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让论文选题具有知识性和价值性

2024/3/1 14:48:37  阅读:31 发布者:

在论文写作中,必须保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在选择论文题目时,作者往往会面临“知识性有余而价值性不足”或“价值性有余而知识性不足”的问题。过于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价值性的选题可能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相反,过于注重价值性而忽略知识性的选题可能情感用事,缺乏逻辑支持,最终难以站稳脚跟。因此,确保论文选题在知识性和价值性上达到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在核心期刊论文中,有五种主要方式能够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平衡,以下将逐一介绍:

一、以定性方法连接价值和知识

在学术写作中,灵活运用“定性”方法将“价值”与“知识”相结合,指的是使用积极或消极的词语初步评价研究对象的性质。

具体而言,通过表达态度明确的词汇,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判断,展现实际情况。围绕评价中未明确的或有争议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一选题方法既通过词汇表达作者的倾向体现了价值性,又在对初步判断的基础上深化研究,增加了知识的深度。

以实例为例,《“解释的弹性”与社会建构论的局限——对“摩西天桥”引起的争论的反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1期)中使用了“反思”一词,传递了对“摩西天桥”争论的负面观点,凸显了选题的价值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摩西天桥”引发的争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解释存在的多样性,形成了“解释的弹性”现象,为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见解。另一篇《大众的崛起与民主的衰弱——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与商议民主的关系》(《哲学动态》2015年第11期),标题中使用了“崛起”和“衰落”,分别带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展示了对“大众”和“民主”的初步评价。通过对这一“争议”展开研究,提供了关于“大众”和“民主”性质的陈述性知识,从而在“定性”的基础上巧妙地串联了“价值”与“知识”。

二、通过提出关于价值的疑问来引导知识研究方向

这一选题方法涉及对特定对象的追问,以疑问语气明确其未解之特定价值,从而确定论文选题的知识方向。由于这一问题尚待回答,准备回答它可能会增加知识,体现知识性。同时,问题所指向的是“价值”而非其他层面,因此具有明显的价值性。对于发出“疑问”关于什么样的“价值”,将决定选题的最终研究方向,引导相关知识的实际布局。

例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吗?》(《哲学动态》2015年第9期)一文中,选题以“正义”为对象发出疑问。尽管“正义”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题,但是否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存在疑问。很多人或许会坚称是,理由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明确提到这一观点。然而,该论文的作者却提出疑问:这一论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是否能够成立?鉴于国内学者通常默认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而直接运用,而西方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作者在上述“价值疑问”的基础上,将“这一论断的真正含义以及它的成立可能性”作为选题的关键,并准备着重使用能够证明其不成立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门当户对”加剧收入不平等吗》(《统计研究》2015年第11期)一文,聚焦于“婚配与收入不平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强调“门当户对”,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体现了明显的价值性。另一方面,“收入不平等”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不符合美好生活的期许,因此也具备一定的价值性。对于“婚配与收入不平等”这一问题,通过“价值疑问”引导“知识方向”,即追问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马太效应的加强,并在反对阶层固化、收入不平等方面作出判断的基础上,使选题的相关知识朝着社会主义价值观所规定的方向汇聚。

三、通过专业知识来应对或满足特定价值观

“价值性”反映了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包含了价值主体的意向、愿望和要求。关注于是否能够满足价值主体的意向、愿望和要求是“价值性”的核心。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来回应“价值满足”,即借助学科专业知识去回应与“价值是否得到满足”相关的问题。一方面,“价值满足”明显体现了价值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使用专业知识来回应上述价值问题,则使得选题更具有知识性。

以《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5期)为例。人们都期望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摆脱雾霾的困扰,这体现了一个明确的愿望。尽管个体的努力是重要的,但环境改善更需要政府层面的干预。于是,作者从“蓝天”的价值性问题,推导到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注度(也是一个价值问题),并准备通过对中国地方“两会”相关数据的量化研究来回应这些问题。这里的量化研究体现了选题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在运用专业方法回应“蓝天”的价值问题的过程中,选题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同样,《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异性效应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吗》(《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标题中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个源自日常生活的俗语,同时也包含了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对良好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愿望。这些都是价值性的体现。知识性体现在对“异性效应”和“生产效率”的探讨上。从这一俗语中,作者识别了“性别”和“效率”这两个变量,用专业术语“异性效应”和“工作效率”来概括,研究二者的实际关系,尝试对“价值满足”做出专业回应。

四、在对“理想世界”的关注中体现对“实际世界”的关切

人们经常提及“真善美”,其中的“真”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善”表示对他人有益的真诚行为,“美”则代表着被众人一致认可的理想事物。在这三者的整体构成中,“善”和“美”体现了价值性,即对主体有益或符合其标准的事物;而“真”则指向知识性,追求从实际出发回答现实中答案未知的问题。因此,我们得到了一种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选题方式,即在“理想化世界”关注“真实世界”。

以《舞蹈在健康促进中的角色——流行病学方法视域下的舞蹈“剂量-效应”研究评述》为例,该研究探讨了舞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舞蹈体现了身体之美,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与健康息息相关。尽管人们常见到舞者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但这并不足以证明“舞蹈能显著促进健康”。因此,我们需要回到真实世界,通过科学方法寻找“美”与“善”的对应物,从中发现可供研究的选题。这样的选题既关注了价值性,又在实际中追求解答未知问题,兼具了知识性。

五、通过“社会包容”响应“理性认知”

价值性”关系主客,而“包容”是将客体纳入特定领域的过程。因此,“包容”体现了价值性。社会包容是社会主体接纳某客体,不敌对也不排斥,是客观中立的态度,代表理性思考。因此,以“社会包容”回应“理性认知”是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的方式之一。

例如,《后排男孩: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塑造》(《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关注“后排男孩”。教师按学生守纪程度决定座次,不守纪男孩被安排在教室后排,形成与主流空间不同的后排空间。对“后排男孩”的关注体现了“社会包容”,对后排男孩和后排空间的学术探讨体现了“理性认知”。

再如,《法官为何难以应对涉诉舆论——一个传播修辞学的进路》(《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研究“涉诉舆论法官应对”现象。在备受关注的案件中,法院宣判前或判断后,社会上迅速涌现各种舆论,使法官感到步履维艰。关注“法官为何难以应对涉诉舆论”表明作者看到法官“弱势”一面,体现了社会包容。在涉诉舆论语境中,回应“法官为何难以应对”是理性判断,提供专业解释,避免受社会情绪左右,最终实现了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六、后言

上述内容总结了实现论文写作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五种选题方式。简而言之,这些方法源自常识、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的思考。在中国,主流的价值观通常相对固定。因此,对于对、善、美的理解相对容易。然而,当人们呼唤“真善美”时,这也就意味着存在“假恶丑”需要分析和解决。在已知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选题方式的关键是挖掘知识性。具体而言,可以从社会所推崇的价值中找到与之相对的现象,从而发现一个可以生产知识的学术问题。或者,可以针对上述价值性提供适用的理论视角,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在论文中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

转自西建大研究生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