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会导致5秒内被毙稿的3个致命错误

2024/3/14 15:38:20  阅读:37 发布者:

人世间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晚上看审稿状态还是 under review;一觉起来,却发现邮箱里面多了封拒稿信(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满满的都是泪)。

什么时候,你的稿件容易被拒?

拒稿这事,会出现在投稿的多个阶段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不应忽视。

1. 初步审核的过程中,因为格式问题被毙掉;

2. 文章到了主编手里,大佬翻了翻摘要,觉得不是杂志的菜,没必要外审,直接毙掉;

3. 文章写作中犯了致命错误,审稿人忍无可忍,直接毙掉。

如何说服审稿人?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做一只不卑不亢的「舔狗」。对方是审稿「爸爸」,掌握着我们文章的生杀大权,当「舔狗」是肯定要当。

但是,当「舔狗」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

审稿人意见最好逐条回答,人家都提出意见了,你却无视?那他就把你文章毙掉也在情理之中。

不论具体意见是什么,都要先感谢审稿人的意见,表示他们的意见十分重要云云(彩虹屁先拍起来)。

能补实验、数据的尽量补,无法实现的也要向审稿人做适当的解释,提出一些可能可行的方案,体现你是有认真考虑这个意见的。

直面自己 SCI 论文写作的3个致命伤

1、主观情感导向过甚

尊重客观事实,就是尊重科研是审稿人是给我的diyi条建议,解剖这句话,也就是要遵循以实验现象为核心,充足且真实的数据和图表才是理科论文的卖点,如果过多加入主观引导的意见和文字纂述,那么就会显得头重脚轻。

我想出的解决方法:1.不管diyi次实验现象多么贴近文献的结论,或者实验周期多长,分六组做十遍(当然条件允许的话,次数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在摆出多组数据的同时,尽可能还原更真实的实验现象,2.我把文字全部用在数据的解释和描述上,了自己所有现象外的臆断结论——把文章中“I think”全部改成“It shows ”

过度强调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肯定会物极必反,让审稿人丝毫找不到思维的共性,我想文科研究生肯定也是同一个道理,不管是思辨、调查、论断都离不开真实的社会础,个人主观思维太过于天马行空或湛词夺理肯定会导致立论不稳,显得胡编乱造,遭到审稿人的反感。

2、下绝对性的结论

很多同学为了把自己的文章出去,或者为了让大家都认可自己的实验结论,都会把自己的Summary(结论)说得很满。我见过很多需要修改的论文Summary经常出现“absolutely”或者“must”这些词汇,这些词汇毫无疑问地让作者遭受很大的质疑风险。

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有一个师弟投了一篇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编辑respond的核心就是“Do you think your experiment conclusions are correct?”(你认为你的论文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吗?),师弟不得要领,一遍地重复做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还是没有变化,也并没有发现错误,不知道怎么回复编辑,急了!

课题组的大师兄,一语道破天机编辑是在质疑有没有其它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果不其然,师弟的论文只是做一种状况的分析和总结,其他不常见的状况钟忽略掉了,就算师弟的diyi种状况分析的很透彻,也很正确,但它终究只是片面的东西,根本不能进行全面性地总结!

做科研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某种规律、方法、观点有更深次的认识,或者澄清了一个暂时迷惑的问题,如果结论太满,断了别人和自己的后路,就肯定会让自己下不来台。

3、参考文献的引用不得体

.很多审稿人有钟先看参考文献的习惯。一方面看一下作者是否足够了解和尊重前人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顺便找一下看有没有自己(或团队)的文章被引用(假如出现审稿人的文章会满足他们极大的虚荣心)。

检查文献的引用是否必要。因为很多作者的文献是转引他人的论文,根本没有阅读过文献,把文献拿来充数,也就导致文献与稿件的主题联系不明了。

数量不够和年份不合。根据笔者个人写两篇SCI的经验,文献数量zui好是25篇左右,而文献年份不要太久远,zui近两年的文献不少于20%,而zui近五年的文献不要少于80%,这些都是好文章自带的潜规则

转自论文发表评职称评审专著教材专利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