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高质量论文的奥秘

2024/5/24 16:51:12  阅读:17 发布者:

想出来与写出来的三种形式

一是后者比前者要少得多。许多刚开始写作的人往往是这样。在动笔之前总以为自己已经想得很周到,没有什么遗漏了,但真正进行写作时却总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最后写完后,原先那种美好的感觉已所剩无几,因为即使是他自己,对所写出来的文字也很不满意。

二是前者与后者差不多。这类作者往往经过一定时期的写作训练,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我们一般会认为这是写作的最好状态,其实不然。学术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写作本身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很多创新性的思想恰恰是在写作过程中诞生及表现出来的。

三是后者比前者要丰富得多。这应该是论文写作的应有状态。也就是说,当你阅读所写出来的文字时,你要发现得比原来想得更加精彩才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通过文字把头脑中的观点表达出来是必须有强劲的逻辑性的。

学术思想的这种逻辑性建构不仅可以使原先处于潜在状态的思想通过结构性的文字形式而表现出来,即思想完成了其自身的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逻辑性结构来发现原先的思想编排中存在的逻辑漏洞或观点缺失,并进而通过填补这些漏洞来实现学术思想的再创造。

从根本上说,一种学术思想在头脑中停留的时候与它真正被写出来的时候,对于逻辑严谨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后者的要求显然更高。

我们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聚精会神,因为只有这样,学术思想之逻辑性建构的创造能力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把学术观点表现出来的逻辑性越强,写作者就越有可能发现原先的思想构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论文写作最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在这一时期,写作者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论文写作上。

我们通常说写作时会有灵感,其实这无非是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思考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所渗透出来的思想精华。如果没有写作时的聚精会神,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这种灵感其实跟我们所讲的逻辑性建构中的思想再创造能力很相似。

如果你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三心二意,那么,原先你头脑中所具有的学术思想被逻辑性建构的程度一定不会很高。于是,所谓的思想再创造、灵感等等东西就不会光顾你了。

论文的写作起点与逻辑

有人认为论文的写作就应该按照论文提纲的要求从第一章依次写到最后一章,并认为只有这样写作才有连续性和逻辑递进性,其实不然。

我觉得论文的写作次序应依照论文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写作者对论文内容的把握程度来确定。如果你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某一学术流派若干代表性观点的梳理与剖析的,那么,你在写完论文的导论之后,其实无论从哪个章节开始写作都是可以的,因为各种代表性观点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

譬如,你研究的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中的各个学术流派,那么,你只要把其中所涉及的莱斯、奥康纳、福斯特、本·阿格尔等代表性人物的观点梳理清楚并做出必要的评价就可以了,而不一定非要从某个代表性人物来开始论文的写作。但如果你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某位思想家或某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发展史的,那就不能随意地从某一阶段开始写作,否则就无法把其中的逻辑线索展现出来。

不过,在这一点上我想要提出的观点是:即使是这种从源头开始的思想史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写作顺序,这跟你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程度有关。如果你对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很有把握,那么,你完全可以从思想史发展的最高处开始写作。

当然,如果你对论文的内容还没有十足把握,也就是说对人体的丰富内容还不能彻底吃透,那就不能使用这种写作方法。因为本来还有赖于通过对思想形成史的梳理来增强对处于发展最高处的理论内容的把握能力,如果你缺少这种前期的研究和写作过程,那么,事实上是无法真正抓住人体的本质内涵的。

而一旦你达不到这一点,那就根本不可能给解剖猴体提供一把钥匙。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

论文不可闭门造车

             

有人认为论文写作过程是个闭门造车的过程,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其实不然。

论文的写作一定是通过与学界同行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断激发自己的学术思想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自我突显的过程。譬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二级学科来说,与学界同行的交流还包括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因为不能否认,在此领域内国外学者的研究是有一定水平的。

在这些研究领域内的论文作者应该与国内外学界的知名学者保持紧密的学术联系,这不仅对你在资料收集、问题提炼等方面会有很大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学术思想还会在这种交流中不断获得提升。

因此,你的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与学界同行展开学术联系最紧密的过程。等你写完论文的时候,你的对外学术交流能力应该比以前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才对。

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与持各种观点的学者进行交流,才能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掉在自己的观点框架中自鸣得意,却不知道学界的发展动态。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在论文的序言中就把研究动态分析清楚了,因此,写作过程中就不需要再进行此类学术交流,其实不然。因为一篇论文的写作往往要持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而就在这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中,如果你的论文选题的确是一个前沿问题的话,那么,它就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或者说会出现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假如你对这些新观点没有涉及,那么,你的论文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优秀论文是改出来的

有人认为,论文写完就可以交稿了,不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润色和修改。有人还以我的创作过程不可重复为由,为这种观点提供所谓的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灵感或短时间内的创作状态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修改过程对于像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来说可能不太重要。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灵感只能产生观点,而证明这种观点则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文本支撑。因此,如果在另外一个时间点无法证明某种学术观点的正确性或创新性,那就很难说它真的是一种学术观点。

在我看来,任何一篇论文在写完后都需要修改和润色。我们知道,论文的写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你由于文本阅读量的增大或者思考力度的加深,必定会在某些学术问题的思考上得出与以前不同的观点。

这些新观点在当初写作开始阶段还没来得及反映出来。而且,你在写作过程中也会由于解读逻辑的推进而对某些问题产生更为完整的理解和剖析,所有这些都是你必须认真修改论文的重要原因。

总之,如果说论文选题正确是论文取得成功的一半前提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论文成功的另外一半恰恰就在于写作的环节。我们必须对写作过程的科学性把握得更加深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优卓论文指导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