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论文写作——论证的逻辑与艺术

2024/5/11 8:44:12  阅读:27 发布者: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

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

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几份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是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

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只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中如何进行论证

论点是学术论文的中心观点,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材料,把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就要靠论证。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论述去证明观点。从证明的角度说,论点是要证明什么,论据是用什么证明,论证则是怎样去证明。但是,具体需要我们如何去论证,这是我们在撰写论文的难点,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1)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举出具体事实、统计数字、实验结果、图表照片作为论据,用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有事实,读者才信服、支持、赞同你的观点;否则,只讲道理,只笼统地提观点,不接触事例,读起论文来就如同嚼蜡,没味道,也难以服人。例证法对读者很有启发。有的理论,在很多时候,读者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落实;有的论文观点可能不太新,但具体事例新鲜,别人读了,会在事例上得到启发。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事例要典型。典型事例是与观点对口的事例,事例恰好能证明观点。典型的事例应新颖有趣,很有说服力;应具有普遍性,适合类似的环境和条件。

事例要真实。事例最好是个人实践获得的,或者虽是别人所做,但自己亲眼见过。千万不能为说明观点正确而凭想象杜撰一个事实来。

事例合适并不保证能有力地证明论点。正如盖楼房,不能把砖随便摆上去罢了。要用粘合物把砖严实合缝地砌在一起。写论文中的粘合物就是议论、分析。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读者才能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

详略相宜。使用例证,免不了记叙。但论文中事例的记叙与记叙文有区别。论文中的记叙以简明扼要为特征。把事例说清,能证明观点即可。在方法上有简叙与详叙两种。凡别人熟悉的事例,可简叙;别人不熟悉,又典型生动,可稍详点。

2)分析法

写论文总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属于例证法;讲道理则属于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对问题所包含的事理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联系,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论证方法。中小学教师写学术论文可从两方面使用分析法。

对事实进行分析、说理。这是据事论理。对引证的事例进行分解,分析、考察、评论各个方面的特殊结构和本质,研究其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分析,既深透又充分,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

3)引证法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引用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原理、法律性权威性条文、定义、定律、尽人皆知的常理,以及名人名言警句等作论据,证明或推理的方法,称作引证法。科学总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起步的。用来引证的内容已被本学科乃至全社会公认,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真理,你引过来,说明英雄所见略同,自然证明你的看法也正确。于是,增强了论文的理论色彩,给读者切实可信、不容置疑的感觉。同时,由于引文精练简洁,还能使自己的论文在形式上显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运用引证法要注意:

引用要适宜。作者要明白,引证只是论证的一种辅助手段,必须与其他的论证方法配合使用,切忌着力堆砌,过多过滥。

引文要准确。引文决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更不可歪曲原意。引用前一定要吃透原文的精神。

要注意权威性。引文一定要引用知名度高、颇有权威的名人的已有定论的理论著作,影响因子越高越好。

4)比较法

用与论题同类、相近或相反的事物,或观点作论据,并加以分析,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这种论证方法叫比较法。从比较目的看,比较的逻辑思维有三种形式:其一,求同思维。通过论据和论题的比较,得出共同点,进而证明论文观点。论文写作中的求同思维,多用于以浅显易懂的事理作论据,比较出深奥的道理,或用形象的喻体、自然现象,去比较抽象的道理。其二,求异思维。通过论据与论题的比较,形成对比,找出不同之处,证明论文观点。这种比较,对凸显论文观点具有抑扬与铺垫作用。其三,推理思维。通过论据与论题比较,比出差异,以此为基础,推论出证明论点的道理。从运用角度看,比较有三种类型。

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类似事物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性,凭借此(已知)推断彼(未知)也可能有相同的情况。类比法能启发人思考与想象,帮助研究者提出假设。科学上借助类比法取得重大成果的事例很多。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松辽平原与中亚细亚地质构造相似,由此推断松辽平原可能蕴藏大量石油。成功地开发大庆油田的事实证明推断正确

纵比。纵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揭示对象之间的纵向差异。比如依一项教改实验研究写论文,可用实验前与实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比较,论证实验假设的科学与适用。

横比。横比即是对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横向对比,揭示两者的不同。可正反比、前后比、特征比,也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事物一比较,孰优孰劣,孰对孰误就一目了然了。

转自发表论文医学SCI核心职称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