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研究成果落笔成文章的那一刻,无疑是每个人学术生涯中又一重要的里程碑。但初稿的完成绝不是终点,好的期刊论文须要经过有效的编辑和审查,才能确保科研想法和创新发现被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那么,在完成初稿之后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怎么表述才能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科研创新?怎样写作才能让文章触达到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
今天,Taylor & Francis 将向您介绍一系列关于完善和编辑论文初稿的实用小技巧。让您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
科研想法的有效沟通
✦
在写初稿的时候,往往会跟随自己的思路自然落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确有助于把脑子里的想法快速转换为文字,但对于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把思想和发现明确地表达给读者,这就须要对落在纸上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为了确保核心研究信息足够鲜明,以下是 Taylor & Francis 推荐的“初稿自查清单”。
01
时刻抓住重点
最有力的论文通常只有一个论点。研究者应该:
直接有力地提出核心论点
用充足的证据来支持论点
指明该论点在现有研究领域所处的创新位置
在检查自己的文章时,须要时刻牢记以上三点。如果在重读过程中发现任何地方存在观点的跑偏,一定要加以修改,把读者的思路和视线都拉回到文章的“主路”上。
02
不怕 “解释过度”
研究者对于自己专攻的领域实在太过熟悉,以至于偶尔会忘记,一些自己看来理所应当的信息对读者来说可能没那么显而易见。所以,在完成初稿、重新梳理文章时,尤其要关注文章是否对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了充分解释——特别是最须要阐释详尽的 Methods 部分。最好能找几位没有参与这一课题的同行或朋友帮忙审阅一下文章,听听他们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太好理解。
03
彰显独到见解
接下来还要想想,手上的文章现在是否可以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呢?虽然大多研究都建立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但肯定也有许多新发现、新突破,这些才是科研论文的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确保文章极具说服力地呈现了研究的独有观点!当然,同时也要清楚地表明研究者已经充分理解并参考引用了现有研究的相关内容。
✦
语言和语法的完善
✦
写作上的差异会使文章在目标读者那里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在改稿时,必须考虑到所有潜在受众的阅读体验,预估文章会如何被目标期刊编辑、审稿人以及最终的文章读者这些不同的人群所接受。
例如,如果这篇文章很可能会被“相对外行”的读者们读到,那么在修改时就应该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这句里用到的术语、那段里提到的背景知识,这些他们都能迅速理解吗?如果不行就要再改一下。
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并不是所有阅读论文的人都是英语母语者,所以使用“华丽的辞藻”或过于复杂的句子也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而中国学者同样作为非母语的写作者,更要注意避免一些难以驾驭、容易出错的复杂句式。Taylor & Francis 整理了几条语言上的注意事项,可以拿起文章直接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还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句子要简短:如果文章放眼望去,一个接一个的逗号,那么这些句子可能就太长了。对于英文写作,最直接的检验标准是直接一口气念完一个句子,中间不需要换气。
一个句子一个观点:更多的观点意味着更复杂的句子以及偏离主题的可能。
核心内容提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开头,让那些时间有限、对文章只能匆匆一瞥的读者也绝对不会错过。
一个段落一个主题:每当转到另一个想法或主题时,就开启一个新的段落。更短的段落读起来也会更容易。
检查术语的使用:再次问问自己,文章里的技术用语对于不熟悉这类研究的人是否是个障碍。
避免首字母缩写:除非一个缩写极其常用,以至于可能被广泛的受众所理解(例如DNA),否则不要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就直接使用。
清理赘余:去掉那些即便省略后也不会让人产生歧义的词语、改掉那些模糊的用词,让文章更简洁、表意更清晰。例如:
– Very 可改用 Unique
– Added 可改用 Bonus
– Currently 可改用 Underway
–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可改用 Many studies
– Adequate number of measurements 可改用 Enough measurements
转自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学报IJMST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