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生英文论文发表之路如何开启?

2024/4/11 8:59:11  阅读:25 发布者: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科学研究素质训练的必要环节。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技论文,是目前许多科研院所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不能硬性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但笔者认为,发表论文只是一种形式,背后所包含的能力和素质训练绝对是必要的,比如文献阅读和总结的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术规范的训练等。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论文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或者简单机械地根据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进行评价,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全面否定。

大多数院校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研究生在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各个要素的结构、语言特征及撰写技巧等方面可能接受了部分训练,但对论文投稿过程和发表技巧方面的知识,大都由导师或者学长进行一些零星的经验传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论文初稿完成后,投稿、改稿以及最终接受之前的各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是否能够最终发表,所以如何投稿也非常重要。前人已发表过不少关于论文写作与发表技巧的文章,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详细介绍如何选择期刊、如何推荐审稿人、如何改稿和回应审稿人、如何跟踪稿件状态等技术环节,以便为刚开始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投稿前的准备

1. 选择合适的期刊

论文初稿完成,只是成功了一半,选择合适的期刊并发表,才算大功告成。一般有经验的作者,在选题和撰写过程中,对将来准备投到哪个期刊,大致已心中有数。期刊的选择主要是取决于成果的质量,包括项目的级别、实验设计的新颖性、取得结果的重要程度以及初稿撰写水平的高低等。一般来讲,可以将初稿与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比较,或者调研与文章主题相近的论文已发表到了什么样的刊物。论文的主题必须与期刊的范围一致,文章直接被编辑部拒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本刊主题不符或者不够优先出版

其次,要考虑的是影响因子和论文录用或者见刊的时限要求。学校可能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的级别或者影响因子有规定,所以要考虑刊物的影响因子。关于发表时间的要求,一些资深的科学家更在意成果的影响力,不在乎发表的周期长短。而对年轻的研究生来讲,由于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他们更在意文章发表的周期,同等情况下,可能更趋向容易发表的期刊投稿。总而言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投稿。

2. 投稿前论文的修改

作为研究生,大都刚开始科技论文写作,经验和相关的素养毕竟有限,所以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撰写初稿并修改。要把文章当成一件作品、一件艺术品仔细雕琢、反复加工。试想一下,如果你自己都没把握、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编辑、读者和审稿人能满意吗?所以初稿完成以后,应再仔细阅读并修改。也可以请同学、朋友审阅,同学之间交叉校稿,能找出很多自己不易察觉的小问题,比如字母大小写、一些特殊的符号、参考文献引用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标点符号、中英文字符的差别(例如中英文的括号、引号的差别)等。应尽量避免基本的语法、句法、拼写和格式错误。在编辑和审稿人看来,论文写作的态度和素养也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二、投稿过程

1. 准备好所有作者的联系方式

一般的国际性学术期刊,需要上传所有作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姓名和电子邮箱地址。编辑部收到作者的稿件以后,会给每位作者发电子邮件,确认所有作者都知情并告知编辑部同意作为该论文的共同作者。所以论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投稿之前应该让所有的共同作者知情并审阅稿件,特别要杜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署名共同作者的现象。如果该共同作者收到邮件后,因为不知情或者学术观点有分歧,不同意署名,编辑理所当然地会意识到该论文并没有按照要求得到所有共同作者的同意而投稿,会影响论文的继续送审和发表,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不诚信的印象。

在线投稿系统一般需要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先注册,所以作者在正式投稿之前,可以先注册,进入投稿系统,了解大致流程,甚至模拟一遍投稿过程,熟悉整个流程,发现缺少的文件和资料,事先准备好,以便顺利投稿。

2. 撰写要点

一般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比如Elsevier旗下的期刊,需要作者提供文章的要点,对自己论文的核心成果进行高度总结。一般3~5条,每条不超过85个字符(包含空格)。许多研究生不太重视,

随便应付,或者一条要点的字符数远远超过85个,企图蒙混过关。编辑肯定会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会退回重新修改,虽说不是大事,但也会给编辑造成不严谨或者不尊重该期刊的印象。

3. 附信

投稿时,论文作者往往需要上传一份附信。该附信已逐渐格式化了,有固定的语言和表达,比如作者需要声明所有共同作者知情并同意投稿、该论文没有在其他刊物发表或者处于投稿阶段、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等,有的期刊要求在附信中列出推荐的审稿人,有许多模板供参考[2,11],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再赘述。但附信的核心内容是成果的高度总结,告诉编辑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你的成果重要、值得发表。一封好的附信能让主编快速判断该文章是否值得继续送审。

4. 上传图件和文档

一般的国际学术期刊需要单独上传图表,对图件分辨率、格式和文件大小都有严格要求,应按照投稿指南认真准备。图中的字形、字号、线条粗细等应统一并协调,最好的办法是参照该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并逐渐形成自己固有的风格。图件一般以彩色为宜,以便于审稿人和读者阅读。

三、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一般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在投稿时,需要作者推荐3~6个审稿人,主编或者副主编一般不会完全根据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来评审你的文章,但也必须认真对待。有时候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和把握研究方向的能力。如何推荐审稿人,尽管不同的刊物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总的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审稿人应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推荐的审稿人最好是来自不同国家或者地区,至少2~3个国家或者地区,以体现评审专家的国际性。大部分研究生刚刚迈入科学研究的门槛,所了解的同行专家非常少,所以推荐的是国内了解的非常有限的几个同行。一般而言,推荐的审稿专家的水平和范围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

2. 合理选择审稿人专业背景

推荐的审稿人一般是在本领域发表过一定数量英文科技论文的同行,最好是在所投期刊上,最近发表过类似的文章。审稿是一个义务劳动,是纯粹的为科学研究服务,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唯一的回报是在审稿过程中有所收获。最合适的审稿人,是对你的成果感兴趣,愿意阅读你文章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中遴选。最近在同一刊物发表过相关论文的作者,最有可能对你的研究感兴趣,最愿意评审你的论文。另外,审稿人本人刚刚在该刊物发表了论文,从内心来讲也愿意支持该刊物的发展。如果文章涉及国内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特殊领域、某个部门等国外专家不是很熟悉的地方,比如某篇论文涉及中国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地质问题,推荐的审稿人中应该有一名来自国内且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背景非常熟悉的专家。

3. 正确填写审稿专家的信息

在投稿系统中,一般至少要求填写审稿人的姓名、邮箱、推荐理由。其他的信息,如单位、通信地址、学位等是选填项。填写一定要认真,不能出拼写错误,填写理由最好具体,比如,该审稿专家最近在哪个刊物发表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在哪个领域做出了什么样的成果等。所提供的邮箱应该是审稿人的单位邮箱。最近频繁报道的学术造假问题,其中一个造假方法就是编造虚假审稿人信息。所以编辑部要求作者填写审稿人的单位邮箱,而不是私人或者商业邮箱。因为单位域名的邮箱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单位隶属关系,比如abc@efg.edu.cn就表明该审稿专家在中国教育系统的某个单位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已发表的论文中查找审稿人的联系方式。

4. 填写需要回避的专家

如果不同学者之间存在学术观点分歧或者有利益冲突,可提出需要回避的专家信息。一般的文章不会涉及这个问题,如果自己没把握,可以征求导师的意见。

刚进入科学研究大门的研究生,所了解认识的同行非常有限,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平时多阅读文献,通过文献了解目前国际上有哪些活跃的同行正在做类似的研究工作。还有就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可以更多地了解同行专家,也让同行专家了解你。当然最好的途径是多发表文章,平时注意积累同行专家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专家信息库。

四、跟踪稿件状态

1. 完成投稿

投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上传文档,点击确认键这么简单轻松,如果前面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可能需要中断投稿过程,另外准备上述必要的文件和资料,后续再接着投稿。这时候需要有耐心,需要静下心来,千万不要急躁或者草草了事。在完成上述环节以后,一般会生成一个完整的pdf格式文件,需要作者下载并打开预览,这时候应该仔细检查一遍,因为这是正式投稿前最后一次修改的机会。确认无误,才可以最终确认“approve”完成投稿。

2. 编辑对论文的格式和技术审查

常见退回(不是拒稿)的原因,是没有严格按照刊物的格式要求,比如正文没有行号、图件没有单独上传、“highlights”字数不符合要求、推荐的审稿人不符合要求(常见的错误是推荐了与作者来自同一单位的审稿人)。一些中文office处理系统中输入的符号,在英文操作系统中不能正常显示,变成了怪符号,比如“℃”,在中文编辑系统中是一个单独的符号,而在英文编辑系统中却没有,只能是一个上标的圆圈加字母“C”构成。所以作者必须仔细阅读投稿指南,严格按照要求准备,在第一次向某个刊物投稿的时候,最好仔细阅读2~3遍投稿指南。退回修改不仅耽误时间,拉长了审稿周期,更重要的是给编辑造成不严谨或者不尊重该期刊的印象。特别是被前一个期刊拒稿以后,改投其他期刊的时候,在一种不愉快和急躁的心情下投稿,很容易出现格式修改不彻底的错误。

3. 追踪稿件状态

经过编辑部的格式审查,主编或者副主编的初步评估,认为可以送审,就可以稍微地放松一下心情了,因为不少的文章基本在这个阶段直接被编辑拒稿了,特别是《Nature》《Science》等著名的国际级期刊,大部分稿件都没进入送审环节。一旦编辑部格式审查和主编初审合格以后,你就会在投稿系统中看到“reviewers invited”状态,表明主编或者副主编正在邀请审稿人。这个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因为邀请的审稿人如果不愿意审稿的话,主编或者副主编会重新选择审稿人,一直到“under review”状态,那么你的稿件就已正式送审,可以安心等待结果了。不同的刊物要求审稿专家返回意见的时间长短不同,短的三周、四周,长则几个月[6],但审稿人有时候存在拖延的情况。如果稿件处于“decision in progress”状态,意味着审稿过程已结束,编辑部正在做最后的决定。如果“under review”状态的时间太久,可以给主编或者负责稿件的副主编发一封简单的邮件,询问一下稿件的进展,但语气要委婉,不要抱怨或者催促。

五、如何改稿和回应审稿人的意见

当你收到“accept as submitted”的时候,那么恭喜你,因为对大多数刊物来说,这样的决定是非常稀少的,比如大多数生物医学方面期刊来说,通常少于5%。无论多好的文章,总有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如果收到“revise and resubmit”的决定,那么同样是值得高兴的事,意味着审稿专家和编辑基本认可你的成果,对你的研究感兴趣,如果圆满地回答了审稿人和编辑的质疑,文章很大可能被接受发表。所以如何改稿和回应审稿人至关重要。

1. 正确看待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

绝大多数审稿人都是自愿服务,国内部分期刊会付给审稿专家少量审稿费,但这根本不是审稿人愿意审稿的动机,而是完全出自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份责任和自己的研究兴趣。所以首先应对审稿人与编辑的付出和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改稿的过程就是一次难得的与同行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一些细心负责的审稿人甚至对英语写作和语言表达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这相当于免费给你做语言修改和润色。当然也希望这样的语言和表达错误不要太多,一是浪费评审专家的时间,二是语言问题太多的话,可能直接被编辑退回修改。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审稿人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严厉的批评,可能让你失望,甚至愤怒。这时候千万要认真对待并尊重审稿人的批评和建议,千万不能因评价差或者修改起来太痛苦而放弃,放弃意味着完全失去了机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他们的意见修改。要相信审稿人和编辑绝不会埋没一篇优秀的文章,况且真正优秀的成果,很多学者都会感兴趣,即使学术观点有分歧,想故意阻挡也是挡不住的。

2. 如何点对点回应

一般的国际性学术刊物要求对审稿人和编辑的质疑点对点回应(point-by-point response),现在很多国内期刊也开始这样要求。点对点回应的格式是将作者的回答,放在审稿人的每一条问题之下,针对审稿人的质疑,详细说明你是如何修改的。这样的好处:一是避免作者遗漏审稿人的问题;二是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再次评审的时候,很快就了解到作者对审稿意见的态度、是否已修改、如何修改的。

首先,应该对他们的审稿和建议表示感谢,即使你认为他们要求你做的事情没有必要,你也一定要修改,他们这样要求,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要做出善意的回应。其次,要避免笼统和简单的回答,比如已修改。这种回答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必须详细说明你是如何修改的,修改的结果是什么。比如要求重新组织某部分的内容,你一定要告诉审稿人,比如你增加了什么内容,删掉了哪句话,把哪句话的在文中的位置调整到另外某个位置等。

3. 提交附信

修改完成后,应该提交一封附信,对编辑和审稿人的辛勤劳动和提出的意见建议表达感谢,对文章的修改情况做一个总体说明,对有些审稿人提出的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回复,对一些目前没能完全根据审稿人意见进行修改的问题做必要的解释说明。

4. 应避免的错误

首先,要避免情绪化或者质疑审稿人歧视作者,甚至对审稿人或者他们的评论进行攻击和谩骂。审稿人不是你的敌人,一般不会故意与你作对,即使偶尔有刁难的现象,也需要你有礼有节地用证据、数据或者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辩护。

其次,要避免不做任何修改就改投其他刊物。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数量有限,下次可能又送到同一个专家手里,试想一下,当再次收一份同样的、没做任何修改的稿件,审稿专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而且没有对审稿意见进行回应和修改直接撤稿而改投其他刊物,也是对该期刊的不尊重,下次再向该期刊投稿可能就非常困难了。再次,要避免在点对点回应中声称已修改,而正文中并没有修改的情况。编辑和审稿人都能查阅到你的原稿和修改稿,也会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正文中一些关键的部分出现这种情况,企图蒙混过关,后果就非常严重了,因为这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比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本身的问题更严重,可能直接被编辑拒稿。

最后,要避免诉苦和找不恰当的理由,比如没有实验条件、没有样品、资料不足等,或者告诉编辑发表不了论文就不能按时毕业,这些理由只能使结果更糟糕。期刊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地方,不是慈善机构。在现阶段实在不能完成某些实验、提供所要求补充的资料或者其他更多的证据,也要客观合理的解释,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得体。比如笔者发表关于塔里木盆地某区块的油气运移和充注成藏文章的时候,一位审稿人希望我们补充一张研究区的构造图,更好地证明我们的观点。但这样的构造图确实很难得到,我们就告诉审稿专家,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图件,构造图也属于石油公司的保密资料。仅仅这样回复可能还不够,我又仔细查找了更多的文献,从已发表的成果中找到了一张该地区的岩溶分布图,而且这张图中岩溶的分布情况与文中预测的优势运移通道也非常吻合,随后在回复后面附上了这幅图,并在原文后面增加了参考文献。尽管最终未能根据审稿人的建议提供图件,但编辑和审稿人也看出我们在尽最大努力回答这个问题,因而再次审稿的时候并没有为难我们。

总而言之,投稿前认真细致地修改论文初稿、根据论文成果质量和论文发表的时限要求选择合适的期刊、推荐合适的审稿人、点对点回应审稿人、根据审稿意见认真改稿以及密切与编辑部保持联系,对科技论文顺利发表非常重要。

转自物理所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