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6问——能回答者必能成功!

2024/4/16 11:22:22  阅读:22 发布者:

引言:科研之难,选题为先。不少青年学者对如何选题以及如何判断选题的可行性颇伤脑筋,更有甚者,尚未斟酌选题可行性便仓促下笔,将不当选题写成初稿,使之成为改之无果弃之可惜的鸡肋,陷入船大难调头的困境。

六问具体指:(1)你想做什么?(2)从什么起点开始做?(3)想怎么做?(4)能做出什么?(5)有什么用?(6)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来?

六问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简明易记,通俗易懂。六问涵盖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选题思路梳理的重点要害,大道至简,便于推广;二是言简意赅,直击要害。六问只须简答,每个问题均要求只用一至三句话回答清楚,不绕圈子,不长篇大论;三是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可用于课题申报、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呈现、征求导师或专家意见等,并可将六问反思贯穿于写作之前、之中和之后,实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之效。

为帮助大家解决论文写作发表难题,新芝学术多年来开展论文一对一定制化辅导,成功助力众多硕博研究生顺利毕业升学、拿奖评优和高校老师职称评审、职位晋升。

01

一问:你想做什么?

1. 选题或标题是什么?(30字以内)

标题的宜忌要点是:不要散文化表达,不要泛化对象,不捉迷藏,不绕圈子,要让评审专家对你的具体研究问题一目了然。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这一要点,本研究遴选了近三年来《外语教学与研究》的10个论文标题(详见表1)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的15个选题(详见表2)做为标题拟定的范例。反复研读推敲这些标题,先摹后临再创新,有助于青年学者在选题措辞推敲方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 想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70字以内)

具体研究问题遴选要点是接地气,具体化,可操作,有亮点。一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解决一个中等大小的问题(如一只手掌),一篇论文则只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手掌上的其中一根手指),研究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大杂烩,科研需要的是深度而不是广度,蜻蜓点水式的浅谈或初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要谈就不要浅谈,而要深谈、谈透,不能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有非常具体的研究问题,有非常精巧的研究切入点,要小题大做,而非大题小做。

你想做什么对应的是课题申报书中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下面以近三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10篇论文标题为例,示范点评标题拟定的宜忌要点。

序号

论文标题

第一作者

发表时间

1

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标示名词的功能与立场研究

周 惠

2015-03-20

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水平发展个案动态研究

王海华

2015-01-20

3

中国英语初学者的连缀句偏误与语法概念迁移

张会平

2014-09-20

4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研究

冯学芳

2014-05-20

5

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语步对比研究

肖忠华

2014-03-20

6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

徐知媛

2014-01-20

7

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

任庆梅

2013-09-20

8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议论文句法复杂性研究

徐晓燕

2013-03-20

9

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中语码转换的抑制加工

范 琳

2013-01-20

10

中国学习者英语口头叙事中的话语评价研究

许家金

2013-01-20

 

1:《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标题示例

10个标题具有四个共同点:一是研究问题的表述言简意赅,无歧义,能让读者对作者的研究问题一目了然;二是研究问题具体化且大小适中,不会让人错觉是一部专著的标题,而这恰恰是很多作者的常见误区;三是研究切入点角度新颖,让读者一眼就能感受到选题的创新与价值;四是标题所呈现的研究问题具备信息差。如果作者不做这项研究,就极难得出这些研究发现,从而给人留下研究选题常识化的印象。

核心期刊的论文标题中,研究对象被代表、被泛化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在非核心期刊的论文标题中更是泛滥成灾,值得警惕。还有一些论文标题被散文化(如:让教师的专业生命在研究中飞扬),虽然并非完全不可,但不少作者以华丽辞藻掩饰其研究不足,实不可取。写论文或写课题书不同于写散文,包括标题在内的全文表述,均应力争以平实的语言将研究要点严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笔者曾在审稿中看到这样的散文化学术论文标题:亢龙有悔的老年——给力海明威,这个标题让人对作者的研究问题颇为费解,因为散文化表述容易引起歧义。如能将标题改为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老年形象分析,则可让读者对论文的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序号

类别

课题名称

主持人

课题编号

1

语言学

基于ERP的中国高校学生口译增效策略研究

康志峰

15BYY011

2

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外语规划研究

陈美华

15BYY048

3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

刘文宇

15BYY057

4

基于CBI的大学生认知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研究

袁平华

15BYY085

5

基于大型语料库的中国学术话语“声音”体系研究

刘世铸

15BYY170

6

基于英汉浮现词缀的语言演变模型建构研究

邵 斌

14BYY001

7

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英语最终水平的关系研究

李 红

14XYY007

8

多语竞争中的中国语言形象建构研究

杨绪明

14XYY020

9

基于汉英双语平行历时语料库的汉语言语幽默及其英译研究

戈玲玲

13BYY027

10

英语语言学研究生实验研究能力系统评价研究

鲍 贵

13BYY079

11

外国文学

西方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视觉艺术史研究

施 錡

15BWW014

12

布莱克诗画创作的视觉想象与互文研究

应宜文

15BWW059

13

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图像意识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研究

朱全国

14BZW021

14

日本核电文学与生态安全问题研究

杨晓辉

14BWW014

15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城市化主题研究

荆兴梅

14BWW068

 

2: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标题示例(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

上述15个选题具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选题价值与国家社科经费匹配。如果进行研究价值货币化,这些研究问题均可价值10~20万(一篇普通本科大学学报论文价值约0.1~0.5万,一篇CSSCI论文价值约0.5~3万,一篇权威期刊论文价值约3~10万,一个国家社科约需5篇以上的CSSCI系列成果结项);二是研究问题表述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三是选题或属于研究前沿(如46101213),或研究角度新颖(如111213),或研究方法先进(如159),或接地气,时代气息明显(如23781415)。

02

二问:从什么起点开始做?

定义核心概念不容忽视,它可以避免出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后才发现双方争论不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同一回事,或双方根本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进行讨论。一开始就定义好核心概念,可以避免出现各种不必要的歧义。文献综述三要素是定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起点(指出前人不足)、引出研究问题。

前人研究有何具体不足?研究不足的几个问题中,你能解决好的是哪几个?述评切忌列流水账或天女散花,应从大到小,漏斗型述评有助于快速聚焦研究问题(如危机话语公共道歉名人微博公共道歉),述评结合,一褒一批,有的放矢,点穴批判。对前人研究不足的批判之处,必须是你自己真正能解决好的。不可只破不立,比如前人不足列了一大堆,结果自己最终也未能解决好。

六问回答的最后,需提供至少5篇与选题密切相关的近五年国内外参考文献列表。因为很多选题是作者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并经常臆想这一选题前无古人。如果提供不出5篇紧密相关的文献,说明作者根本还没有开始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那界定研究起点、指出前人不足和判断选题价值自然就无从谈起。

从什么起点开始做对应的是课题申报书中的国内外研究述评,即综述部分。漏斗型文献综述的三要素具体如何体现,如何才算做到一摸一打,精准点穴,如何才算明确前人不足和界定研究起点,这非常重要但也是个难点,众多青年学者经常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却不得要领。现以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官方话语研究(编号:13BXW055)论证活页的述评部分为例,对述评写作要点进行例析说明。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十年突发公共事件逐年增多,各国政府对舆情应对研究日益重视,催生危机管理、舆情应对等相关研究。Heath R.2001)提出的危机管理模型使我们对危机管理全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其研究未触及官方话语在危机舆情应对中的重要作用。随着21世纪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国际学术界对危机应对、舆情监测、法规完善和微博舆情等研究颇有建树,但研究重点是官方如何通过完善立法、舆情监测等行政管理手段来应对危机(Trammell 2004, 2006; Bates L. 2008; Richards J. 2008;Schoneboom A. 2011),对于官方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话语研究极为少见,且多散见于微博话语等研究中(Hallett 2005; Benjamin, Burroughs 2007; Yan J. &Brooke F. 2010)

2003年中国发生SARS事件后,公共事件、形象危机、舆情应对等概念才开始广泛进入中国学者的视线。在数字化传播技术带来的全民发声围观结构的新舆情形势下,舆情相关研究应运而生(王来华2004;刘毅2006;姜胜洪2008;周敏2010)。2010年起微博成为中国社会舆情传播关键节点,微博舆情研究也初现端倪(夏雨禾2010;谢耘耕2011;王君超2011)。近三年来,中国社会舆情和形象危机应对蓝皮书、研究报告和系列专著相继出版(周光凡2010;文学国2011;唐钧2012;喻国明2012;侯锷2012;曾胜泉2012),虽然国内此类研究刚刚起步,但已初具规模,美中不足的是舆情应对研究总体上呈现重权威发布轻受众心理,重监测管理轻话语疏导,重法规制定轻话语修辞的现状(丁柏铨2007;曾润喜2009;李彪2009;周滨2012)。

述评中的下划线部分就是具体指明前人研究不足的内容,且整个述评是按照从大到小逐渐聚焦快速切题的漏斗型写法展开的,即舆情应对危机舆情应对危机舆情应对中的官方话语。无论是论文的引言,还是课题论证的述评,均忌讳文献流水账式的罗列,需要述评结合,一摸一打,分类表述,精准点穴。不少作者经常只罗列了一堆的文献和观点,或只笼统地陈述前人做了哪些贡献,却一直未能指明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有何具体不足,所以也就难以自然地界定研究起点、引出研究问题了。

另外,在审稿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众多作者在尚未较全面地检索和浏览国内外相关重要文献的情况下,就简单草率指出前人不足是未见相关研究相关研究很少前人研究都无法解决……”。如果真的未见相关研究,也可以找到上位概念或上位范畴的前人研究,比如草莓没人研究过,那水果呢?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研究置于一个大的研究背景下,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为哪个领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而不能来个前无古人,好像选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是相关研究很少,也要指出这些很少的研究到底有哪些,具体有何不足,因为先行研究很少并不能说明这个研究问题还没解决好。如果是前人研究都无法解决……”,那就要具体化这个研究问题,并确认两点:一是有没有为了凸显自己的研究意义,盲目武断地将前人的研究一棍子打死;二是前人都无法解决好的这个问题,在自己的课题或论文中是否真的可以解决好。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只破不立,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如遇质疑则辩称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一种创新。文献综述中的此类误区,比比皆是,值得反思与警惕。

03

三问:想怎么做?

具体想怎么做?如何采集语料或获得数据?为何选取此类数据?样本信度效度如何?语料如何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为何选择此标准?如何多层次分析这些语料或数据?

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能真正有效弥补前人的研究不足?有没有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故弄玄虚之嫌?是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或为方法而方法?你真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吗?为何选择某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理论的主旋律是什么?

核心研究内容各要点间有无逻辑关系?最核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难点如何突破?比较常见的误区是研究重点太多,研究难点虚构,将非难点说成难点,或难点罗列太多,或指明难点却不提供突破难点的对策。

想怎么做对应的是课题申报书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这方面的简答误区主要有四类:(1)随意罗列一些研究方法的名称(如:文献法、调查法等);(2)未能提供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堆砌专业术语,故弄玄虚;(4)理论基础拉郞配,或理论基础繁多,为理论而理论,而缺乏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主旋律。

04

四问:能做出什么?

预期的具体研究发现可能有哪些?是别人无需研究也能得出的教材式或常识性结论吗?研究结论是不是只有宽度而没有深度?这些研究发现真的能解决好前面提出的问题吗?有没有为创新而创新或仅仅只是移花接木乱贴标签?高级别论文一般都要有一个理论主旋律,最终要体现你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何推进。语料获取不难,难的是分析,尤其是基于某一个适用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和提炼,这一点最难,也最有意义。

创新点具体有哪些?每一个创新点是否都有理据支撑?这些理据与结论之间真的具有严密且直接的逻辑关系吗?

研究发现如果整理为图表,能生成几个图表?这些图表是否呈现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是不是为图表而图表,使读者觉得有堆砌之嫌?这些图表呈现都具备专业性和信息差吗?

能做出什么对应的是课题申报书中的主要观点、预期成果和主要创新点。

能做出什么的回答,主要体现在摘要部分。这是专家审稿时必看的重要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标题、摘要和结语占了是否通过论文审稿一半以上的比重。摘要是将研究发现和创新点言简意赅呈现之处,而非用于浓墨重彩地陈述选题来源和研究重要性。可惜,很多青年学者正文写得不错,却不太擅长摘要的撰写,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1)把摘要写成引言,在摘要中大篇幅表述该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2)摘要中只说作者做了什么怎么做,却一直不说做出了什么,即这篇论文到底有何具体的研究发现与创新点,而这正是审稿专家特别关心的部分,但很多青年学者却在这一关键所在误用欲知详情如何,请看正文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选题论证和思路梳理时,我们自然无法将研究发现尽数写出,所以对能做出什么的简答,只能是预期有何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研究问题,还没开始研究就已经知道所有结论,那这个结论很可能只是一个常识性无信息差的结论,而这种结论显然并不具备科研价值。科研的目的,要么发现规律,要么解决问题,要么兼而有之。如果一个研究既未能发现有区别性特征、有较强解释力且有一定价值的特点或规律,又未能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之道,那研究意义就值得反思了。

期刊论文的摘要字数一般控制在250字以内,将论文旨在解决的问题,研究语料来源或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用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即可。摘要的写作重点应放在具体的研究发现和创新点上,这部分内容应占摘要篇幅的一半以上,最后可以加上一句本研究的意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摘要的大致写作范式之一如下:

某某问题一直很有争议或未能解决(可选,指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本研究基于什么语料或什么理论或使用什么研究方法,以什么为切入点,旨在解决什么问题(可选,一至两句即可)。研究发现:(1……;(2……;(3……(研究发现至少要占摘要一半以上的篇幅)。这些发现对哪个具体领域有什么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可选,最多一句即可)。

这种摘要表述模式,可让读者对论文要点一目了然,如:你要做什么(你的研究问题)、从什么起点开始做(问题来源与研究起点,前人研究的不足在哪)、你怎么做(用什么理论、方法以及切入点)、你做出了什么(有什么研究发现与创新点)、有什么用(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05

五问:有什么用?

这个选题真的是值得研究的国家或社会或一线教学的重大关切问题吗?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有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你的这些研究发现和创新点能值多少?2千?5千?2万?10万?还是20万?不妨适当进行选题价值货币化,就知道什么论文有望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什么课题适合申报什么级别的项目。

这些研究发现与创新点相对于已有研究有何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否接地气、具体化、可操作?会不会一试点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有没有人为夸大研究成果的意义?研究结论会不会被人质疑“So what”(那又怎么样呢?)

有什么用的研究意义属于广义概念,有时是研以致用(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有时是研以致知(如文学领域),皆为有用之研究,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研以致知的研究,表述时也要让人看出其有用之处(如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滋润心灵启迪智慧,等等)。

当然,即便是文学领域,也有一些选题照样可以做到研以致用,这类接地气的选题多存在于跨学科领域,如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汉译文学编年考录及数据库建设、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结构与作家谱系研究、基督教文学中疑难案件的法学问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大学互动关系研究、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与主流文学的重建研究、日本核电文学与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等等(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

有什么用对应的是课题申报书中的研究意义、成果去向和应用领域。

06

六问: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来?

这个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你真的能解决好吗?是角度更新颖,还是切入点更具体更有深度?或是基于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源?有多少创新是山寨版?你此前学习过或做过相关研究吗?有没有相关的语料基础或试点前导性研究(pilot study)?在回答六问时有多少敷衍了事走过场的水分?

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来对应的是课题申报书中的研究基础、前期成果、条件保障和课题组实力。

这部分内容切不可务虚浮夸,也不要自我评价,应尽量素描式地陈述事实。如前期已收集撰写了多少语料,已掌握了哪些适用于本研究的先进方法,或发表过几篇什么级别的相关论文,主持过什么级别的课题项目,获过什么级别的奖项,成果被引频次和被转载情况如何,或课题组成员结构和研究实力如何,等等。

六问简明通俗,兼具普适性和针对性,文理科通用。在论文写作或课题申报之初,提前简答六问,有助于青年学者从审稿专家的角度换位思考,主动反思和预警质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之前、之中和之后均可通过简要回答六问来冷静反思,养成习惯,则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六问还适用于以PPT方式呈现开题报告的提纲,或适用于向导师或专家征求选题思路的可行性,可让人一目了然并高效反馈,从而避免选题思路冗长陈述却不知所云,或思路不清仓促动笔终成鸡肋

最后重点强调三点:(1六问的回答不需要长篇大论,每个问题的回答只需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即可;(2六问的回答切不可走过场,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如果尚未能简答清楚,就先不要着急下笔撰写全文。科研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学会放弃10个不具备较强研究价值的选题,多钓鲸鱼,少钓虾米,多抱西瓜,少拣芝麻。方向错了,止步就是进步。阻碍创新的往往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我们需要提升的,有时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则是拒绝低价值研究问题诱惑的能力。理清思路,才能少走弯路;(3)要特别重视对前两个问题的简答:一是对你想做什么?的简答,首先要有明确的标题,其次是要能一句话把研究问题表达清楚;二是对从什么起点开始做?的简答,切不可含糊其词敷衍了事,要尽可能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近五年的至少5篇文献,明确指出前人的研究不足。否则,其他问题回答得再有模有样,也是徒劳,因为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对于科研创新来说最为重要。

转自申博论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