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位论文选题的三种现状

2024/3/11 9:25:23  阅读:37 发布者:

以个人知识、实践经验和专业精神为内在构成因素,勾勒了作为知觉对象的选题中蕴含的意识结构。凭借这一意识结构观照当下研究生选题现状,可以发现选题时的一些内在困境。这些内在困境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往往因缺乏个人知识而信马由缰式选题,因缺失实践经验而照猫画虎式选题,因缺位专业精神而南辕北辙式选题。

()信马由缰式选题

选题的前提因素是个人知识,这不仅意味着个人性因素在介入选题时的优先性和主导性,而且意味着选题并不是个人信马由缰式的任意随性。

的确,选题离不开个人兴趣和偏好等个体性因素,但这些个体性因素并不是脱离理性思考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只凭个人兴趣爱好的固执任性。选题真正需要的是个人性与普遍性贯通融合的个人知识。换言之,个人知识中的个人性需要在共同普遍性的框架下得以发挥,同时,个人性的发挥是走向更高层次的普遍性与共同性。由此,这种先于别的而选取某一研究领域的“选”题中其实是包含了对学科知识的普遍性理解:选题是一种基于规则的自主选择。

当前不少选题看起来很有个性,但缺乏对学科知识的普遍共性理解,使得个人知识未能真正形成,进而导致选题随意浅陋。

例如,《短视频软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引导研究》,从选题的语言表述形态看,“短视频软件”只是一个载体和工具,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不是这个工具或载体,而是借由这个工具载体传播的一些短视频内容。即使这些短视频内容对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思想行为会产生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不是可以直接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进行观察、测量、评价、分析,这个不仅在实践中难以举证,而且在学理上也很难自洽。因为一方面当前短视频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已经很难将这些短视频内容区别于其他传媒形式进行内容上的类型化界定。缺少这种类型化界定,势必会造成日后在“影响”的变量因素上出现含混不清、重复交叠等问题,势必会遭到“这是短视频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的影响吗”这类刨根式问题的质疑和否定。另一方面,“价值观”是一个比较抽象且具有统领意味的概念,尽管借助已有研究可以对这个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上的界定,但是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对价值观的影响上,这就需要选取可以直接观测到价值观外化表现的可靠路径和可行方法。事实上,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化表现并不是那么容易观测和评定的,也并不是在特定时间、场景中就能完全暴露出来的。即使在某一情境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也只能反映其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很难判定这些方面与其观看的短视频内容相关,或者这些方面只与其观看的短视频内容相关。如果将观测点放在大学生对短视频内容的相关评论中,那也很难判定这些评论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外化表现,还是一些说说而已的闲聊。从这一选题呈现的开题报告看,该研究生对“短视频软件”“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等概念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其选题的缘由是“短视频软件在大学生中使用率很高”“短视频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双重影响”“我们应该更多的去通过实际的调查,了解现状、找到影响原因并且更多的去倡导如何通过短视频软件的使用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这种信马由缰式选题暴露了研究生学科知识的贫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缺陷。究其根本,信马由缰式选题只是研究生心血来潮的即兴选题,单凭自己的日常生活所感,有感而发,既没有运用学科知识对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规范统整,也没有将自己的初步感受和想法借由学术概念进行提炼概括,更没有在学术概念的推演运动中选择好自己的研究领域。只有个人情绪,没有个人知识,不仅在选题的语言表达上概念模糊、语义不清、词不达意,而且也易引起一些连锁反应,研究内容简单粗糙,研究目标空洞无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无从谈起,学位论文的规范性和学术性都大打折扣。

()照猫画虎式选题

选题的关键因素是实践经验,这不仅意味着完整的实践经验是促使选题臻于完善的重要因素,而且意味着选题并不是照猫画虎式的生搬硬造。尽管选题需要借鉴参考,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模仿前人的成熟研究经验,但这不能替代研究生自己在有意向的研究领域展开的亲身实践。最深刻的经验往往是附着在切己体验中的。完整的实践经验是在“做”与“受”的交替作用中生成的行动与效果、行动与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实践即研究生经验的改造。这种改造是研究生对如何运用学科知识、运用时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运用的效果怎样等经验的改造。因此,选题中的“选”是一个动词,表示尝试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选题包含了展开专业行动的意蕴。

当前不少选题看起来中规中矩,但实际上只是学术话语的拼接组合,忽略了研究生自身实践经验的反馈评价,进而导致选题生硬造作。

例如,《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这是一个看起来像是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择“大学校长胜任力”这一研究领域,在“胜任力”这一被学界广为认定与关注的概念范畴内,又有别于“大学教师胜任力”“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等相关研究,似乎是一个“可以去做”的选题。但仔细一分析,这个研究对象包括“胜任力测评”和“选任制度”两个大的方面,也许胜任力测评的研究结果会对大学校长的选任带来一些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研究结果与大学校长选任制度之间存在着必然因果关联,更不能说对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的研究就是对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研究。从该研究指向的群体看,大学校长和书记、副校长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在一些大学的管理过程中书记发挥的作用很大。此外,中国大学校长和外国大学校长也是有差异的,胜任力的学术概念来自国外,运用国外的已有研究成果能不能解释好中国大学校长的胜任力问题。如果不能,那这个测评胜任力的模型怎么建立,测评的尺度在哪里,怎么建立起基本的评价标准和尺度。该研究生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是,“导师有关胜任力研究的课题申报成功了”“同门师姐已经研究出了胜任力的模型”“探索教师群体、管理中层以及大学校长们对校长胜任力评价的差异,迈开了胜任力模型实践化、评价化的关键一步”“为今后大学校长的选拔、任免、培训以及校长个人的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参照依据”。

可见,这一选题只是该研究生对学术概念的拼接挪移和生搬硬造。

这种照猫画虎式的选题过程往往是先确定一个学术概念,再将他人选题作为仿造模板,然后搜集围绕这个学术概念的相关研究,接着搜肠刮肚地用一些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概念和内容,替换补充他人选题中的部分概念和内容,最后重新拼接出了一个新的选题。

这类照猫画虎式选题主要参照的是他人的经验,来自导师、同门、同学、同行的研究经验的确很重要,因为这些他人经验可以帮助研究生拓宽视野,丰富认识,借鉴经验,但是他人的经验决不能替代研究生自己的实践经验。这个选题究竟能不能做,有没有条件做,在什么层面上做,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做出什么效果,这不是他人经验可以回答的。研究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和观察中,自觉地将学术概念纳入特定情境中进行实验性操作,并由此展开对情境要素的思考,要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实践问题时,自觉地对学术概念进行类型化分解,对现有的理论工具和解决方案进行质疑反思,并对类型视域下的诸多理论工具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领进行细化分类。缺少了这些实践经验的反馈评价,一味照猫画虎式从他人经验中找模板,就很难从实践经验中获得对选题进行修正完善的意见,就很难在选题中展现出清晰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研究意图,研究设计难免繁复杂乱,漏洞百出。

()南辕北辙式选题

选题的动力因素是专业精神,这不仅意味着回归研究生专业精神是选题的本体论意义,而且意味着选题不是南辕北辙式的逐新趣异。选题需要有新意,需要将拟进行的研究与已有研究进行区分,避免跌入重复研究的窠臼,在已有研究中寻找到新的生长点;选题需要适当关注新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借助政策文件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动态和新变化,在政策文件与具体事实之间的鸿沟中寻找到新的关节点;选题需要对新兴的学术概念和研究热点保持敏感性,能从这些新概念和新热点中察觉到社会主导思想的发展趋势,在主导思想的发展引领下寻找到新的着眼点。但是,追求新异并不是选题的终极目标,为了求新而求新的选题往往会本末倒置,背道而驰。因此,选题中的“题”归根结底是研究生自己的“题”:选题包含了研究生为探求未知而意志自律的精神意蕴。

当前一些选题看起来时髦洋气,但其实文不对题,在追逐新异中背离了自己研究的初衷,研究生的专业精神缺位,进而导致选题的事与愿违。

例如,《大学生家庭资本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研究》,这一选题中的“相关性研究”与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盛行的实证研究很是契合。近年来,以科学化为基本诉求的教育实证研究颇为盛行。的确,教育研究需要有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对事物及其特征变化有清晰把握,能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得到检验的实证研究。但是,“教育实证研究的核心在于回归教育问题本身,通过对相关材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明晰问题脉络和实质,以促进问题解决和理论发展”。忽视了实证研究与教育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一味强调数字、图表等数据本身的客观性,一味追求让数据说话的科学性,可能会与教育实证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探寻“家庭资本”与“学习策略”这两方面的相关性,确实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新异和视觉冲击,然而,这种出乎意料并不在情理之中。在教育研究领域探寻“相关性”,不是为了“相关性”而牵强“相关”,而是为了探寻这种相关性所揭示的现实教育意义。如果要研究“家庭资本”与“学习策略”之间的“相关性”,那首先需要回答的就是这种相关性的现实意义何在,研究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层面能否产生教育学意义。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学习策略是一套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习得的技能。当然习得这套技能本身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家庭资本也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项,但这项因素与大学生学习策略之间未必存在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关联。既然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比较微弱,那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意义何在。该研究生在回应这一发问时强调,最早是想“考察我国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现状”,也从“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认知方式与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搜集整理,但新意不大,后来发现有学者进行了“家庭资本对儿童成长作用的研究”,由此产生“家庭资本对学生产生影响”“家庭资本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家庭资本对学习策略产生影响”的推想,进而“研究家庭资本的差异,调查了解不同家庭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最后在标题上添加“相关性”这个颇有实证意味的概念。

在整个选题过程中,该研究生起初是有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的,但在不断迎合时下研究热点,不断添补流行概念的追新逐异中渐渐迷失自己了,最终呈现出的研究内容与自己最初的研究问题南辕北辙。

究其根源,是缺少了对自己原初发问的坚持,没有在自己的问题上深耕细作,进而放弃了对未知的探求,转向了对时兴的逢迎。

专业精神的缺位,不仅让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文不对题,选题与研究内容南辕北辙,而且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也会让研究生在牵强附会中丧失专业理性和专业自信。

转自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