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SCI投稿-同行评议:哪种评议类型最适合你?

2024/3/6 11:39:04  阅读:33 发布者:

学术期刊作为发表与传播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一直采用同行评议模式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能够出版。

我们在投稿后会得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Received,而在此之后便是漫长的Under Review阶段,在此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同行评审(Peer Review),那么大家对于同行评审这一关键环节是否有所了解呢?在投稿过程中,您是否遇到过同行评议,或者各种不同类型的同行评议?您知道不同类型的同行评议有什么区别吗?

01

什么是同行评议(Peer Review

所谓同行评议,就是由文章作者所在领域的专家对文章进行独立评估,其目的是评估文章的总体质量以及是否适合出版。

当你的manuscript提交到期刊官网,期刊编辑进行简要审阅,将符合期刊要求的manuscript分发到相关的同行专家(一般是3个),由他们进行评审并给出意见,然后期刊编辑综合专家的意见来决定是否接收该manuscript

02

同行评议的作用

如今,同行评议成为了学术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有助于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帮助学者发现自己研究中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完善研究思路,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同行评议的系统研究可以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何时进行同行评审能够高效率地筛掉质量较差的稿件,给可发表的论文提供一些实质性建议。研究同样可以揭示编辑是基于稿件质量还是作者的声誉来做决定。

⏩同时,这又有助于开发评估评审质量、严谨性和完整性的分析工具。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可以用这些工具来评估稿件,出版商、科学协会和其他公共组织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改进监查过程。

03

同行评议的流程

(1)首过审阅:这是论文发表中的第一道审核关!期刊的编辑获得提交的文章后,进行首次评审,以确保文章符合该期刊的质量要求。根据这一步的结果,编辑要么直接拒绝这篇文章,要么把它交给下一阶段的评审。

(2)同行评审:在这个环节中,由与该文章主题相关的专家对文章进行同行评审。在拒绝、要求修改或接受该文章之前,专家小组会检查文章中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修订环节:如果同行评审人员要求作者对文章进行修改,则作者必须进行必要的修改。修改完成后,作者需要将文章再次提交给同行评审人员,进行再一次的审核。经过二次审核后,要么拒绝文章,要么批准文章发表。

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类型的同行评议?

单盲同行评议(Single-anonymous peer review):如 Cell

Peer review这一环节,85%的论文采用单盲审核,这是所有评审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这种评议模式下审稿人知道文章作者的身份,但是作者不知道审稿人的身份。这是自然科学与工程以及医学期刊上最常见的同行评议方式。

由于匿名机制,审稿人不用担心文章作者对于评审意见的嗔怪和抱怨,可以给予文章更加全面且诚实的反馈。

双盲同行评议(Double-anonymous peer review):如 Nature

在这种模式下,审稿人并不知道文章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的身份。双盲同行评议在人文学科和一些社会科学领域尤为常见。

许多研究人员喜欢双盲同行评议,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模式比单盲同行评议更公平。审稿人可能会因为文章作者的资历,性别或国籍等信息而产生无意识的偏见,从而影响对于文章的判断,而双盲同行评议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文章已经被匿名处理,但作者的身份仍可能无法避免被他人识别,对于那些工作在一个非常精专领域的作者来说尤甚。审稿人可能会通过作者在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想法或者其写作风格而察觉到作者的身份。

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如 GigaScience, Frontiers

开放式同行评审是指在最开始,双方的身份就被对方知道,常被使用于在线开放存取期刊中,比如 BioMed Central的期刊系列 PLOS ONE。其实现在很多期刊都提供审稿人这样的机会,这一系统的好处是审稿人不能匿名隐藏发表他们不该说的负面的评论,例如对于作者发表不当的负面评论。

开放同行评议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近的一项研究甚至确定了122种关于开放同行评议的不同定义。通常,开放同行评议指的是审稿人知道作者的信息,而审稿人的身份将在审稿或出版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公开给作者。

在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下,评议报告以及审稿人的姓名可能会和被评议的文章一起发表。一些开放评议期刊还会发表文章的所有早期版本,以便读者能够看到在同行评议后,文章的哪些部分进行了修改。

出版后同行评议(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如F1000 Research

在这种模式下,作者的文章在发表前可能仍要经过上述其中一种的同行评议,又或者,文章在经过一些基本的检查之后,会被立即发布。但无论哪种方式,一旦文章被发表,受到邀请的审稿人或是文章读者就可以为文章添加评审意见或评论。

同行评议的发展

(1) 一是建立共享专家库机制。

水平高、数量足的专家队伍是保障同行评价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建立分类别、分学科、分层级、分地域的共享专家库,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同行评价中专家抽取问题。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共享专家库的组织可按照一定周期,制定统一专家遴选标准,采用组织推荐、个人推荐、学者自荐及邀请等方式进行专家初步遴选,对选出的专家名单以网络等形式公示公开后确定专家名单,最后是建立信息详实的专家库,以便为各项评价抽取合适的专家。

中办、国办20187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将学者在期刊的任职,比如期刊的主编、编委、审稿专家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将学者在评价专家库中任职或者将参与同行评价作为评价指标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专家对评价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评价质量的提升。。

(2) 二是探索开放评价新模式。

单盲评审和双盲评审是目前同行评价的主要形式,开放评价是新的趋势。开放评价包括公开身份、公开评价意见、公众参与评价过程、评价对象与评价专家交流等方面。公开身份包括评价专家和评价对象之间身份的单向公开、双向公开及向公众公开;公开评价意见包括署名公开评价意见及匿名公开评价意见;公开时间可选择评价前、评价中或评价后公开。逐步建立开放评价平台,发挥集约优势,避免散兵游勇。

目前,开放期刊论文同行评价已经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如F1000ResarchFroniterPubpeer等是国外较有代表性的开放同行评议期刊和平台,实现向外界公开评议专家信息、评议意见、建立作者与评议专家交流通道等功能。这种开放评价模式提高了评价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也是对评价公正性的倒逼。。

(3) 三是完善同行评价报告制度。

在现有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基础上,应针对学科特点建立参考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的建立评价流程操作指南,建立健全专家回避制度、轮换制度、激励制度和监督制度,完善评价活动后的评价报告制度,增加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早在1978年和1981年,针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中出现的同行评价疑义,美国科学院科学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就组织专家进行了连续6年的调查,发表了两份关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同行评议”调查报告。为更好地发挥同行评价作用,完善的同行评价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转自玖科医学选刊指南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