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投稿的过程中,可能都曾遇到过一些较为奇特的审稿意见。然而,当这些特殊的审稿意见与不道德行为交织在一起时,又会引发怎样的火花呢?我们来看看吧~
强迫引用
审稿人有时会要求作者在稿件中引用自己的文章,以此增加自身文章的引用次数。有些审稿人会刻意隐瞒身份,提出引用4~5篇文章的建议,其中不乏1~2篇他们自己的文章。
然而,当审稿人要求引用多篇来自同一作者的文章时,这种做法往往容易暴露其真实身份。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学术领域并非个例,即便是那些位列排名前20%的知名期刊,也会出现这种问题。
怎么办呢?
★ 作者应审慎对待审稿人的引用要求,仔细审查这些文章与自身研究的相关性。若确实相关且质量也比较好,有助于增强论文的学术价值,那么可以考虑合理引用。
然而,若审稿人的文章与自身研究关系不大,或文章质量不尽如人意,作者有权拒绝引用。在回复审稿意见时,应清晰、有逻辑地阐述拒绝引用的理由,并附上更为合适的参考文献。
同时,作者应主动与期刊编辑取得联系,通过邮件等方式说明实际情况,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担忧。编辑通常会对此类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必要时会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将不规范的审稿人从审稿名单中剔除。
作者还可以查询所投稿的期刊或出版商,是否有关于审稿人要求引用其文章的明确规定。部分期刊会注明免责声明(如IEEE Access),告知作者无需引用与稿件内容无关的文章。
★ 作为审稿人,应仅限于建议作者引用那些与论文内容紧密相关,且能提升论文质量的文章。为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审稿人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提供建设性的引用建议,而非要求作者引用某些特定文章。
★ 期刊方面也应加强对审稿意见的审查,对于审稿意见中存在的不合理或违规部分,应及时予以删除或调整。
给出虚假审稿意见
有时,作者会收到一些非常笼统的审稿意见,这些意见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文章,因此缺乏具体参考价值。例如下面这篇审稿意见:
经查询发现,这篇审稿意见竟然来自另一个网站,两篇审稿意见竟然一模一样。
审稿人的意见直接关乎稿件能否顺利发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审稿人随意从网上复制审稿意见,或未经认真审查便草率决定稿件的命运,这无疑是一种极不道德且学术不端的行为,会严重破坏学术界的秩序与风气。
怎么办呢?
★ 作者应保持冷静和专业的态度,通过邮件向期刊编辑积极反映。在反映时,应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说明审稿意见的不真实性和笼统性,并希望编辑重新安排合适的审稿人进行审稿。
★ 作为审稿人,应时刻铭记自身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收到审稿邀请时,考虑自身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在能够充分投入的情况下再接受邀请。一旦接受审稿工作,务必对稿件负责,认真阅读稿件,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审稿意见。
★ 期刊编辑需加强对审稿意见的审核,避免不良审稿意见对期刊的声誉造成损害。此外,通过建立审稿人诚信档案,对审稿人的学术道德和审稿质量进行记录和评估,及时剔除不良的审稿人。
除了上述提及的情况,审稿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不良行为。例如,与作者在同一研究领域的审稿人,可能因为论文内容与其自身研究相冲突,而给出不公正的拒稿决定。更有甚者,有些审稿人可能也在研究类似问题,为了让自己的文章能够抢先发表,故意拖延或阻止作者的文章发表,而此时作者可能还在对论文进行精心修改。此外,个别审稿人还可能违反保密协议,擅自公开未发表的文章内容,或与合作者分享文章细节,导致文章泄露。
由于审稿人身份通常是匿名的,作者在遇到这些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会感到无奈和无力。然而,一旦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作者可以向期刊编辑反映情况,编辑会对此进行调查,给出相应处理。在此过程中,作者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学术投稿中,审稿环节至关重要。然而,不时出现的不道德行为都可能给作者带来困扰和损失,损害了学术公正。面对这些挑战,作者应冷静应对,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审稿人和期刊编辑也应秉持公正,确保审稿过程透明,共同维护学术诚信。
转自埃米global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