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以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为例

2024/3/4 16:42:09  阅读:27 发布者:

论文《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特质及其表达》中对教育博士学们论文开题报告的表达之道进行了详细深入地探讨。

三、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表达之道

倘若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理应具有实践性、行动性与应用性,那么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表达之道则主要表现为界定核心概念,澄清 研究问题;把握问题结构,构想研究假设;预判研究结果,践行行动研究。

1.界定核心概念,澄清研究问题

概念是学术言说的起点,概念模糊就会直接导致学术言说的逻辑混乱。而一个概念之所以是一个概念,就在于揭示了其特有的内涵,而表征某事物 或现象的名称则难以称之为概念。对于教育博士生来说,界定核心概念的意义也许不难理解,且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大多界定了核心概念。不过,知道界定核心概念是一回事,而如何界定好核心概念则是另一回事。表面上看,界定核心概念就是下定义,回答“什么是什么”的问 题;但实际上,界定核心概念却意味着将核心概念植入有关某主题研究的语境中,将自己对某核心概念的个性化认识与理解嵌入核心概念界定中,而不是仅仅转抄、复述某概念的已有解释。

倘若我来研究“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那么在界定“小学语文 高质量教学”时,显然不是将有关“高质量教学” 的定义转述一遍,而是将自己对“小学语文高质量 教学”的个性化理解与认识嵌入其中,并从不同维度来阐释“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

如从目标上看, 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是指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

从内容上看,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是全面提 升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

从方式上看,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是践行小学语文学科实践的教学;

从结果上看,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是提升小学生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等。

暂不管如此界定“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是否妥当、新颖,但至少融入了研究者个人的理解,且能让研究者大致明了“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到底要研究什么。

界定了核心概念,只是让研究者大致明确了研究对象,知道自己是对什么发问。但研究之所以称之为研究,是因为有问题需要解决。倘若某研究对 象并不存在问题,那么此种研究就无异于“无病呻 吟”。

因此,界定核心概念后,还需追问某研究对象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以进一步澄清研究问题。而要澄清研究问题,除了通过综述文献,搞清楚已有 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剩下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外,则需明确自己对某研究对象究竟持有何种基本观点,追问对某研究对象所持的基本观点背后的事实、理论依据。因为没有对某研究对象持有何种基本观点的明确,就难以真正澄清 研究问题。其道理在于研究问题是在某基本观点的 映衬下凸显出来的。

还是以“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研究”为例,其实,在写下“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 研究”这一主题时,就暗含着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观念,即小学语文要进行高质量教学。尽管 “小学语文高质量教学”是一个宏大、抽象的主题, 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也没有具体描述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哪些问题,但提出该问题也意味着研究者已意识到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弊端;否则,此主题就毫无研究价值。因此,一旦对某研究对象有所主张,那么澄清研究问题就意味着详细地描述、呈现某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其困境,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反衬、印证某基本观点的意义。

2.把握问题结构,构想研究假设

任何研究皆是对研究问题的创新回答。从此而言,教育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就不仅要澄清研究问题,而且需构想研究假设(hypothesis), 即对研究问题的创新回答。没有研究假设的开题报告就只是徒具开题报告之形,像开题报告而已。而要构想研究假设,则需进一步把握问题结构。

从本体论来看,问题是主客体在交互作用中建构、生成的疑难。虽然这种疑难具有主体性,但作为问题,疑难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从认识论来看,问题是已知与未知的张力,即假如对某事物或现象自认为无所不知,那么就不会产生疑 问;假如对某事物或现象一无所知,那么也不会萌生问题。而一旦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形成张力,想在已知的基础上知道得更多、更透彻些,那么问题就 随之产生。

从实践论来看,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即人一旦对某事物或现象拥有了一种理想期待,那么就会发现现实的事物或现象存在着一些缺陷,就会产生弥补缺陷的冲动,也就有了问题。

因此,问题之所以是问题,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问题的多种因素及其关系就构成了问题结构。

从类型上看,问题结构可分为两种:

一是问题的内部结构,即问题自身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二是问题的外部结构,即各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内部结构来看, 根据上述问题形成的机制,问题在认识论上至少由 “已知、未知与求解答案”或在实践论上由“理想、 现实与阻障”等构成。从外部结构来看,

各问题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环环相扣的纵向结构,即各问题之间呈现为解决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二是平行并列的横向结构,即各问题之间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关系,解决了各平行并列的问题,就解决了总的问题。

三是纵向问题结构与横向问题结构组合的树状问题结构,即就纵向问题结构的某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维度展开,或就横向问题结构的某个问题层层深入地推进,就会形成纵横展开的“树状问题结构”。

把握问题结构,构想研究假设,就意味着倘若问题是由“已知、未知与求解答案”构成,那么研究某问题,就应搞清楚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 并根据已知构想求解的答案。

比如,倘若研究数学教师的思想力,那么“已知”是有些数学教师具有思想力,表现为对何谓数学、数学教学意味着什么等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未知”则是不知为什么有些数学教师缺乏思想力,表现为人云亦云、照 本宣科等;那么根据已知与未知就得求解如何提升数学教师的思想力,要事先构想研究假设,如“独立思考是提升数学教师思想力的根基”“拥有独特的 见解是提升数学教师思想力的表征”“对独特的见解 展开论证是提升数学教师思想力的必要环节”等。倘若问题是由“理想、现实与阻障”构成,那么就得澄清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理想期待是什么,这种理想期待有何意义,而某事物或现象的现状如何,其危害怎样;为了使某事物或现象达成其理想状态, 需要做哪些事情;做了某些事情后,其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并给予尝试性回答,就会形成研究假设。最后,根据问题的外部结构,或纵向或横向或纵横交错地陈述研究假设,那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3.预判研究结果,践行行动研究

预判研究结果是指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事先对研究结果进行想象。即使这种对研究结果的事先想象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实现,但对接下来的研究 却具有指示、引领作用。而行动研究则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践性、行动性与应用性的必然要求。因为如果没有行动研究,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就会变成概念推演的思想实验,从而偏离了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本来,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皆指向特定的预判结果,且只有在特定的预判结果的激励下研究者才能迸发出研究的冲动与欲望,才能在研究 遭遇挫折、失败、困境时仍然不改初衷、矢志前行。不过,有些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不是在预判研究结果的激励下写成的,而是在学业要求或他人催逼下提交的。此种状况的存在就从根本上降 低了开题报告的质量。因为在学业要求或他人催逼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撰写就成了必须完成的外在任务,就有可能远离创新知识、变革实践的 初衷,也难以预判出研究结果。而一旦预判了研究结果,那么体现了知识创新、实践变革的研究结果, 就会让教育博士生在假想中体验、感受到寻找研究结果后的喜悦和成就。这种对研究结果的想象会让教育博士生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研究中,甚至能全身心地沉迷于问题求解中。而没有预判研究结果的开题报告,随时都有可能因研究的艰难、时间的缺乏或材料的难寻等外在原因而终止研究或另起炉灶。因此,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教育博士生需反复追问此研究会获得哪些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自己在此研究中能否提出一些新概 念、论证一些新命题;这些新概念、新命题对教育实 践有何作用,它们是否有助于改变、完善教育实践, 并在尝试性回答这些问题过程中预判研究结果。

转自论文写作库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