义哲学背景出发,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体系。
教育理论发展的这三个高峰,都是以换位思考为特征,在教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层面上进行,属于同层换位。
▎异层换位。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不再单一地从教师、 学生或教材层面展开, 更多的是从师生关系(要素)之间的联系层面展开,从师生互动角度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即不同层次换位。
▎时空换位。当我们讨论同一教育、教学问题时,从不同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如办学地点选择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书院可以办在名山大川旁边而薪火不断, 而当代中国大学却非得办在都市呢?为什么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可以办在偏僻的小镇上,而中国就不行呢?这就是时空换位思考。
时间法
根据研究时间可以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两种。
▎横剖研究是指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 (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个时点所构成的全貌)的研究。其优点是研究面广,多半采用统计调查方式,资料格式统一,且来源于同一时间,因而可对各种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较差。比如教育资源普查就是一种典型的横剖研究。
▎纵贯研究是指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间内,从正向或逆向两种发展方向对某一科学发展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便于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且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因果判断,但其研究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比较。
转自同学请向上之论文研学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