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写作中,学术、思想、故事的解构与重构

2024/4/7 14:54:01  阅读:33 发布者:

鉴于学科属性的不同,学者、学人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理解与写作路径必不相同。但是任何学科属性的一篇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前提必须也必然是有一个丰富资料的储备过程。资料储备的来源包括研读、互动、查重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的规范了解、格式掌握和注释规范则是论文写作的进一步功课。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有论文写作都是一个求或者求的过程与结果。这一过程与结果涵括诸多问题与要义,诸多路径与方法。就毛殊凡作文四要的观点来看,作文需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对事实或证据、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整理和加工;二是必须判断事实、证据以证明假设(论题)或否定假设并得出正确结论;三是必须经得起推敲,特别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中站得住脚、立得住身、守得住神;四是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和吸纳他人意见和建议。

而就胡范铸的观点,(语言研究)既应勇于提出比国内外既有范式都更具阐释力的理论模型;也应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还应积极参与公共话语,用新媒体推动话语生态建设。做学问的三不做是:不做不好玩的学问;不做那些对社会没有多大意义的学问;不做理论上没有创新的学问。做学问的三不说是: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不说马屁话。其中,话语、问题与范式是任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必备的三个核心要素;两个三不则是学术品质和学术品格问题。

借鉴、综合并创新运用前人的经验与方法,笔者认为,学术、思想、故事是高水平论文的三大核心,问题、学理、方法、论证、验证、传播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六个必备要素,而论文策划、论文组成和论文写作则是完成一篇论文的三大环节。其中,论文组成则包括摘要(Abstract)、前言(Introduction)、前人工作(Previous Work)、我们方案(Our solution)、效能(Performance)、分析(Analysis)、结论(Conclusion)、引用(Reference)等几个方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如何解构与建构学术、思想与故事,也就是我们如何具体地完成一篇质量比较高的论文?笔者认为主要有6个构成环节。

一、根据选题价值与问题解决的需要展开学术构思

构思是根据选题和材料谋划论文写作的过程。在构思阶段,要确定论文论点、论据以及所必需的事实、实例、资料和实验数据,设计论文的构架、论证方法、写作风格,拟订论文题目、结论等等。通过构思,可以明确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如何去写。构思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标题(Title)、一个好的想法(Idea)、一个好的问题(Question)和一个好的创新/意义(Novelty & Significance)。其中,标题、想法与创新的题中之意毋须多言,问题貌似很好理解,但是很多论文出问题最多的就是问题问题意识,所以需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首先,中英文对问题的表达是不一致的:英语需要好几个单词来表达问题这个概念,比如questionproblemissuetrouble,它们都可以翻译成问题,而中文仅有问题一个词汇。所以,问题意识的问题,既包括现实的问题,比如说 problemtrouble,也包括倾向理论的问题,比如 questionissue

高水平学术论文中所讲的问题,既指理论问题,也指现实问题。一般来说,其中理论问题的问题既蕴涵理论的要素,也保有现实的考量;现实问题的问题,既有理论的视野,也有现实的要素。比如我们在现实教学、科研中请某个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硕、博士)论文,结果,我们往往会得出一些看似低级的、空洞的、貌似说了等于没说的回答:

让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和没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交朋友,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伤害。”“研究熊的冬眠和捕食习惯表明,它们想抓什么猎物,完全看环境。”“某某药物对新冠肺炎有用吗?研究结果表明,没用。

如果我们随便找个博士生请他用一句话给你概括一下他的博士论文,很可能得到这样一句话:

我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问题。”“我研究智能媒介问题。”“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传播问题。”……

从上述回答中你根本没法得到你想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句话概括,而只能从他的回答中大概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而并不是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问题本身,也是研究的起点。而论文最终体现的问题意识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气候变暖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利益纠葛难以平衡和国际立法无法达成。这就是怎么回事。能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论文往往也就有了问题意识

有了问题意识的论文,就像建筑物有了框架,就似列车驶入了正轨。其布局谋篇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脱离传统的教科书模式写法——“定义特征问题优劣建议,而是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国际立法设计三段式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与困境;分析问题,化石原料使用、碳交易、碳排放问题的国际立法;解决问题,全球低碳经济的科学对策。

显而易见,三段论的结构看上去更加严谨,更具学理性,更令人赏心悦目。

二、用学术语言提炼论点

一般而言,一篇层层深入的高水平论文中的论点既有总论点,也有分论点。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总论点力求科学、创新、准确、有用;内涵恰当,外延适中。分论点则必须根据文章需要和总论点的复杂程度及难易程度进行分解与提炼。如何分解与提炼,需要根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四种学理关系,即并列关系,阐述总论点是什么;溯源关系,阐述总论点为什么;因果关系,总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回答怎么办,是探究方法的;辨证关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不同的方面揭示总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指向,即并列关系为是什么,因果关系是为什么,溯源关系是怎么办,辩证关系是怎么样。

三、坚持具有学理性的文章结构

我们一方面坚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布雷特·门斯 (Brett Mensh) 和康拉德·科尔丁 (Konrad Kording) 总结出的写好结构化论文的10条规则——

1.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要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

2.为那些不清楚你工作的有血有肉的人写作;

3.坚持背景内容结论(CCC——“ContextContent and Conclusion)的结构组合;

4.优化你的逻辑流:避免曲折,使用平行叙述避免曲折表达;

5.在摘要中讲述完整故事;

6.在介绍中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篇论文至关重要;

7.依据一系列的叙述阐明结果,建立相互印证支持中心思想的基础;

8.讨论这一空缺如何被填补,说明诠释中的限制点以及同领域的相关性;

9.将时间分配到重要的部分:标题、摘要、图标和提纲;

10.获得反馈从而对整个故事进行精简、再利用和再生。

四、厘定摘要

关于摘要,有五个核心要素。

一是摘要是陈述主要内容,确切、不加解释评论的一篇短文。

二是论文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300字左右的长摘要(也有很多长摘要超过 1000汉字)对提高被引频次有益。

三是摘要是全文内容的凝练版,需要在摘要中讲述完整的故事。

四是在字数允许范围内,包含尽量多的信息,如研究目标、关键材料/方法、理论机理、主要结果、结论。

五是摘要最主要的四个要素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其中,目的切忌与引言重复,简明指出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即可;方法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研究对象、数据及过程方法;结果应主要列举由方法得出的阶段性直接结果,即若干分课题反映出的现象;结论应凌驾于结果之上,是对直接结果的总结及提升,也是对直接结果的定性。

下面是笔者为一个博士生改写的文章标题与摘要、关键词。

原作为:

文化符号传播对中国形象的影响及改善策略

要:文化符号是国家形象的载体。它一方面是传递国家形象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可能出现编码意义和解码意义不相符合甚至相反的困境,造成国家形象的缺失、偏差甚至变形、扭曲。我国符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既有我方符号选择的失误与传播能力较弱的原因,也有他方符号接受过程中渠道、环境与受众的原因。面对不利影响,以文化符号主动重构国家新形象的思路应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前提、以塑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外文化的关联性为纽带,来推动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和有效表达,发展路径上应以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为重点对象,孵化文化符号2.0版本,实现立体传播。

关键词:中国形象;文化符号;文化折扣;文化误读;土耳其

改写版为:

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路径研究——基于土耳其我想象的中国绘画作品的实证研究

要:作为国家形象载体的文化符号既是传递国家形象的有力工具,也是扭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编码意义与解码意义不符甚至相反困境的有效手段。研究中国国家形象文化符号传播的当下路径,极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土耳其我想象的中国绘画作品的个案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形象文化符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自身符号选择失误与传播能力较弱的原因,也有他者符号接受过程中渠道、环境与受众不一而产生文化误读的因素。面对各种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因素,以文化符号重构国家形象应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前提、以塑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外文化的关联性为纽带、以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为重点对象来推动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和有效表达,进而达成国家形象立体传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国形象;文化符号;文化折扣;文化误读

另外,这里举一个《图书情报知识》的极为规范的摘要,以飨读者。

要:[目的/意义]回顾和梳理抗日战争中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历史,凝练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精神,激励当今图书馆学教育砥砺前行。[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阐述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西迁办学的困境与坚持,提出西迁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结论/发现]西迁精神的核心内涵:家国情怀、信念坚贞、百折不挠、服务社会。西迁精神的当代价值:不忘初心,牢记图书馆学教育的使命;坚定信念,坚守图书馆学教育的阵地;锐意创新,推进图书馆学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求真务实,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创新/价值]挖掘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史料,以史为鉴,振奋当今图书馆学教育的精神。

五、关键词

关键词具有客观性、针对性、专指性、网罗性的特点,需要反映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结果、结论等核心要素。所谓关键,意味着锁闭(关)和开启(键)。关键词不是论文标题的几个核心词汇的剪切,更不是所写选题的对象、理论、方法的核心概念的简单提取。正因为不简单,所以笔者用萃取二字。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一篇优秀论文的逻辑;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打开一篇高质量论文的钥匙(key);一组好的关键词能够增加该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进而提升引用率,最终提升该论文作者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做出符合国家规范和期刊特定规范地参考文献

好的参考文献具有如下 6条标准:

1.规范(国家著录规范和刊物规范);

2.经典(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

3.权威(前沿性、代表性、最先性);

4.新颖(5年以内的不低于 50%,注意半衰期);

5.必要(非必要不引用);

6.全面(中外文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文献)。

转自泛研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