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论文撰写可适度“标题党”,让标题开口说话

2024/5/30 16:12:15  阅读:28 发布者:

写一篇学术文章想要得到读者和评阅人的青睐,重要的是写好什么?答案可能不一而足。但若是回答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恐怕没有人会提反对意见。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尽管这三者加在一起字数可能不及全文的百分之五,但却是一篇文章精华的体现。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就好像是学术文章的眼睛,会给读者留下最深刻、最直观的印象。画龙还需点睛,学术性文章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应当被作者好好打磨、反复推敲。

一、适度标题党:让标题开口说话

标题是读者对文章留下的第一印象,好的标题自己能够开口说话,召唤读者停驻脚步、饶有兴趣地开启阅读之旅。笔者开设的写作课上,设有开题答辩一环,A 同学拟撰写的文章叫做《通过从多角度看待中国近年控烟失败原因提出未来控烟政策发展方向》①,PPT打开,台下同学继续玩弄手机;B同学拟撰写的文章叫做《为什么没有北方报系》,题目一报,台下同学纷纷抬头、擦亮眼睛。不夸张地说,一些学术性文章之所以是的,没有下载、没有引用、甚至发表不出来,很多时候是因为标题味如嚼蜡,劝退了读者和评阅人。

标题如同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适度地搞点标题党,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当代,是必要且必须的。尽管做学术文章,科学、严谨、求实是基本原则,但也不意味着写作时要呆板、机械、晦涩、拗口,如一潭死水。相反的,很多学术经典仅看标题,就令人兴趣盎然。譬如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四个字冲击力极强,让人不禁想要翻看和追问——书真的读完了吗?书读多少算是够用呢?如何看书才是有益的?等等。

再譬如,孔飞力的《叫魂:1768 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叫魂妖术恐慌搭配在一起,令人浮想联翩,有股想要穿越到乾隆时代的冲动。试想,如果这本书叫做《清朝中叶的皇权、官僚体系与社会的关系》,恐怕大概率会无人问津。还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杨念群的《再造病人》、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不仅这些著作成为叫好又畅销的学术经典,甚至标题本身已经幻化成为了学术符号,引领了一批学者的后续研究。

初学者拟标题,恐怕还达不到大师级的水平。那么,一个合格的学术文章的标题,至少要满足哪些基本要求呢?

首先,表意要清晰。比如一篇叫做《小冰的阳光与玻璃窗》的文章,标 ,改 成《人工智能写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就一目了然。再如《巫医从同源到相对立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分析》,标题不仅拗口,也看不出作者要论述的核心问题,改成《巫医:起源、历史与发展》,就清楚直观很多。初学者在拟标题时,不要妄求一步到位,一般可以先草拟一个标题放着,等全文构思、撰写完毕,再回过头来修改、打磨标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全面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推敲最适当的标题。犹如画龙点睛,最精彩抓人的部分,可以放在最后一个步骤进行。

其次,表意要准确。一般比较工整的标题,可以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问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中的若干要素,标题将这些要素有选择地组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研究旨趣和问题意识。如今,学术界比较流行主标题+副标题的写作方式,双标题看起来有高级感,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主标题和副标题应当彼此呼应,而不是割裂、有矛盾。

比如,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新华日报〉与〈解放日报〉的发展研究分析——边缘化的旧城市型办报》,这令人困惑——作者究竟是要对比《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的不同发展路径,还是要重点分析《新华日报》的城市型办报模式被边缘化的原因呢?这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选题。再如《大众文化下报纸的雅俗共赏”——以网络流行语为例》,也令人不解——到底作者是要研究报纸,还是要研究网络流行语现象?其实,作者是想研究党报改革转型中纷纷采用网络流行语撰写新闻的现象,那么标题改为《党报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分析》尽管简单,但更可行。

如果采用双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应当是相得益彰的,比如鄙作《天人合一与梵我一如:中医与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较》,之所以提炼并强调天人合一梵我一如,就是因为前者是中医文化理念的浓缩代表,后者则是阿育吠陀医学文化理念的提炼精华;两者放在一起,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它们的相似性,都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外部世界)的平衡与融合;而深究这两个理念,也可以发现中医与阿育吠陀的本质不同,即中医的天人合一最终落脚点是人——根据来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健康,阿育吠陀的梵我一如最终落脚点是梵——古印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消灭小我、融入到大我(梵)中。

最后,标题宜短不宜长,删繁就简,是打磨标题的方向。比如,一篇题为《30 年后,〈讽刺与幽默〉已不再有讽刺与幽默——20 世纪 80年代与当今的〈讽刺与幽默〉报中政治新闻漫画对比》的文章就是令人崩溃的。其实,它保留主标题、删掉副标题,就是清晰且准确的。再比如开头提到的例子,《通过从多角度看待中国近年控烟失败原因提出未来控烟政策发展方向》,作者后来改成了《中国以税控烟的可行性分析》,就更加直截了当、清爽顺畅。

为了给标题瘦身,作者可以删掉冗余且没有新意的研究背景,比如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视域下等;或者尝试把双标题合并,比如将《人民中的女性——从〈人民日报〉三十年妇女节报道说起》改成《〈人民日报〉近三十年妇女节报道研究》;也可以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拟定标题,比如《为什么没有北方报系》,就比《南方报系的品牌经营与品牌传播模式探究》要有力、抓人。

二、精选关键词:为学术文章打上标记

如果说标题是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那么关键词就是高速公路上的指示语。广告牌的作用是吸引人们的注意,指示语的作用则是提示人们最为关键的信息。一篇学术文章的关键词,是学术文章的浓缩符号,是用最为概括凝练的方式,告知学术共同体这篇文章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话题。于是,有相同旨趣的学者就可以通过关键词构建连接,进行文献之间的对话与学术交流。关键词,绝不是学术文章可有可无的边边角角。

学术性文章的关键词,可以从以下领域进行选择:研究对象、关键概念、核心理论、方法视角、研究结论等。关键词本身一定要是关键的,换言之,如果关键词涉及的内容在文章中出现的篇幅不到 1/4,这个词就不能称之为关键词。一般而言,一篇一万字左右的学术论文,关键词列 3-5个为宜;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可以适当增加,但也不宜超过8个。关键词的词性应以名词为主,除非是专有名词或共识性的学术概念,一般不用词组。

试举几例。比如,前文提到的鄙作《天人合一与梵我一如:中医与阿育吠陀的跨文化比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即:中医、阿育吠陀、跨文化比较、天人合一、梵我一如。其中,中医阿育吠陀是该文的研究对象,跨文化比较是研究视角,天人合一梵我一如,既是关键概念,也是研究结论的体现。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关键词都出自于标题,但这只是一种巧合。

初学者在提炼关键词时,往往只会通过分解标题来找寻,于是常常闹了笑话,比如笔者的学生撰写了题为《中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对比分析》的文章,关键词被设定为中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和对比分析,这是很有问题的。中美对比分析都不适合作为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合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专有名词。

再如,《寻找一个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发展》,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显然不能是寻找”“完整”“碎片”“思想”“发展之类,这些都不能指向特定的学术概念和研究领域。它的关键词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全球化和信息社会。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全面梳理哈贝马斯的学术发表史,发现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且探讨这一充满历史语境的概念,在当前的全球化和信息社会背景下,学者对其做出的新的阐发,尤其是以拉什(《信息批判》的作者)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对公共领域从哲学层面的解构。于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就是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全球化信息社会指代后续学者探讨这一概念的学术语境,如果还可以增加一个,信息批判也是合适的。

初学者如果还是感到困惑,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小贴士。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在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可能使用怎样的关键词?

上文提到的对比分析之所以不适合作为关键词,是因为用这个词检索出来的文章,根本构成不了一个学术共同体,很可能五花八门,探讨什么的都有。这样一个关键词,就没有办法发挥开头所谓的指示作用,标记出一篇文章所属的研究领域,促成相关的学术对话和学术生产。总之,无法用于检索文献的词,显然也不适合作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列出。

三、打磨摘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摘要是迷你版的文章,是读者了解一篇文章的窗口。无论是一般读者在数据库里检索文章,还是评阅人决定对所评稿件的意见,摘要都是极其重要的考量指标,适宜作为学术性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精心打磨。

撰写摘要有三个原则:清晰简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所谓清晰简洁,意思是摘要应尽可能用最少的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核心意思。一般而言,一篇 1 万字左右的文章,摘要在 200 字以内为宜;学位论文的摘要可以适当拓展,但即便是 20 万字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也应当在一页纸内完成。

所谓提纲挈领,意思是摘要应当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有限的字数里,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结论等都要有所涉及,是学术性文章的干货提炼,而不是仅仅陈述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所谓重点突出,意思是摘要应尽量把文章的结论和亮点挖掘出来,让读者和阅评人可以直截了当地评估文章的阅读价值或者发表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投稿至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北核、C刊),一般都需要作者提交中英双语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 100-200 字,英文摘要 300-500 字。初学者在入门时,就要锻炼用中英双语撰写摘要和关键词的能力,其好处在于入门时就有全球对话的意识,不仅有意识地收集、阅读、整理外文文献,也不会凭空创造一些过于中式化的学术表达。

投稿外刊时,还要特别留心不同期刊对摘要的要求,要根据要求定向撰写文章的摘要。事实上,SCISSCI对摘要的要求差别很大,部分 SCI 对摘要要求特别细致,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摘要(abstract),有时还会要求作者提交总结(summary),两者的功能是有区别的,摘要包括目标(objectives)、设计(designs)、结 果(results)、结 论(conclusion),而总结还需要将文章发现了什么(what is known)和什么是创新性的发现(what is new)列在正文之前。

试举几例。2015 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研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我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各界高度关注屠呦呦获奖,中医药、新闻传播、女性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也格外关注国内外媒体在报道屠呦呦获奖时的报道框架或者话语策略,以窥探其背后所反映的对中医药、中国传统文化、女性科研工作者、集体主义工作方式等所持的意识形态观念。笔者收集了四篇以屠呦呦获奖报道为研究方向的典型文章,不妨对它们的摘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写好摘要的要义。

1.标题:媒介事件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研究——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事件为例

摘要:媒介事件是通过电视等传媒手段构建的文化仪式,具有提升文化认同、凝聚文化共识的作用。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例,通过分析这一事件的仪式性过程、中外媒体报道的议题框架和文本特点,探析媒介事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意义,并从中获得启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全球推广。

2.标题:性别议题的媒体表达研究——9 家媒体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报道为例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性别研究的框架,对人民网、新京报网、南方网、凤凰网、中华女性网、新浪、网易、搜狐、腾讯这 9 家媒体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报道情况进行性别分析发现,这些媒体尽管对屠呦呦获奖的报道有一定的重视,但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报道内容进行议程设置的却并不普遍。媒体对性别议题的表达存在着多元化的话语设置方式,既有从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角度出发设置的报道议程(即具有性别敏感的报道),也有从一般性的新闻报道程式进行的议程设置(即性别不敏感的报道),也有从歧视性和差别性的视角出发设置的议程(即性别歧视性报道)。除了中华女性网之外,其他媒体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均存在着性别不敏感的问题,对女性被报道对象的性别凝视,使得媒介对屠呦呦的外貌、衣着、家庭关系过度关注,这种媒介生产与传播模式暴露出媒体对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设置性别议程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也比较缺乏对性别议题予以"性别化"设置议程的意识和能力。

3.标题:基于语义关联分析的学术网络舆情传播研究——以科学网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博文为例

摘要:通过语义关联分析发现学术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规律,为社交网络环境下学术舆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为探索学术舆情信息传播规律,引导和控制学术舆情的发展提供参考。以科学网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博文文本为分析对象,采用语义关联分析方法,使用Gephi 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计算网络结构特征和可视化,研究学术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语义关联分析能从内容视角发掘学术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特征和演进过程;采用分阶段的形式研究学术舆情传播,有利于发现不同舆情阶段网络结构特征、语义关联二元词组共现的区别。

4.标题:中美报纸屠呦呦获奖话语的互文性特征研究。

摘要:以中美报纸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报道为语料,基于互文性现象对比分析其中的 76 条直接引语。研究发现中方突出屠呦呦获奖的意义、获奖引起的积极反响以及对中医药的肯定,美方着眼获奖给中国科研带来的启示,鲜见报道屠呦呦获奖与中医药成就的关系。对互文修辞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中美报道语篇中蕴含的不同信息舆论倾向。

抛开文章的选题和内容不谈,仅从摘要的撰写方面,上述四个主题有一定相关性的文章,哪一篇摘要的写作相对更理想呢?答案恐怕是第四篇。

第一篇摘要写作的问题很典型,很多初学者写摘要就是这种模式,即高度概括文章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这种高度概括过于空泛,使得读者或者阅评人读后,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作者具体研究出来什么。比如,通过分析这一事件的仪式性过程、中外媒体报道的议题框架和文本特点,那么具体有什么议题框架和文本特点呢?再如,探析媒介事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意义”,到底有什么作用和什么意义呢?从中受到启发,究竟是什么启发呢?所有的关键要点都语焉不详,这样的摘要恐怕是不合格的。

第二篇摘要写作的问题是啰嗦,不够简洁概括。其实本文最大的发现,就是媒体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均存在着性别不敏感的问题,对女性被报道对象的性别凝视,使得媒介对屠呦呦的外貌、衣着、家庭关系过度关注,这一点在摘要中予以突出就足够了,不需要花费 400 字的篇幅重复讲述同质性的内容,将核心信息淹没。

第三篇摘要看起来很高大上,充斥着很多专业术语,但仔细阅读后发现,作者的摘要过分强调其研究方法的价值,即语义关联分析和Gephi 软件的意义,基本上摘要的三句话是从三个侧面强调了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但究竟用语义关联分析发现了屠呦呦学术网络舆情传播的什么特点,且这一特点是一般研究方法无法发现的,其实并没有论及。

最后一篇文章的摘要相对理想,符合前文所说的清晰简洁、提纲挈领、重点突出三个原则。第一句话交代了作者的研究对象、使用语料和主要方法,第二句话介绍了作者的主要研究发现,第三句话 价值。三句话层层递进深入,全部摘要仅144字,信息价值密度高,值得初学者借鉴。

巴金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学术性写作其实没有捷径,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地提升能力。如果说真有捷径,那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在学术上有追求的年轻学子,平时要注重阅读、注重积累,尤其要多读学术经典和本领域的核心期刊,比较、感受、模仿学术大家的写作范式,无论是画龙,还是点睛,必将愈发娴熟。

高教研修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