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原有理论难以解决,就构成课题。所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从读书和讨论中发现问题
在科学研究成果中,常常发现这类词语:“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多种多样的形式”等等。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多大程度上?何种范围内?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不同形式?这些都可以构成进一步研究的子课题。对这些子课题锲而不舍地探讨,可能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在选题前,应先在自己熟悉或有兴趣的范围内广泛阅读有关文献信息,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开阔思路,扩大视野。张世英教授曾深有体会地说:“选题过程中,要大量翻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题目中心也就酝酿得差不多了。”这是经验之谈。通过读书,了解信息、思考选题,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
突破科学“空白处”及“交叉口”
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难度,有利于挖掘研究生潜力,发扬创新精神,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成一家之言。
(1)“空白处”。是本学科领域尚未涉猎的课题,如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等。这类课题参考文献较少,甚至无所借鉴,研究空间广阔,创造性发挥余地较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生可以在了解总体研究状况基础上,运用联想、推理、演绎、判断等思维方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主体认识。当然,还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研究空白和忽略的薄弱环节加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2)多学科“交叉口”。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综合的趋势。在学科与学科交叉地带,不断涌现一些新的学科门类,如文艺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必然带来新问题,要求研究生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选题,在学科综合和比较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
综合、比较和社会调查法
(1)综合法。大致分为“综述”和“述评”两类。“综述”要求归纳、总结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全部研究成果。所谓“全部”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某一阶段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次会议的“全部”。“述评”要求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选择这类课题,首先要全面占有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概括和分类。评价他人成果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发表自己意见时,要有独到见解,有理有据。
(2)比较法。首先要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纵比是历史比较,即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变化,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问题,横比是不同的具体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比较,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并探索原因何在。如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横向比较。
(3)社会调查法。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注重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选题。真正做到选题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研究生论文选题指南
材料提取、拟想验证、启发法
(1)材料提取法。阅读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于动手、认真思考、归纳分类。要弄清哪些属于本学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哪些属于本学科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琢磨和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选题。
(2)拟想验证法。是指先有拟想,而后通过阅读资料并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平素的观察和学习,初步确定选题范围,再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学术界的探讨。
(3)启发法。教师在讲授中,将课堂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就某一问题论证的观点、依据、方法给研究生以启发,开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适的选题。
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旨在摆脱原有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这就需要重新编排整理一组熟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看待它,并摆脱当时流行理论的影响。换位思考有同层换位、异层换位、时空换位三种。
(1)同层换位。是指从同一逻辑层面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研究教育理论问题,多从泛智论体系出发,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首次把教育学研究从哲学认识论中分离出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研究教育学,则从教师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从经验主义哲学背景出发,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体系。教育理论发展的这三个高峰,都是以换位思考为特征,在教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层面上进行,属于同层换位。
(2)异层换位。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不再单一地从教师、学生或教材层面展开,更多的是从师生关系(要素)之间的联系层面展开,从师生互动角度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即不同层次换位。
(3)时空换位。当我们讨论同一教育、教学问题时,从不同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如办学地点选择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书院可以办在名山大川旁边而薪火不断,而当代中国大学却非得办在都市呢?为什么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可以办在偏僻的小镇上,而中国就不行呢?这就是时空换位思考。
转自论文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