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中的真问题、假问题
2024/5/6 17:46:25 阅读:86 发布者:
社会科学研究其实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学术逻辑,即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
学科逻辑是一种演绎的逻辑。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受前苏联的影响,把教育、教学、教养这三个概念作为学科逻辑的起始概念,并由此构成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元教育学研究也是试图寻找教育学学科的逻辑,寻找学科体系的起始概念,由这些起始概念再演绎出下位的概念,以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
问题逻辑与学科逻辑不同,它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就是从收集和归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出发,讨论本学科应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问题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
我无意对这两种学术逻辑作出价值评判,两种逻辑对于学科的发展可能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但是我要特别强调两种逻辑关注点的不同,前者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学科的规范性,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后者则是以问题为本位,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关注选择和行动。比较而言,学科逻辑具有典型的近代科学观的色彩,作为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者,我更强调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完全是人为的,客观世界中并没有这样一种分类和界限,这是人类理性对世界的一种人为划分的结果。这种为知识研究和传承、保留的需要而贴的标签,有可能与实际存在的问题相符,也有可能不符,甚至相悖。
社会科学不应过分强调所谓学科的界限,因为这种界限往往会形成学科壁垒,限制我们的眼界。学教育学的人都知道,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这也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两个学科为此经常打架,心理学家说这是心理学的内容,你们不能掏我们的兜。教育学家则反驳,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研究。这个官司打了很长时间了,至今未能完全解决。这就是一种学科壁垒。两个学科打了多年的官司,但问题就是问题,它本身并没有标签,它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并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人文和社会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采取很多途径来加以解决,可以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方说,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这是一个教育学问题还是哲学、社会学、法学问题?这要看你如何去研究。也就是说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要先看这个问题贴的是什么标签,而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要被学科壁垒限制住自己的视野。
从问题出发,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意识。波普曾提出一种“社会学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从问题开始,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批判检验和消除错误,最终达到社会改革和改良的目的。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渐进技术”(Piecemeal Tech-nology)或“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logy),目的是设计和创建各种社会制度,或改造和利用已有的社会制度。波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问题为起点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社会科学能否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而是在于一种方法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它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运用时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例如,自然科学中采用的证伪主义方法,在社会科学中也能运用。波普的证伪主义是与证实主义相对立的。他认为科学理论不是起源于经验观察,不是一批观察命题和推理的总和,而是起源于问题,它本身不过是假设和猜想。波普认为,科学理论是按下列公式产生和发展的:P→TT→EE→P,式中P是问题,TT是尝试建立理论和假设,EE是批判检验或消除错误。
我们还回到问题意识这个话题。我所说的问题意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发现问题、界定问题、综合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意识。我想着重讨论一下如何发现问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发现问题时必须不断地去鉴别我们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当前中国的学术文献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属于假问题。假问题既害人又害己,我们不应去研究假问题,要坚决地抛弃。中国学术史上,曾经耗费了无数人的智慧心血和印刷纸张的一个假问题就是“一分为二”。这一命题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的青年时代,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所有的人都在讲“一分为二”,很少有人对此产生怀疑。但是这一命题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只能一分为二,不能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又为什么不能合二而一?著名哲学家杨献珍就曾经质疑过“一分为二”,结果吃了很多苦头,但他宁折不弯,坚持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合二而一。今天的人们对这个命题已经非常陌生,也没有人再去坚持这个命题,因为这是个典型的、穿着辩证法外衣的假问题。
那么真问题和假问题的区别何在?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一分为二”虽然有一套看似严密的理论,但在逻辑上并不能自洽,实践中也没有意义,不能举证,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假问题。
转自论文发表评职称评审专著教材专利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