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引言和文献综述有部分重复怎么办?

2024/3/28 11:09:06  阅读:56 发布者:

前几天一位同事说,一篇文章中引言文献综述这两个章节有部分重复,应该怎么处理?其实,不仅引言和文献综述有重复,引言和讨论也有部分重复,结果与讨论、讨论与结论都有部分重复。今天我们就聊聊这内容重复的问题。

640.png

上图展示了一篇文章的典型部分或章节:标题、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研究结论、参考文献、研究数据(暂时还不是必须提供的,将来应该会被要求提供)。

标题、摘要可以相对独立

这些部分中哪些能够相对独立呢?相对独立的意思是,不看论文的其他部分,仅看这一部分就能了解这篇论文,或者说,那些能讲清楚文章要传达的idea=QA)的部分,就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标题可以相对独立;摘要可以相对独立;标题+摘要,也可以。

标题是去除余震后的南加州地震序列呈泊松分布吗?;摘要更是直截了当地说“Yes”。针对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标题就是相对独立的,因为它的直接回答要么是Yes,要么是No;不管Yes还是No,都是整篇论文要论证的结论。我们还可以说标题+摘要是相对独立的,原因一样。但是这里不能说摘要是相对独立的,因为只有一个词Yes,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一般情况下,摘要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它至少要包含三个核心要素: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当然还可能包含其他信息,如研究背景、研究启示等。

引言可以相对独立

除了标题、摘要相对独立,引言部分也是相对独立的。这一部分应该当成一个精简版的论文来写。为什么引言仅仅是正文的一部分,却要当成一个完整的论文写呢?这就要说引言要完成的使命了。简单地说,引言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读下去,并且为他们节省时间。引言要围绕着研究问题写,因为只有问题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这个道理很简单:看见几个朋友在聊天,你凑上去,最想知道的就是他们在聊什么。是特朗普能不能连任?,还是啥时候武力收复台湾?

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研究问题,我们还是要费一些心思的。我们得猜读者知道多少与待研究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知道的少,我们就得铺垫背景知识多一些;如果知道的多,我们就可以铺垫背景知识少一些。我又不知道那个读者是谁,怎么办呢?我们得假想一个普遍听众Universal Audience,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圈子里的人,即对我们所在的领域的基本知识都懂的、有理性思辩能力的人(此时还不是普遍听众)。我建议大家可用举例子的方式去向读者传达要研究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策略)。用一两段话描述一个真实的或者构造的例子,用以具象化待研究的问题。读完例子的预期效果:地球人都知道!别人都能看得懂,此时,你的读者就真的是普遍听众了。

仅仅了解一个具体的问题,还是不够的,别人还想知道这个问题在文献脉络里处于什么位置。与既往的研究有何不同(是新的吗、别人没做过的吗)?重要吗(问题有意义)?如果这两个问题,读者找到了肯定性的回答,我们的引言就已经成功了。引言可以到此为止。但是,惯例是,在引言中还要交代作者回答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采用的主要方法,甚至还包括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研究结论(我能搞得定)。这样引言就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文章了,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想吸引读者读下去,节约他们的时间。

光是你自己在这里说了,别人是这样说的吗?

大同小异!我们来看看吧。AMJ2011-2012年连着发了7篇编著,讲如何写作的问题。刘祯对这七篇进行了翻译+解读(在《管理学家(学术版)》上发表了三篇论文),下面这段话引自引言撰写与假设构建这篇。注意,这三点仅仅是要点,并非行文顺序。

有效的引言可以回答以下三组问题:

首先,谁关心你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是什么,之于理论和实践,为什么其很有意思并且很重要?

其次,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然后又如何?对于研究主题或问题,有哪些已有的关键理论观点和实证结果?有哪些尚未解决的疑惑或者矛盾?为什么一定要解决它?(解决其的必要性在哪里?)

最后,给读者的收获是什么?研究是改变、挑战还是提高了学者们的认识?

当引言可以说明这三个基本问题时,这一产品就符合了基本的品质标准。

到现在我们仅仅说了标题、摘要、引言是相对独立的。(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这一堆括号里的东西是最详细的,合起来叫正文吧,肯定是独立的。讲同一个事儿,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在内容上(这里没说语句)就必然会出现重复。这就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写论文的人就得处理这些问题。

问题一

标题与摘要、标题与引言、标题与正文重复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不用解决,我们就是要他们重复,不重复才真有问题呢。

问题二

摘要与引言、摘要与正文(特别是正文的结论部分)重复如何解决?

摘要是一篇独立于正文之外的短文,是整个论文的高度总结。但是,写的时候我们经常挠头。为什么?论文实际就那么多东西,摘要里也要写、引言里也要说、讨论和结论里还要说,编两套词还好说,多了能不挠头吗。

这里我建议大家尝试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来写摘要。第三人称不是没有人称,我经常读到一些没有主语的病句。那怎么做呢?想象着你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论文也写好了。现在中央电视台要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你的研究,请你提供不超过400字的、主持人能够在提词器上直接念的一段文字。你怎么写?这样可能就能把摘要和引言、摘要与正文的重复问题给解决了。

问题三

引言与文献综述、引言与研究方法、引言与结果与讨论、引言与结论重复如何解决?

引言与文献综述的重复

说引言与文献综述的重复问题,我们就顺便要提一下文献综述的目的了。我们说过做研究就是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那么文献综述在大的方面就是支持我们提出问题和支持我们回答问题的。我们回答问题又是通过猜测和检验来进行的。因此,文献综述的使命就是:支持我们提出研究问题(别人没做过、问题有意义);支持我们做猜测+支持我们去检验猜测(我已经搞定)。顺便提一点,这里的猜测就是研究假设。但是,它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研究假设,例如AB是正相关关系等。这里的研究假设还包括类似下面的表述:用扎根理论可能能回答这个研究问题研究那个案例可能能回答这个研究问题”……这些研究假设不是正面回答研究问题,而是对研究问题进行了限定或指出努力的方向来间接地回答研究问题。这些寻求前进方向的努力,只要不是让研究问题在原地打转,在我看来,都可以称为研究假设。在这种意义下,任何研究都有研究假设。

那么在(非综述性的经验研究)论文中,以文献综述为标题的章节到底在说些什么?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发挥支持我们做猜测作用的文献综述。也就是说,我们有哪些研究假设,这些研究假设是如何从理论、模型或者前人的文献中推导出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一章节叫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这一段提到的研究假设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研究假设)更为合理。这样的情况下,引言与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内容重复就不会太多了。一般情况是,在引言部分指出我们从X理论、Y理论的视角去分析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然后在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部分说X理论是啥,用到的核心概念是啥;Y理论是啥,用到的核心概念是啥;用到的核心命题是啥;怎么用于分析研究问题的等等。在引言中一般不会提到具体的研究假设,如果要提,也是作者从后面众多的研究假设中挑选出的最吸人眼球的研究假设。

如果以文献综述为标题的章节,真的是发挥支持我们提出研究问题作用的文献综述。这时候,文献综述与引言的重复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语句上不重复是最基本的要求,怎么在内容上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呢?我在这里建议两种做法:一种是引言中浓缩,文献综述按比例放大;另一种是引言中吊胃口,取其一瓢,文献综述全面阐述。

我们先来谈第一种做法。文献综述中,作者通常要构建一个概念框架或者逻辑路线图来对现有的文献先梳理后批评。那么为了尽量避免重复,我们可以把这个组织文献的概念框架或者逻辑路线图在引言部分中交代,辅之以重要的参考文献。在引言中不多做解释,留到文献综述部分充分展开。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做法。文献综述时,假如涉及到10个方面。在引言中我们仅仅使用2个方面以吸引读者。我更倾向于使用第一种做法。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文献综述部分常常把支持我们提问题支持我们做猜测这两种功能放在一起相互穿插。徐阿进等说:AMJ2010年第110篇论文来看,作者一般都在引言部分进行简单的文献综述,讲述他的研究怎样对于已有文献做出贡献,并在随后的理论与假设部分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进一步论述理论上的贡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大家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仔细揣摩了。

引言与研究方法的重复

引言与研究方法的重复一般不会太多,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处理。通常仅仅是在引言部分提及类似下面的表述:我们准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XXX进行XXX研究;然后进行XXX分析等。然后在研究方法部分展开就可以了。这部分相对固定,比较好写。顺便说一点,研究方法写作时也是要做文献综述、要引用文献的,这时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支持我们去检验猜测

引言与结果与讨论的重复

我们先插一个问题进来:结果、讨论、结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我想先通过一个类比来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如果看过法庭庭审的情况,大家就会明白:审判长宣布开庭后,将按照XXX诉讼法第XXX条的规定,例行以下公事: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当事人诉讼权利与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等。然后,审判长会大声宣布:现在进行法庭调查。此时,庭审便进入了实质阶段。而每一个律师和法官也当然知道,庭审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两个阶段。最后,审判长宣判。类比过来,结果就相当于法庭调查,把事实证据搞清楚(我们认为的事实与法律事实不一回事,大家知道就行了,我们这里不深挖);讨论就相当于法庭辩论,把事实证据如何支持诉讼请求说清楚;结论就是最终判决,通常是简短有力的,如张三无罪释放

结果从哪里来?它是研究者遵循研究方法载明的程序,收集和加工数据,所得到的证据。我们说,做研究就是构造一个复杂的论证(名词)。张久权说,在这个论证(名词)中,结果是论据;结论是论点;讨论是论证(动词)过程。他接着说:在进行讨论时,作者运用证据(结果)加上前提条件(材料与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论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乎逻辑性。如果没有进行讨论,就缺乏证明过程,结论的可信度、科学性和价值就会丧失殆尽

结果包含哪些内容呢?用文字,表格、

等对数据分析所得到的与回答研究问题紧密关联的结果的描述(要报告哪些内容,研究设计中应该已经明确,当然数据分析阶段也可以调整),可以进行简要说明和解释。一般不用参考文献,因为都是自己做的东西;此时,也不用和别人的结果进行比较,留到讨论部分再做。

那么讨论部分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先看看别人怎么说吧

李小玲给出了另一种表述

刘清海等注意到医学期刊论文讨论部分的大同小异,希望推行准结构化的讨论写作标准。准结构化模式为:推荐性结构+开放性问题,配以小标题。推荐性结构包括主要发现、可能机制、论证强度、综合证据、意义与应用、结论等共6个方面,其中,可能机制、论证强度和综合证据为论证方面的结构。

张久权、李小玲、刘清海等学者对讨论部分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他们的讨论层次感不强,结构不太清晰(刘清海等学者的讨论还算比较清晰)。这里,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部分展示的是,从研究结果出发,在综合权衡内外正反观点和证据的基础上,探究研究问题最合理回答的过程。内部指的是本项研究;外部指的是别人的研究;支持指的是与我的猜测一致;否定指的是与我的猜测不同。讨论的理想结果是:我把研究问题搞定了(得到了到现在为止最合理的回答)。

我们分别看一下这几个组合:

内部-支持:在理论层面的支持我们猜测的内容在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部分已经详细论述了;在经验层面的支持我们猜测的证据已经在研究结果中呈现,讨论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证据说句话:证据XXX支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这种支持反馈到研究假设背后的理论构想,即理论构想也得到了支持。

内部-否定:这里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方面,我们得到的研究结果不支持我们的猜测(经验层面),需要解释;特别是当发现新鲜的事实的时候,对既有的理论会产生什么挑战?会不会刺激我们做出新的理论构想,得出新的研究假设?这些内容需要讨论。第二方面,尽管猜测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我们还有哪些可能犯的错误(经常叫研究局限):A 竞争性理论考虑了没有,排除了没有(理论层次的漏洞);B 研究设计有问题没有(经验层次的漏洞)。研究设计这里主要指的是理论框架有了、研究假设有了以后,怎么抽样,概念怎么测量,数据怎么收集,数据怎么分析等问题。当然,很多已经在研究方法部分论述过了,在讨论部分不必重复;讨论部分着重讨论那些我们弥补不了的漏洞,我们是怎么退而求其次的,对最终得到的结论的合理性影响有多大。

外部-支持:刘清海等学者说列举与自己结果和观点相同的文献,以加强或佐证自己的结果和观点,是这个意思,但是总觉得怪怪的。怪在哪里呢?观点都一样了,还要我们的研究干什么?这不是重复研究吗?当然有人说Replication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正是有很多实验结果能够一再地得到复现,我们才有信心相信那个理论。是的,道理是没有错。但是,Replication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不受待见。与直接列举相关的结果相比,我更喜欢下面的做法。

假如别人已经说过A导致B,我想增加一个C作为中介变量。AC的关系也没人做;CB的关系也不知道。现在我做了,发现的确有中介作用并且还挺强,ACCB的相关系数也比较大。那么现在怎么引用别人的成果,来说我的研究结果得到了支持呢?更具体些,怎么说CB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别人的支持?假如我们说王五研究过CB是正相关关系。那别人就可能怀疑,都研究过了,你有什么新意?假如我们这样说:张三的研究说CD是正相关,并且CD的原因;李四的研究说BD是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得出的CB正相关结果是一致的。这是不是好一些。例子是虚构的,大家得意忘言即可。

外部-否定:如果发现别人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结果不一致,我们就有义务去解释这种现象了。

上述以研究结果为基础展开的内外正反的讨论,就类似于庭审中的法庭辩论环节。原告和被告都能不缺席,如果有一方缺席,可能审判长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缺席的一方了。审判长是谁?审判长就是我们做研究的人。原告是谁?原告也是我们自己,诉讼请求就是我们的猜测。被告是谁?被告也是我们自己,诉讼请求就是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做研究就是我们自己审判自己,左右互博的过程,如果有一个角色缺席,我们的研究结论可能就会有失公允;当然把目光放远一点,任何同行都是我们的审判长,也都有可能把我们列为被告起诉到法庭。大家基本上不用担心正义的问题。国外有人说过,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那句翻译错了的话在这里很合适:正义总会到来,只差早与晚。

再对这个插入进来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吧:结果,主要用数字,

、表格进行表述,不引参考文献;讨论,从结果出发展开内外正反的左右互搏,需要引用大量参考文献;结论:是针对全文所提研究问题的,是经过讨论推理后得到的总观点。

这个插进来的问题也引发了两个内容重复的问题:A结果与讨论重复;B讨论与结论重复。先说这两个问题吧。

结果与讨论的重复的一个表现是,在讨论的时候不知道说啥,把结果部分大量的复制。举个例子吧,周乙华给的例子:在一次地震中,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万余人;房屋倒坍778万余间,损坏2459万余间等,可以能表格或图的形式呈现在论文的研究结果中。在讨论部分再说的时候,仅需重复最重要的数据,或者用见图见表的方式。

讨论与结论的重复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前边也看到了,刘清海等学者就直接把结论放到讨论里面去了。可能不太合适。讨论部分重在论证,重在展示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讨论自然引出结论;结论是讨论部分综合权衡的结果,就像法庭上审判长用力一敲法槌宣布:本庭现判决如下XXX”。对研究结论的升华,也就是意义阐释部分,我建议也放到结论里面去。一是可以多写几句话,二是我们对研究问题有了回答(这是综合权衡各方面观点和证据以后的研究结论)以后再谈意义似乎逻辑上更恰当。我们可以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论,在认知上对谁有什么改变;在实践上促进了XXX。再啰嗦一点吧,讨论部分也可以谈结果的意义,那里的意义与结论里的意义不太一样。结果的意义在于对理论假设或背后的理论构想支持与否。如果有新鲜的结果,能够刺激我们做什么样的新的猜测。而结论部分的意义,则属于整个研究的意义。可以开展的后续研究放到讨论里面谈也可以,放到结论里谈也可以。我建议还是放到结论里说。因为讨论是个激烈的唇枪舌剑的论证过程,最好别岔开话题。说书人经常讲的一句吊人胃口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在最后抛出的。

好了,该入正题了。引言和结果的重复一般不是问题。引言中极少提结果的事,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引言与讨论重复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不过这两者也比较好区分。我们说过,引言最大的使命就是让读者相信别人没做过问题有意义,捎带着可以提提我能搞得定;在讨论部分,别人没做过不用提了(不要再去做文献综述了),重心几乎全部落在论证我已经搞定了,捎带着提提问题有意义

引言与结论的重复

我们刚才说了,结论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A对研究问题的回答;B意义;C研究展望。结论要与引言呼应。怎么呼应?引言中提问题,结论中要回答问题,直接回答,不拐弯抹角。

引言中表述问题的意义是这种提法:如果本文所提研究问题得到了合理的回答,那么XXX将能够得到XXX好处。结论里怎么呼应呢?结论部分,我们已经得到了研究问题的合理回答,那么XXX真能得到XXX好处吗?此处要把这些好处具体展开,做implication推理虽不像演绎推理那么严丝合缝,但是也要关联性很强,让读者在心里得到一个比引言中更肯定的回答。

转自选题宝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