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临床医生和科研人来说,论文发表是“甜蜜饯儿”,一篇论文承载了短则数月月长达数年的科研和临床成果,是认可曾经的全身心付出的“精神食粮”,也是回馈更多“物质奖励”的可靠途径之一;但在很多时候,论文发表也是“苦瓜丝儿”,尤其是在投稿到接收(accept)/拒稿(reject)的这段时间里,那种心情不亚于在机场等一艘船吧?可收到期刊邮件时又眯着眼睛迟疑着半天才点开看吧?
在和论文发表的这段微妙的关系里,你是不是既享受又折磨。本文,就带大家“拉近”与论文发表的关系,一起了解一下你的论文投稿后会到底经历怎样一个过程,而你又该如何从容地度过这段时光?
0.投稿前
Before submission
在投稿前,你需要:
1)选择一个与你的文章研究领域相关的期刊;
2)一定要确认好作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作者顺序,所属单位顺序和作者贡献,需要符合实际情况,一经投稿,不可擅自加、减和更改;
3)备好与伦理道德准则相关的一切文件:如果有实验动物参与,请备好实验伦理道德通过证明;如果文章需要暴露患者个人信息,则要备好患者签名的知情同意书;
4)最好根据期刊要求对文章进行粗排版。
最后,请彻底打消“学术造假”、“买卖论文”、“一稿多投”等一切不端行为的念头,这将会对个人乃至整个研究团队和单位的科研诚信产生极坏的影响,不要试探科研的底线哦!
做好以上这些,来,投稿吧~
1.初审/内部评审
pre-/internal check
谁参与:期刊编辑(指该出版社/期刊的内部员工)和期刊编委和客座编辑(文章相关科研领域内的专家)
做什么:投稿后,你的论文会首先进入期刊内部的初步审核流程。这个阶段,期刊通常会对文章内容进行较初级的审查,主要审查文章的原创性(有无查重率过高和买卖论文的现象);客观性,没有偏见和歧视性言论(例如种族/地域歧视、有舆论导向性)、无品牌商品推广宣发倾向;合理性,试验设计规范,数据分析逻辑清晰且符合实际;可读性,语言流畅易读、表达准确,不晦涩难懂;相关性:文章科研方向必须符合期刊主题。
如违背上述任何一点,文章将被直接拒稿,不会进入外部同行评审流程。
你需要:别抄袭、别造假、无偏见和歧视性言论、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无重大缺陷、排版工整且语言流畅易懂。
2.同行评审
peer review
来到了各位最关注的部分了。目前,外部同行评审主要分为单盲(single-blind)和双盲(double-blind)审两种。通俗点儿讲,单盲审就是审稿人知道作者,但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审稿人可以基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更好地理解和评审所投文章,但也可能会因作者背景影响评审的公正性;双盲审是指作者和审稿人双方互不知道对方身份,审稿人只专注于文章本身,更具公平、公正性,但也可能会因不了解作者过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导致信息闭塞,而影响了评审的全面和准确性。
谁参与:期刊编辑、期刊编委和客座编辑、作者、审稿人(与作者无任何利益冲突的、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科研领域的专家;筛选审稿人的方式会因期刊不同有差异,包括期刊编辑筛选、编委或作者推荐等,研究方向、背景合适的专家)
1)一轮评审
做什么:通过初审后,你的文章通常会由2-3位(会因期刊不同有差异)审稿人对文章进行评审并给出评论(comment),通常会产生大修(major)和小修(minor)两种报告:大修,通常说明文章存在较大问题,但可以通过补充更深入的研究背景介绍、额外试验部分和/或数据分析等学术性内容提升文章质量,一般需要花费作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修改;小修,通常说明文章的学术性、可读性较优,只需要在语言表达、补充实验/试验图表等非关键学术性内容方面进行改进,一般不需要进行较大改动。报告收齐后,将对报告进行检查,符合公平、公正、客观原则且对文章质量确有提升价值的报告,将随即发送给你对文章进行修改。
另外,这一阶段也会产生“拒稿”,一般是稿件本身在经过仔细认真的评审后,有重大的实验设计缺陷和数据漏洞,或者新颖性不足等问题。
2)修改
你需要:收到报告后,请务必根据审稿人的报告进行分条缕析的修改和回复。同时,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发表周期,因此不要拖沓,请及时完成修改并再次提交进行二次评审;如需较长时间进行修改,请及时与跟进你稿件的期刊编辑进行沟通;这一阶段可能会产生作者变动,比如有新的作者参与修改或原有作者贡献发生变动,请在提交修改稿时告知期刊编辑。
【Tips:如果是小修,那么恭喜你,你的文章离发表近了一步,但依然要静下心来认真修改;如果是大修,是时候拿出勇气了,可能是个比较磨人的阶段;但如果对审稿人的意见持不同看法,也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给审稿人的回复中清楚说明自己的观点(忌在回复和修改稿中出现任何发泄情绪性语言!!如确实对审稿人的评论感到费解甚至气愤,请给旁边的同学/同事/领导邦邦两拳)。】
3)二轮评审
做什么:期刊收到你的修改稿后,会请之前的审稿人或者期刊编委/客座编辑进行二次评审,主要检查作者是否根据审稿人意见进行了完整而全面的修改。这个过程通常会有三种情况:
a. 二次修改:如果在二次评审中,产生了新的评论或发现你未能根据一轮评论对稿件进行较大提升,期刊将会通知你再次进行修改;你需要在收到二次修改的要求后重复上一轮——及时、完整地完成修改并再次提交;
b. 拒稿:经过二次评审发现,现阶段的主要实验结果没有再次修改的可能和必要;
c. 进入“终审”:你已根据审稿人的所有意见对文章完成了修改和/或解释,无需新的修改。
到此,同行评审基本完成。通常,作者只会进行两轮修改,很少的情况下也会进行>2次的修改,视具体情况而定。
3.终审
editorial decision
谁参与:期刊编委和客座编辑
做什么:完成同行评审后,将对你的文章进行最后的评估,直接确定它是否达到了期刊发表的质量,也就是说,接下来你将直接收到“接收”或“拒稿”决定。一锤定音!
你需要:你的文章将迎来“最后的审判”。到了这里就有一种使不上劲儿的感觉了,因为所有需要你努力和参与的环节都完成了,此时能做的只有等待~漫长(主观上的)的等待~
4.发表流程
publication procedure
谁参与:期刊编辑和作者
做什么:文章被接受后进入最终的发表流程,期刊会通知你进行排版或者最后的语言润色使文章整体的可读性更强。
你需要:恭喜你,进入这个阶段说明你的文章已经被接收了,但也不可觉得已经万事大吉,毕竟“收到accept后又被拒稿”的情况也偶有发生。接下来,你仍需要认真配合编辑完成文章排版和校稿工作!请注意,这个阶段有“两不改”——作者信息和学术性内容不可做任何变动。
至此,你完成了一次蜕变,而你的文章也“成功上岸”。短暂的开心后,你将继续踏上新的科研之旅并不断经历上述“痛并快乐”的过程;而对于你的文章来说,它才刚刚开始体现它的价值,在为更多科研人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在接受“检阅”。
小编说:同行评审本身就是一场难得的学术讨论和交流。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新的指导和启发,也可以尽情表达你的独到见解。你可以足不出户与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们进行学术思想的碰撞,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所以不论结果如何,“论文发表”的本质是科研和成文水平的提升与进步。在此,小编祝各位医生和科研人在发表之路上一往无前,“accept”长收!
转自世易医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